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要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征的課程內容。初中數學教學設計的核心在于探索如何進行單元整體規劃,以達成教學內容的結構化編排與教學思想的連貫統一。本文以北師大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下冊“二元一次方程組”單元為例,探討了一套切實可行的單元整體教學實施策略。
理清脈絡,優化單元課時布局
針對原有單元課時之間聯系不夠緊密的問題,教師可采用系統整合方法,從整體規劃“二元一次方程組”單元的教學設計。具體可將整個單元劃分為三個遞進式模塊:“概念筑基課”“解法探究課”與“應用拓展課”,分別對應“章首課”“章中課”“章尾課”的概念,且更聚焦學生認知發展的邏輯順序。在明確三大模塊后,進一步細化每課時的具體目標與內容,確保各課時既保持獨立又相互關聯,形成有機整體。通過加強課時間的邏輯聯系與知識遷移,讓學生在學習中循序漸進,逐步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
精準定位,構建深度章節教學
章首課作為每一章節的啟幕之作,承載著引領學生步入本章知識殿堂的重要任務。在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教學探索中,可采用多維度實施策略。首先進行橫向拓展,將其置于更廣闊的方程體系中考察,追溯方程的演變歷程,從一元一次方程到二元一次方程組再到一元二次方程,循序漸進、層層遞升。通過橫向對比,學生能理解各類型方程之間的內在聯系,感受數學知識體系的連貫性和系統性。其次展開縱向探究,沿“概念理解一求解方法一實際應用”主線,剖析二元一次方程組,從定義與性質出發,逐步引導學生掌握求解技巧與策略,進而探討其現實應用案例。在此過程中,學生可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加深對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理解。
章中課作為教學單元的核心環節,其任務在于剖析并傳授新知識點,讓學生能夠扎實掌握。設計時應注重課時間的邏輯連貫與整體協調,力求構建緊湊有序的知識體系。針對本單元特定內容,進行重組與優化。一般教學順序是學完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再學方程的應用,最后學三元一次方程組。在實際教學中,為增強學習的連續性和整體性,可創新調整教學順序,將三元一次方程組提前至求解非標準二元一次方程之后教學。這一調整是基于對學生認知規律的深刻理解:學習基礎的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法后,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方程求解能力,此時引入三元一次方程組,既能自然延伸其方程思維,又能在解決更為復雜的問題中鞏固、提升已學技能,讓整個學習過程更流暢高效。
章尾課作為每一章節的收官之作,其意義遠不止對本章知識的簡單回顧與總結,它更像一座橋梁,連接學生已掌握的知識與即將學習的新內容。
難點前置,整合優化教學流程
在課程內容的宏觀布局上,蘇步青數學教育獎獲得者卜以樓先生倡導的“數要往后教”理念極具指導意義,他強調對教學單元進行整體性規劃與前瞻性設計,旨在打破傳統教學中知識點孤立、割裂的局限。在二元一次方程組單元中5.6至5.8課中,學生普遍面臨列方程與解方程兩大挑戰,這正是檢驗其理解與應用能力的關鍵環節。但這兩個難點在課堂上處理時往往耗時較多,容易影響教學進度與效果。為優化教學流程、提升課堂效率并有效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可將這三個課時涉及的各類解方程進行前置整合,專門設計一堂“解非標準方程”課并放在5.4課時前。這樣的設計能提前分解教學難點,提升教學設計的整體性,有助于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前后一致,實行連貫性教學
為強化課時之間的整體性與連貫性,保證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學習中感受知識的深化:第一課時,讓學生首次接觸并深入掌握代入消元法,通過逐步解析例題鞏固二元一次方程基本概念,初步體驗將復雜問題簡化為單一未知數求解的過程;第二課時,保留相同例題的同時,引導學生轉換視角,用加減消元法這一新方法重新求解,使學生在熟悉情境中感受新鮮感與挑戰,體會不同解法的內在聯系與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