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在去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堅持不解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首要工程,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回答好“建設教育強國學校何為”這一時代命題。
作為天津市直屬重點中學,認真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教育強國戰略圖景、科學內涵和基本路徑,進一步立足高位,往實處用力、往難處攻堅,堅持基點定位,聚焦五育并舉,提升育人質量,把國家戰略部署轉化為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實際行動,答好時代答卷。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依然是規劃基礎教育未來持續發展的重要決策部署。站在教育發展新的起點上,學校究竟應該何為?如何正確認識“五育”之間的關系?如何在“一育”中發現“五育”滲透“五育”、落實“五育”?如何構建各育的評價指標體系?如何恰切地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一系列問題都需要我們去思考、去破解。
一是把握好“綜合”,在“系統”上下功夫。
這需要我們回歸“以系統的教育培養完整的人”這一育人的邏輯原點,從“還原”思維轉向“系統”思維,由“培養人力”轉為“培養人”,解決“五育”割裂、偏廢、疊加等問題。聚焦育人根本,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立德鑄魂、啟智潤心。
育人如育草木,德為根基,智為枝干,體為土壤,美如花葉,勞如果實。為了讓“草木”茁壯成長,我們必須堅持以德定方向,以智長才干,以體強筋骨,以美提境界,以勞助成功,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百年辦學歷程中,始終遵循“寓國家的教育要求于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之中,以達到共性與個性的完美統一”這一辦學規律。學校著眼于全人發展,把“為強國培養優秀人才”作為育人目標。新時代賦予“實驗教育”新的內涵,在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上,學校對“高質量”作出了明確定位:高品位五育融合的全面發展 + 高水平因材施教的個性發展,構建了五育并舉的育人目標體系。在天津市品牌高中的建設過程中,學校“五育”工作逐漸形成特色:以德為先,尚德敏行;以智為本,博學慎思;以體為徑,礪體遠航;以美為核,尚實雅專;以勞為重,勤儉奮斗。
學校將五育融合貫穿于育人的全方位、全過程,構筑“國家基礎類課程高質量落實、拓展類課程融合性實施、研究類課程個性化開展”的課程育人新形態,形成“社團活動、實踐活動、學校特色活動”緊密融合的活動育人新常態,生成“學校文化、學科文化、班級文化”以文化人的文化育人新生態。進而涵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自主發展意識、創新精神、國際視野和領袖素養,使其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學校將個性發展教育劃分為三個維度:個性學習潛能發展教育、個性心理發展教育、個性特長教育。學習是學生的主業,每個人都具有天生的學習潛能并能在合適的條件下釋放出來,關鍵是教育者要為其提供釋放的土壤。為此,學校的課程體系由“三維一三層一三才”進階升級為“三類一三合一三高”,并逐步細化到各學科課程體系,為不同層級的學生提供適切的課程,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個性心理發展教育是培養學生健康體魄、健全人格,幫助學生由不成熟走向成熟、助力學生做好生涯規劃和學科選考的重要保障。作為全國首批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學校建設了四百多平方米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構建了“四級五全”的服務體系,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個性特長是學生個體異于和優于他人的重要特征。這一個性中的優勢能夠增強其自信心,釋放其潛能,助其揚長克短,使學生主動地完善自我,初步感悟自己的人生價值。為此,學校面向全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群體活動,為學生搭建各種展示自我的舞臺,并創設條件,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專門的訓練與培養,促其特長更優。
二是把握好“融合”,在“深化”上下功夫。
從“五育并舉”到“五育融合”的話語轉化,用李政濤教授的比喻,有如由“巴掌”到“拳頭”,從強調全面性、平等性與相對獨立性,走向強調五育的融通性、有機性、協同性。如何在“深化”上下功夫?
首先要做到價值理念上的融合,這是貫穿學校整個育人過程的靈魂和主線,為師生的共同發展提供目標導向、價值引領和行動準則。其次是方法途徑上的融合。重優化路徑,把課程育人、活動育人、文化育人作為主要實施路徑,積極推動學科融合、教材融合、活動融合、資源融合、價值融合,形成“課堂是個小天地,天地是個大課堂”的課堂融合觀。其關鍵點在于提升教師五育融合的意識與能力。教師要轉變對學科課程價值的刻板印象以及對一些非學科課程的價值偏見。必須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發展新時代素質教育,發揮德育、智育的優勢,補齊體育、美育和勞育的短板。
要堅持以啟發式教學為指導思想、以發展的眼光對待教育教學活動,將“五育”融于學生的課程、活動中,并相互滲透,從而實現整體“五育”的生成,最終走向“五育共生”“五育共美”。
落實五育融合,最為重要的是要大力推進育人方式的改革,學校須進一步聚焦育人目標,堅持“為學生終身卓越發展奠基”,打破傳統的學科壁壘和學習內容的邊界,對五育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育人方式、評價機制等進行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聚焦育人方式,搭建“活動 + 學科”平臺,讓學生的學科素養與活動的育人價值得到雙重提升;創設“活動 + 場域”情境,讓學生的生活與實踐得到雙重對接;豐富“活動 + 課程”學習菜單,讓學生的思維與思想得到雙重發展;組建“活動 + 伙伴”學習共同體,讓學生的智商與情商得到雙重觀照。增強“五育”合力,形成整體育人新格局。
三是把握好“聚合”,在“創新”上下功夫。
“五育融合”不僅僅是一種育人理念、育人思維,更是一種育人挑戰。這就需要我們突出抓好四種力量聚合:聚學科之力,開展項目式跨學科學習;聚學段之力,實施大中小一體化貫通培養;聚教聯體之力,構筑“校家社”協同育人空間;聚五育之力,實現學生全面而又有個性的發展。
同時還要促進三方聯動:于學生而言,需探索出五育融合式的學習方法,培養基于融合和在融合之中的學習興趣、意識、方法、能力與習慣;于教師而言,要有五育融合的教學新基本功,既要善于在自己的學科領域充分發揮每一堂課、每一個教育活動的“五育效應”,也要善于綜合利用各學科課程的育人資源,形成新型教學方式;于學校而言,需構建五育融合的管理新機制,推動學校“小課堂”、社會“大課堂”和網絡“云課堂”形成合力,將五育融合貫穿育人的全方位、全過程,并深入思考如何建構適應五育融合制度體系、課程體系、教學體系、班級建設體系以及整體性的學校文化體系,生成新型的學校管理方式,讓五育融合真實、日常、有效地發生。所有這些都構成前所未有的新挑戰,也帶來了未來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希望、新道路和新面貌。
赴機在速,篤行不怠。新時代的教育事業,需要有信仰、有格局、有策略的教育工作者在理論的指導下實踐,在守正的基礎上創新。將繼續秉承“求真求實,思學思新”的文化特質,唯實惟先,善作善成,夯實教育之基,為教育強國建設做出“實驗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