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課程圍繞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確立課程目標。語文學科承載著培養學生語言能力、審美情感和理性思維的多重任務,對啟迪思維與塑造思想發揮著關鍵作用。本文以《坐井觀天》這一經典寓言故事的教學為例,探討語文課如何通過“激思辨、訓思維”的方式,喚醒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激思辨:語文教學的活路徑
激思辨,就是通過巧妙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批判性、創造性思維,引導他們開展深度學習,并積極進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從而讓課堂充滿活力,有效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
第一步是情境創設、激發興趣、引入話題。例如,《坐井觀天》課堂上,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井底之蛙仰望天空的畫面,配以憂傷的背景音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緊接著,教師巧妙提出問題:“如果你是那只青蛙,你會怎樣看待這個世界?你認為青蛙為什么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些問題旨在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審視故事,為后續的深度討論奠定堅實的基礎。有學生可能會回答,如果自己是青蛙,一開始可能也會像故事中的青蛙一樣,認為井口的天空就是世界的全部,因為自己沒有見過更廣闊的天地。通過這樣的思考和回答,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故事情境,為深入理解課文做好準備。
第二步是問題引導、深入剖析、激發思考。在學生初步了解故事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出精心設計的問題鏈,引導學生深入剖析故事背后隱藏的深層含義。例如,從青蛙視角分析,青蛙為什么會堅定地認為并口的大就是全部的大空?這一認知反映了怎樣的思維方式?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學生可以深入分析青蛙的思維局限,理解固定思維模式對認知的束縛。從外部視角分析,假設此時有一只小鳥飛過,小鳥熱情地告訴青蛙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廣闊,青蛙會產生怎樣的想法?從這個角度出發,學生可以探討當外界信息沖擊固有認知時,個體的心理反應和思維轉變。還可以進行拓展思考:生活中是否存在類似“坐井觀天”的現象呢?它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又有著怎樣的啟示?此類問題將課文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培養他們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對生活的觀察力。

第三步是思想碰撞、辯論交流、深化理解。在問題引導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一場精彩的辯論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正方觀點為“青蛙的狹隘視野是由其生活環境決定的,我們應該同情并理解它”,反方則堅持“青蛙的狹隘視野源于其不愿接受新的知識,我們應警惕并避免這種思維方式”。在辯論過程中,學生們充分調動自已的知識儲備,各抒己見,積極引用古今中外的經典事例支持己方論點。在思維交鋒和言語辯論的過程中,學生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例如,正方有學生引用古代閉關鎖國的例子,說明當時的人們由于受到地理環境和社會制度的限制,對外界了解甚少,導致國家發展滯后,以此來證明環境對人的認知有很大影響,青蛙的視野狹隘是情有可原的。而反方有學生以哥白尼敢于突破傳統觀念,提出日心說為例,表明即使面臨巨大的阻力和困難,只要有勇于接受新知識的決心,就能打破思維局限,從而論證青蛙的狹隘是因為自身不愿意接受新事物。
訓思維:語文教學的關聯性
語文不是文字的簡單堆砌,而是復雜思維的載體。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決定了語言表達的豐富性和準確性。因此,語文課天然具有培養思維的肥沃土壤,在“激思辨”后,可進一步回歸文本,進行“訓思維”的教學活動。
第一步是進行認知溯源。提問并引導學生思考,哪些生存條件導致青蛙的狹隘認知(并深、井壁傾斜度、光線折射)?如果井口被藤蔓遮擋一半,青蛙對“天”的概念會發生什么變化?學生需要結合課文內容,思考井的結構可能限制青蛙的視野,導致它只能看到圓形的天空;若藤蔓遮擋一半井口,青蛙眼中的“天”可能會變成半圓形。教師可以讓學生畫井口的形狀變化,或者用模型演示光線的影響,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環境對認知的限制。
第二步是開展邏輯推演。教師可以對比青蛙“天不過井口大”與小鳥“天無邊無際”的矛盾,嘗試建立“所見范圍
實際世界”的推理,引導學生發現這個推理中隱含的假設錯誤(三維空間壓縮為二維平面),組織學生用紙筒模擬井口,讓學生觀察不同角度看到的范圍,再對比實際環境,從而理解空間壓縮的問題。
第三步是刷新元認知。教師可以運用“認知局限四象限圖”投射出青蛙視覺的 120° 視域角;用心理定式寓言投射出青蛙對“天”的固化定義(圓形
完整);用信息渠道寓言投射出單通道(視覺)信息獲取模式;用文化傳統寓言投射出“井底世界”形成的“井水甘甜即完美世界”的生存哲學等。教師帶領學生標注課文中青蛙所處的象限,并尋找自身可能的局限象限,理解青蛙的視域角是物理限制,固化圓形天是心理定式之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析課文中的描述,并聯系自身,比如反思自已是否像青蛙一樣只依賴單一的信息源。
第四步是時空穿越實驗。教師設計“井口直徑與認知范圍對比表”,制作教具“并”,組織學生測量不同井口直徑對應的可見天空范圍,計算青蛙到達井口需要跳多高,推算青蛙發現認知錯誤需要跳多高等。
第五步是參與角色矩陣分析。教師構建“認知主體一信息渠道一驗證方式”三維分析模型,填入青蛙、小鳥、并邊螞蟻等不同角色的認知參數,比較青蛙、小鳥、螞蟻的認知差異,例如青蛙用視覺,小鳥用飛行經驗,螞蟻用觸覺。學生填寫表格,對比不同角色的信息渠道和驗證方式,討論它們為何有不同的認知,反思自己的思維定式。
喚思想:從課堂到生活的跨越性
語文教學的最終自的是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方法和思維方式,應用于現實生活,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個人素養。因此,在《坐井觀天》的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關注課堂內的思維訓練,更要引導學生將所學轉化為實際行動,實現思想的覺醒和能力的提升。
開展拓展閱讀,拓寬視野,豐富思想。為了有效拓寬學生的視野,教師可以精心推薦一些與《坐井觀天》主題相關的書籍、文章或紀錄片。例如,閱讀《環球旅行家》,學生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文化習俗和自然景觀,從而認識到世界的廣闊和個人認知的局限,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時像“井底之蛙”。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了解世界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讓思想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深化,有助于開拓全球視野、培養跨文化交流能力。
參與社會實踐,走進生活,踐行思想。教師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志愿服務、社區調查、文化交流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困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坐井觀天”的局限性,學會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以更加開放的心態面對世界。
進行自我反思,提升自我,成就未來。教師在課堂的最后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結合個人成長經歷思考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坐井觀天”的現象,并制定改進計劃。
《坐井觀天》不僅是一則寓言故事,更是對思維局限性的一場深度探究。這堂課通過“激思辨、訓思維”的方式有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學習自主性,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同時,通過拓展閱讀、社會實踐和自我反思等環節,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并讓他們學會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面對世界,以更加理性的方式思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