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加強科學教育、工程教育,著力自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背景下,提升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質量至關重要。為推動小學科學教育融入生活,承擔了四川省級課題“基于項目化的小學科技實踐活動學本開發與實施的研究”,旨在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實踐能力、協作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
學校利用本土資源,創設了“生態與環境”“生命與人文\"“工業與技術\"三大特色課程體系。教師遵循“項目名稱一分組一項目簡介一研學前一研學中一研學后一終結評價一學后反思”八要素,分學段(低段以圖文為主,高段注重問題探究)設計活動方案和學本課程。帶領學生在活動前進行小組分工,前置學習。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收集資料、解決問題,并以科普講解、科創文章、實踐活動報告、科學影像、小制作、科幻畫等方式展現學習成果。
以生態與環境課程中《“稻”出一粒米的故事》一課為例。學生參與了活動前“說”稻—探尋千年“稻”文化;“育”稻——探究水稻育芽的秘密;活動中“識”稻——辨識秧苗與稗子、“種”稻—探究水稻種植;活動后“觀”稻—探究水稻種植五項活動。學校利用本土的良田資源,與企業合作,邀請水稻專家指導,幫助學生了解水稻種植的文化背景和歷史發展。學生通過到田間實地觀察水稻生長情況、體驗插秧等活動,不僅學習了水稻的生長知識、領略了現代農業科技的魅力,還鍛煉了科學探究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
以生命與人文課程中《一起來探“蜜”》一課為例。教師設計了蜜蜂采集花蜜、花蜜轉換成蜂蜜、認識蜜蜂家族、如何采集并保存蜂蜜、蜂蜜與生活的聯系等驅動性任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領取任務,通過考察蜜蜂實踐基地、參與蜜蜂養殖,深入了解蜜蜂的生活習性和社會結構,將課本學到的知識與生活相聯系。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協作者,與學生一起分析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和挑戰,并提前制定了
相應的應對措施。
如工業與技術課程中,教師結合六年級教材第三單元《工具與技術》和第四單元《能量》,組織實施了“看工業科技,探汽車奧秘”實踐活動。學生要在了解汽車文化的基礎上,設計“七一汽車工程師培養計劃”,并利用簡單的動力、智能制造和科技知識,設計和完成組裝“環保家用汽車”模型。而后,學生到達汽車工廠實地參訪,在工程師的指導下學習機械臂的組裝等,真正將所見、所學、所思融入實際操作,進一步激發對力學、機械制造業的興趣愛好。
課題組將知識技能、操作技能、情感態度等教學評價融合在項目式學習中,設計了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包括好奇心指數、探究深度、創新思維以及問題解決成效。在評價方法上,采用多元化手段,如通過觀察記錄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行為表現,評估其好奇心與探究欲;通過作品展示,檢驗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等。同時,采用同伴評價、自我評價、教師評價等多角度評價方式,全面、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創新狀態,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促進其自我反思與成長。
課題組總結形成了“三段四階”的實施策略:“三段”是指項目式的科技實踐活動分為前置學習、實踐探究、總結反思三個階段,“四階”是指“一間、二推、三探、四理解”四個深度學習的層次。“一問”是以一個基本問題為驅動。“二推”是提出合理猜想,假設解決問題的辦法。“三探”是以任務為導向,開展實踐探究。“四理解”是從低階思維轉向高階思維,開展深度學習。
學校通過開展項目化學習的科技實踐活動,促進小學科學學科與生活的深度融合,提升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未來,學校將繼續深化研究,拓展課程體系和活動設計,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與實施策略,以促進小學科學教育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