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基礎教育站在歷史轉折的關鍵節點,百年老校如何煥發新生?在黃海之濱的教育沃土上,有一所創建于1866年的百年老校一一(以下簡稱“煙臺二中”)。作為煙臺開埠后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校,煙臺二中秉承“誠勤愛”百年校訓,傳承發展跨越三個世紀,并以高昂的奮進姿態深化教育改革,激發辦學活力,獲評山東省首批規范化學校、山東省第二批省級特色高中,在守正創新中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
從19世紀的教會學堂到21世紀的現代學府,不變的是“誠勤愛”的精神底色,革新的是與時俱進的育人實踐;不變的是立德樹人的教育初心,革新的是開放多元的課程體系。如今,這所百年老校如何實現歷史底蘊與現代化教育的深度融合?如何在新時代教育變革中構建面向未來的生態化育人體系?《教育家》對話煙臺二中黨委書記、校長王曉波,探尋其在課程改革、人才培養、教師發展、協同育人等關鍵領域的創新實踐。
推進課程改革,讓每個學生找到“生長點”
《教育家》:煙臺二中提出“構建面向未來的生態化育人體系”,課程作為育人的核心載體,如何體現這種“生態”理念?
王曉波:我們理解的生態化課程,是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多元課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生長點,各有其位,共生共榮。課程不是獨立存在的,要考量國家要求、文化基因和學生本位,并立足學校文化、學生特質進行建構。
課程建設深度融入當地特色元素。我們將“誠勤愛”校訓與地域文化深度融合,打造以膠東革命歷史為脈絡的“膠東紅色文化長廊”、以黨建品牌為核心的“紅潤益文黨建長廊”、以煙臺開埠史為背景的“煙臺開埠文化長廊”,將抽象價值觀轉化為可觸摸的育人載體,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依托煙臺海洋資源,我們以“海潤少年、少年興海”為育人愿景,通過真實科研場景介入、科學家深度伴學、在地問題破解三大核心策略,將海洋教育從“課外興趣活動”升級為“準科研訓練體系”,將地域資源轉化為課程建設的“活教材”。

課程結構充分實現整體育人功能。積極開展“德融數理·知行合一”“一主三顯”課程育人實踐:“一主”是指“德融數理”,泛指國家課程全科育人;“三顯”是指“顯德”課程(傳統文化教育、傳統美德教育、道德序列教育等德育課程)“顯習”課程(人生規劃教育、藝體素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綜合實踐等素養課程)、“顯能”課程(學科競賽、科技創新、社團活動等特長課程)。
課程實施精心打造成長模型體系。打造九大類100余個社團,開辟校內外近百個實踐基地,構建融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社會實踐于一體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群。活動由學生自主策劃、組織,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提升管理能力與責任擔當。比如,學校每年開展“遠足昆崙”野外拉練綜合實踐活動,將多元學科教學與昆崙山的自然人文資源深度融合:于軍事遺址開展歷史現場教學,結合地形剖析戰役成敗的地理因素,以中國赤松為切入點開設生物實踐課,以昆崙山紅色故事為教材培育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誦讀歷代文人描繪昆崙山的詩句感受語言文字之美,實現知識探究與人文滋養的有機統一。
課程落地切實回歸學校課堂實踐。課堂是課程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我們將部分學科的40分鐘課堂拆分為4 ?5+20+10+5? :5分鐘課前演講,主題由教師提前布置,可以是相關新聞或案例,也可以是知識拓展或補充;20分鐘核心講授,要求教師必須提煉核心、精講重點,使用多樣化教學方法抓住學生注意力;10分鐘項目探究,設計具有挑戰性的項目,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5分鐘分層練習,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升。
從文化浸潤到實踐賦能,從課程架構到課堂革新,構建立體化的課程生態,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最近發展區”生長。
培養拔尖人才,讓“種子”在系統培育中破土而出
《教育家》:面對“錢學森之問”,煙臺二中如何系統規劃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路徑,助力學生形成創新思維與能力?
王曉波:作為市直唯一完全中學,我校開展人才培養“育苗工程”,進行系統規劃,通過初高中銜接、多學科并行、跨行政班破局,構建“七年一貫制”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立體路徑。
縱向貫通,學段銜接與雙軌并進。同步推進學科奧賽與強基計劃雙軌路徑。奧賽培養實施分層教學(基礎層興趣激活、提高層專題突破、沖刺層實戰演練),如學生通過信息學算法課程優化解題思路,在跨學科學習中提升邏輯能力。強基計劃方面,將選拔時間從高一年級前移至初一年級,科目設置從單一數學競賽拓展至信息學、數學、物理三大強基核心學科,既滿足學生多元興趣,又為高校強基計劃輸送適配生源。近五年共有300余人次獲得五大學科奧賽省級以上獎項,且多數學生通過強基計劃進入頂尖高校。
橫向融合,資源整合與實戰賦能。構建“校內筑基一校外拓展一自主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三維培養模式。校內組建數學、物理、化學、信息學等強基學科的“跨年級學科導師組”“跨學科協作備課組”,開發體系化進階課程,每周開設強基學科“專題突破講座”。校外引入頂尖資源,與高校共建實驗室,邀請院士開設講座;建立“專家校友導師制”,定制成長計劃。激發學生的主體性,支持組建“學術工坊”,通過自主命題、輪流主講提升邏輯與表達能力。
評價驅動,多維激勵引領成長。構建“創新素養導向評價體系”,突破唯分數桎梏。建立科學“動態調整機制”:每學期末評估學生的興趣與學業情況,引導過度投入競賽的學生積極調整節奏,支持有潛力的學生跨層流動,確保培養路徑與個體發展精準適配。
建強師資隊伍,讓每個教師都成為“發光體”
《教育家》:教師隊伍的專業能力是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支撐,煙臺二中在打造“學者型教師隊伍”方面有哪些創新舉措?
王曉波:煙臺二中秉持“教師發展第一”理念,為教師成長搭建梯度發展平臺,推動教師從“新手”向“專家”進階。
分層培養,搭建進階式成長階梯。針對不同發展階段教師的特點,學校建立了“新教師一骨干教師一學科帶頭人一教育家型名師”四級培養機制。新手階段(規范化培養):新教師入職需完成“三個一”工程(一次崗前培訓、一次師徒結對、一次過關課考核),針對入職3年內的教師實施“雙導師制 + 雙軌并行達標”培養模式。教學導師通過“課堂切片分析”指導教學規范,德育導師開設“情境應對工作坊”強化班級管理能力。優質課比賽“雙軌并行”,既考核新教師的教學規范性,又挖掘其創新潛力。勝任階段(專業化提升):入職3年以上的教師通過參與課題研究和教學比賽,提升專業水平。啟動“教學力提升工程”,開展“臨床式觀課”,構建包含課堂錄像回、學生學情追蹤、同行互評的三維課堂分析體系。借助“實驗教學優質課比賽”“電化教學優質課比賽”等賽事平臺,培養校級、市級“教壇新秀”“教學能手”。引領階段(學術性突破):推行“名師四個一”工程(帶徒、課題、示范課、學術報告),引領構建學科教學模式,承擔學科基地建設、奧賽輔導等任務。目前已形成4個市級學科建設示范基地、1個省級教研基地,帶動學校成為市級科學教育領航學校、省級特色高中。專家階段(智慧化引領):依托省級、市級學科基地和名師工作室,組建跨校區教研團隊,孵化省級、市級課題與教學成果,帶動名師向專家學習。“王梯延煙臺市化學名師工作室”帶領團隊完成課題研究,開發奧賽課程體系,推動學科深度發展。我校還承辦了“全國大單元教學設計成長現場工作坊”“山東省主題語境下高中英語群文閱讀教學研討會\"“山東省英語啟成論壇\"等活動,展示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課堂改革成果,輻射帶動區域教學水平提升。

創新教研,激活專業成長動能。我校以“四新”(新課標、新教材、新策略、新課堂)改革為抓手,構建教研生態閉環。一是課題驅動研究力:近三年立項國家級課題1項、省級課題19項、市級課題29項。例如,數學組通過“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數學元教學設計研究”課題,形成“幾何轉化教學法”等創新模式。二是賽訓結合促轉化:每年開展“全員教學大比武”“青年教師優質課比賽”等賽事,實現跨學科融合。一年內,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取得顯著成效,如教師馬宏凱報送的WelcometoDunhuang在2024年全國師生信息素養提升實踐活動中獲評融合創新應用教學案例,馬晶晶撰寫的《人工智能繪畫軟件在高中語文課堂詩詞教學中的應用實踐》在2024年山東省教育技術優秀論文評選活動中獲一等獎,體現熟練階段教師的創新突破。三是跨界融合拓視野:每年組織500余人次赴全國各地名校考察,主辦或承辦國家級、省級大型培訓會議,推動教師從“經驗型”向“研究型”轉型。歷史學科組開發的“紅潤益文”校本課程,融合校史與膠東紅色文化,成為德育與學科融合的典范。
評價導向,構建發展性激勵機制。學校建立“德能績勤”四維評價模型,貫穿教師職業發展全過程。一是師德先行:嚴格執行“十二個嚴禁”,將師德考核與職稱評審、崗位晉級直接掛鉤,實行“一票否決”,強化職業倫理意識。二是績效導向:修訂《獎勵性績效工資分配方案》,將奧賽輔導、課題成果、教學比賽、突出貢獻等納入量化考核,例如在信息學奧賽中連續8年獲“金牌學校”稱號,教練享受專項績效激勵。三是發展性評估:實施“教師成長檔案”動態管理,記錄教師從“新手”到“專家”的進階軌跡,如2023年學校6人入選“煙臺市教壇新秀人選”,4人入選“煙臺市學科帶頭人人選”,體現對教師階段性成長的認可。
通過系統性培養機制,煙臺二中教師隊伍實現專業能力躍升:2021年以來,6名教師晉升正高級,70余名“985”和“211”高校碩士、博士構成創新中堅力量,青年教師在全國教學比賽中屢獲佳績。這種“學者型教師”培養模式,為學校連年獲評“煙臺市普通高中優生培養工作表現突出學校”“煙臺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學工作表現突出學校”提供了核心支撐,更成為新時代基礎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鮮活樣本。
家校社協同,編織教育的“生態共同體”
《教育家》: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煙臺二中如何響應政策要求,構建家校社“生態共同體”,形成育人合力?
王曉波:組織賦能,健全家校協同共育新機制。構建覆蓋班級、年級、校區、學校的四級家委會網絡,明確權責,暢通渠道。系統開設“家長成長學院”課程,聘請知名教育專家、優秀家長代表及校內名師,開展分層、分類指導培訓。持續開展常態化、全覆蓋的“暖心家訪”活動,形成育人共識。創新開展“家長智匯課堂”活動,廣泛邀請各領域有專長的優秀家長走進校園,開設特色拓展課程或專題講座,豐富校本課程體系。
資源共享,構建校際協同發展共同體。積極與省內外理念先進、特色鮮明的高中建立深度合作關系,組建或加入高質量辦學聯盟。通過聯盟平臺,扎實開展“課堂共構”“課程共建”“教研共研”“試題共命”等活動,促進教師團隊專業成長和學校辦學水平整體提升。
生態融通,打造無邊界社會化學習場域。實施“社區教育合伙人”計劃,積極聯結、整合、引入優質社會資源。與煙臺大學等高校及科研機構深度聯動,組織學生進入環境綜合試驗站、重點實驗室,參與科普研學,培養其科學素養與探究能力;與濱州醫學院煙臺附屬醫院等單位合作,組織學生實地參觀,深化其對醫學及相關領域的立體認知;與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領軍企業深度合作,讓學生在真實的工業環境中觀察技術應用,培養其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