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以及歷史必修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以下簡稱《綱要(上)》)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以下簡稱“選必1”)中,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然而,該政治體制在晚清時期逐漸走向衰落的情況卻不夠清晰明確。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需要對此予以高度重視并充分挖掘相關教學內容,以有效地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從三個角度論述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以及教學中的具體做法。

知識結構化視角理解晚清中央集權的式微
秦漢時期奠定了我國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盡管歷史發展有其曲折性,但古代中國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總趨勢是不斷強化的。不過,這一重要體制于晚清時期的演變脈絡,在課標及統編版高中歷史必修、選擇性必修教材中語焉不詳,成為一處隱性知識。因此,在教學中重視并引導學生梳理晚清中央集權的削弱過程,能更好地落實課標對選必1第一單元《政治制度》提出的“認識自秦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這一要求。
清朝前中期,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十分嚴密,而到了晚清時期,中央權威日漸衰落,地方勢力不斷擴張。《綱要(上)》第16課對此提到:隨著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中央權力下移,對此后歷史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由于教材表述較為濃縮,筆者對此有針對性地補充了虞和平先生主編的《中國現代化歷程》中的相關論述一“太平天國運動對清代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演變以及雙方力量的消長,都起了重要作用”,并引導學生挖掘課標及必修、選擇性必修教材的相關內容,進而認識到:太平天國運動是清王朝高度中央集權逐漸衰落的一道分水嶺。這一時期地方軍事化的出現、督撫專權局面的形成以及漢族官僚勢力的增長,無不表明中央集權正被逐漸削弱,清王朝的政治與權力結構發生著顯著變化。
因此,晚清中央集權的式微,是中國近代政治制度演變歷程中一個必然的重要環節。統編高中歷史課程以若干單元學習主題進行編排的特點,要求教師指導學生注重整合學習內容,以構建知識體系、形成相對完整的歷史概念。課標與高中歷史教材側重闡述古代中國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且提出的“認識自秦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這一內容要求,只明確了起點為“秦”,并未限定終點。所以,僅通過《綱要(上)》和選必1的學習,學生難以從歷史視角完整了解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形成、發展變遷及其歷史影響。
基于上述認識,在學習《綱要(上)》第18課時,可依據課文中的相關表述,因勢利導地引導學生較為完整地梳理出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戰國時期萌芽一秦朝形成一漢至元朝發展一明清時期加強一晚清時期式微一辛亥革命終結,從而形成知識結構的閉環。這樣一來,有助于學生從縱向上貫通、從宏觀上把握古代中國到近代中國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形成必要的歷史通感。
核心素養視角理解晚清中央集權的式微
學生應當從宏觀與微觀的不同角度認識制度的延續、變遷和相互影響,理解制度形成與變化背后復雜的社會因素,逐漸提高自己的歷史解釋能力。在歷史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挖掘這一重要政治體制在晚清時期的式微,既能幫助他們理解其背后復雜的社會因素,又能促使他們認識其與諸多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進而培養“歷史解釋”素養。
晚清時期中央集權的式微,是貫穿當時眾多重大歷史事件的一個宏大時代背景,在中國近代史教學中不得不屢屢提及。在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針對這一現象進行拓展關聯:晚清中央集權的式微,是洋務運動興起、“東南互保”發生、辛亥革命爆發和辛亥革命成功推翻帝制的重要歷史背景。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對比分析《綱要(上)》第16課與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第5課、第8課和第12課的相關內容。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能夠認識到:林則徐、魏源等雖是最早具有“洋務”思想的清朝愛國官員,但由于他們人數較少特別是手中權力有限,在“洋務”實踐方面的作為很小。曾國藩、李鴻章和張之洞等人之所以能夠推行洋務運動,除了因親歷兩次鴉片戰爭、自睹歐美國家船堅炮利而形成的強烈變革意識外,手握大權、實權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同時,由于大部分洋務企業是由地方財政籌資興建的,洋務運動的主要成果實際上也就掌握在了地方督撫手中。這進一步增強了地方實力派與中央對話的資本,使得清王朝的中央集權進一步被削弱。
《綱要(上)》第17課提到:義和團運動興起后,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保”協議,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筆者通過引導學生解決本課“學習拓展”中“查找相關史料,思考此事件的后果”這一問題,進一步發散學生的歷史思維,讓學生在“東南互保”這一地方對中央權威公開挑戰的標志性事件中,切實認識到清王朝中央集權危機的由來、演變及后果。
晚清中央集權的式微,同樣是辛亥革命爆發和辛亥革命成功推翻帝制的重要歷史背景。在《綱要(上)》第18課《辛亥革命》的教學中,筆者結合《中國現代化歷程》中的相關論述,幫助學生通過前后關聯,自然而然地理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與“武昌起義勝利后的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的歷史由來。
此外,晚清中央集權式微所導致的權力下放,特別是兵權的下放,成為民國初期軍閥混戰和割據的根源之一。《綱要(上)》第19課第二目的標題為“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其“學習聚焦”部分指出“軍閥混戰和割據,政治上分崩離析,是這個時期最大的特點”。因此,筆者在教學中通過補充蔣廷黻先生《中國近代史》中一針見血的經典論述,幫助學生回溯式理解這一問題的歷更根源。
歷史認知視角理解晚清中央集權的式微
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是古代中國國家制度的鮮明特色,同時也是選必1模塊的重點學習內容。在課標里,針對選必1專題1.1“政治體制”中秦朝至清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特意設計了“探討中國古代歷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這一教學活動示例。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結合這一設計精巧的教學活動示例,引導學生通過具體事例來闡述中央王朝治理地方的歷史經驗與教訓。在此基礎之上,順理成章地啟發學生進行思維遷移,使學生認識到:中央王朝對地方控制能力的削弱,是導致清王朝統治被推翻、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走向終結的重要原因之一。進而順勢而為引導學生從更為開闊的視角得出結論:如何妥善處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關系,是古今中外許多國家政治制度建設過程中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
與此同時,筆者還指導學生整合《中外歷史綱要(下)》第9課和選必1第2課的相關內容,將晚清中央集權的式微狀況與1871年德國建立君主立憲制、1875年法國確立共和制和1889年日本仿效西方國家制定憲法等近代西方與日本政治體制的類型進行關聯與比較。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理解到同一時期的清王朝雖然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但從本質上來說,仍然固守著日益衰落的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直至該體制被辛亥革命終結。學生由此切實認識到: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因國情不同,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獨特的個性與差異,體現出多元化、多樣性的特征。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當重視并引導學生理解晚清中央集權的式微。在力求實現知識結構化、培養核心素養與提升歷史認識的過程中,需更加有效地落實課標的相關要求,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中國國情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