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臺上,我又一次看見了那雙低垂的眼晴。欣欣站起來,嘴唇微微顫抖著,卻始終不發一言。教室里安靜得能聽見窗外梧桐葉落地的聲音,同學們見狀紛紛鼓勵她“說錯了沒關系”。漸漸地,她眼圈泛紅,就像被雨水打濕的櫻花。等她不知所措地坐下,我看到她眼中閃過如釋重負的神情。此刻,我的心像被什么戳了一下一一這個沉默的孩子,究竟在怕什么?
欣欣的“圖話書”作業每次都是班上最出色的。她的文字有超越年齡的思考與想象力,文風靈動,恰似一條清澈的小溪在紙上靜靜流淌,可每到口頭表達時就會顯得十分局促。她這種語言表達方面的矛盾狀態讓我困惑,也令我楸心。
一天下午,欣欣正伏在課桌前寫日記。見我走近,她愕然抬頭,像一只受驚的小鹿。當我詢問能否閱讀她的日記時,她眼底澄澈,輕輕點了點頭。我好奇地翻開日記本,她的語言生動,字里行間流淌著驚人的想象力和洞察力一一難以置信,如此文章竟出自一個二年級的孩子?!斑@是老師讀過最有想象力的文章,”我由衷贊嘆,“也是我見過二年級小朋友寫得最有深度的文章?!蹦且豢蹋野l現她嘴角微微上揚,好似初春的冰面裂開第一道細紋。聽到我的表揚,其他同學圍攏過來,爭先恐后地傳閱日記本。此刻,這個總是沉默的女孩終于綻開笑容。
“欣欣喜歡用寫作表達自己,不喜歡說話,是這樣嗎?”聽我這樣問,她連連點頭。于是我請她給我寫一封信。
第二天,辦公桌上果然放著欣欣的信。她用稚嫩卻工整的字跡寫道:“拾老師,我不說話是因為害怕說錯。文字可以修改,但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您說喜歡我的文字,我很開心…”讀到此處,我才意識到這個安靜的女孩心中,藏著多么細膩的思慮一一她的沉默不是拒絕,而是一種自我保護。就像含羞草合攏的葉片,需要在安全感十足的環境中才能重新舒展。
終于有一天,欣欣主動舉手朗讀自己的作文。當她讀完最后一個字,班里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我看見她紅著小臉,眼里亮得像是盛滿了星光。
教育最動人的時刻,莫過于見證一個孩子找到自信的瞬間。這讓我想起了四年前遇見的另一個男孩一一大寶。他從不聽課,也不打擾別人,只自顧自地拿著畫筆在白紙上涂涂畫畫。他常常悄悄從教室后門溜出去,在校園里獨自游蕩。我多次嘗試走近他的內心,卻都失敗了。直到有一天上課,他小小的身子蜷縮成一團,蹲在課桌下發呆。我伸手拉他出來,這一次,他沒有拒絕。牽住他暖乎乎的小手,我想,這不僅是一種信任,也是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訴我:我需要時間,但請不要放棄我。這個看似與世界格格不入的孩子,正在用他的方式向我敞開一道微小的“門縫”。
我曾以為教育就是把知識教給孩子們,如今我深信,教育還要幫助每個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欣欣用文字構建自己的國度,這方天地是她心靈的避難所。她的日記本仿佛開著一扇窗,讓我能夠窺見她豐富的內心世界一一那里有會唱歌的月亮,會跳舞的蒲公英,還有對生命最初的思考。大寶用畫筆描繪內心世界,每一處線條勾勒、每一塊色彩暈染都是他對世界的獨特解讀。作為教師,我們的責任不是強迫所有花朵在同一季節開放,而是為它們提供適宜的土壤和耐心的等待。教育從不是改變孩子本來的樣子,而是幫助他們發現并成為最好的自己。就像破繭成蝶的過程,在外人看來或許艱難,但對蝴蝶來說,那是它必須獨自完成的蛻變。
教育的真諦,或許就藏在這些細微的轉變中:當一個沉默的孩子終于開口說話,當一個封閉的心靈慢慢敞開,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學生的成長,更是生命本身的奇遇。心門之外,我們需要的不是蠻力敲打,而是溫暖地守候。當那扇門終于打開時,我們可能會發現孩子心中一整個璀璨的星空。作為教師,最大的幸福就是成為那個見證星光綻放的人一不是用強光照亮,而是付出足夠的愛、智慧和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