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陽作為杭州市第九區,是“富裕陽光”的新型城區,同時又是“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浙西北山區,存在大量鄉村學校。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鄉村人口大量流失,學生人數急劇減少。富陽區義務教育段占比 39% 的鄉村學校,學生數卻僅占總人數的 12% ,被動成為班額在25人左右、班級數不超過12個的自然小班化學校。這些學校把鄉村教育當成“兜底教育”,改革意識薄弱,教學質量低下,嚴重制約了區域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基于此,我們開展了為期十余年的富陽實踐,大面積推行小班化教學改革,提升鄉村學校教學質量。
成立一個聯盟:變單兵作戰為抱團改革
2018年,在小班化研究與實踐不斷推進的過程中,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相協作、共同提高”的原則,富陽區成立了由區教育局、教研中心和29所鄉村學校構成的小班化教學聯盟,形成改革共同體。
建章立制,構建三級工作體系
區域出臺《關于推進富陽區小班化教學聯盟工作的實施意見》,對組織管理與研究實踐系統進行頂層架構,將工作重點聚焦在促進教學改革、制定評價體系、落實保障機制等方面,引領聯盟內各校均衡發展。
根據工作需要,成立區、片、校三級工作體系。區域層面成立小班化教學聯盟領導小組,由區教育局牽頭,負責領導、規劃、協調、組織、實施和推進小班化教學工作,下設常規管理組、教學研究組、師資培訓組、評估督導組和后勤保障組,從行政和業務層面給予保障。片區層面由教育指導中心牽頭,成立“問題共籌一資源共創一成果共享”的教學共同體,彌補鄉村學校地處偏僻,研究力量薄弱的短板。學校層面成立“微項目一微研究一微成果”工作小組,“三微”破困,消解學校對小班化教學改革的畏難心理。
多維助力,推動小班化教學改革
一是開展“ 1+N′ 式教研。圍繞一個主題,聯盟開展有目標、有經歷、有積淀的創新教研。通過教師可理解、可操作、可評價的行動研討,解決小班化教學常規問題,為教學質量提升夯實基礎。
二是首席專家引領。聯盟邀請知名學者擔任首席專家,根據國家教育政策和富陽實情調控各階段研究方向并進行引領,調控小班化教學改革的重大問題,為教學質量提升把準方向。
三是進行“集群式”科研。匯聚專家、教研員和29所聯盟學校,形成科研聯合體,對短時無法完全解決的教改瓶頸成立總課題組和子課題組,互導互助,成果融通,通過科研攻關突破教學質量提升的難點問題。
四是舉辦高水平研討活動。2016年至今,富陽區小班化教學聯盟連續承辦杭州市、浙江省小班化教學推進會,并先后兩次承辦全國小班化教育研討會,通過合作交流、經驗轉化與成果共創,推動教學改革從經驗層面向學術層面躍升。
研制一套標準:變經驗判斷為循證評估
鄉村學校的小班化教學改革往往缺少動態指導和精準評估。我們通過調查分析,以國家課程標準為基本遵循,以實際問題為導向,形成了一套《鄉村小班化教學標準》(以下簡稱《標準》,作為鄉村學校教學改革的行動指南和評價標準。
《標準》的主要內容。一是課程“實”。強調小班化學校課程建設與鄉土資源的深度融合,搭建選課走班的彈性架構,注重校外實踐的空間突破,推行素養導向的表現性評價。 二是課堂“活”。規定了小班化課堂教學要素:即體現差異的教學目標,真實情境與生活連接的學教內容,學科實踐與組織創新的學教方式,多方協同與技術融合的支持體系。三是評價“準”。即改進評價內容,創新評價方法,科學使用評價信息;結合“雙減”背景,加入“作業”指標,強調選擇性的三階作業、多方協同的批改機制、個別輔導的學習支持。
《標準》的使用要求。一是依標推進,做實規范。依托《標準》推進教學改革,落實規范,夯實質量提升的基礎。二是以標導引,做強專業。發揮《標準》導引作用,通過學評轉型提升小班化學校教學質量,抬高鄉村教學底部。三是繹標破困,做出特色。助力學校對《標準》再演繹,基于校情學情開展個性化教學改革,打破困境,走出特色教學之路。
《標準》的配套工具。配套開發《操作手冊》,分為“個性課程實施方案”“靈動學堂實施建議”“多元評價操作指南”三部分,每一部分結合指標梳理觀測點,細化流程,強化操作性。《操作手冊》強調標準化和校本化兼容,通過具體教學場景中的案例示范,有效助力鄉村小班化教學改革由書面標準落地為生動實踐。
搭建兩個平臺:變單邊供給為多方共享
在《標準》引領小班化教學改革的進程中,一些鄉村學校由于規模小、結構性缺編嚴重,依標改革有心無力。基于此,區域層面搭建了兩個平臺,以凝聚改革合力。
搭建城鄉學校交流平臺。以三年為周期,建立由一所優質學校為中心校,N所鄉村小班化學校為成員校的緊密型共同體。
一是共享師資:中心校和成員校之間開展“長期掛職 + 定期走校”的教師雙邊流動,解決鄉村小班化學校缺少基礎學科骨干教師和藝體學科專任教師的難題。二是共同教研:根據教改方向共同開展校本研修,圍繞主題,開展定目標、定時間、定地點、定人員、定流程的集體備課和校本教研活動,破解鄉村學校人數少、教研氛圍薄弱的局面。三是共核績效:根據成員校在教學質量、教師培養、學生發展方面的增值情況對中心校進行捆綁考核。
搭建區域教學數智平臺。從2018年起,區域建立教學數智平臺,實現教學行為動態監測和優質資源區域共享。
一是舉辦數字課堂:圍繞小班化教學在線開展專家講座、名師優課、名家互動等優質活動,促進教師小班化教學能力提升。二是開展智慧監測:通過各類考評數據對鄉村小班化學校和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智慧分析,每學期形成一校一案的評估報告,動態反饋,助力學校持續改進教學行為。三是物化教學成果:鼓勵學校和教師上傳課程實施、課堂教學、作業設計、評價創新等方面的典型案例,經專家指導修改后公開發布,在共享優質資源的同時培育教學改革優秀成果。
創新三項機制:變外部驅動為學校內生
為了激活學校內生力,我們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形成了系統化的鄉村小班化教學改革推進機制。
清單制:分解任務,化難為簡。提供教學改革的行動框架。將復雜的教學改革內容分解為可操作的具體條目,制定成任務清單,幫助教師明確改革要求,減少執行偏差。如將“鄉土課程開發”的教改項目,依據指標拆分為資源挖掘、特色與主題提煉、目標設計、模塊搭建等子任務,有效降低課程開發難度。
認證制:逐級發展,持續改進。進行質量把關和結果反饋。針對鄉村學校和教師教學水平弱的實際,將教改項目轉化為認證條件,由專家、學校、教師共同商定合格、優秀、示范的不同水平,形成教學項目和教師專業的“雙認證標準”,采用“前期培訓一自行申報一評估認證一定期復評”的形式,開展校內動態認證與反饋,逐條達標,推動教學水平進階。
輪值制:激勵參與,全員卷入。帶動教師參與、激發主體意識。結合教改項目開展卷入式研究和實踐。一是建立教研活動輪值制,通過“錨定主題一輪流承辦一現場觀摩一研討改進一形成建議一上傳平臺”的形式,以月度為周期開展現場教研。二是開設教師講壇,改每周行政例會為教師輪值分享教學觀點和案例,帶動全員參與教學研究。
成效與啟示
通過“一個聯盟、一套標準、兩個平臺和三項機制”,區域大面積撬動小班化教學改革,實現了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一是學生陽光自信有特長。除學業進步外,鄉村跳繩社團代表中國參加花樣跳繩世界杯,一舉奪得11枚金牌,并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少兒春晚上表演。二是教師專業發展成效顯著。2021年至今,全區鄉村小班化學校新增正高級教師2人,杭州市星級學科帶頭人17人,區級名師26人,形成了“校校有骨干”的良好生態。三是教學質量提升。鄉村小班化學校掌握了高質量教學的專業路徑,教學質量大面積提升的同時,涌現出一批特色教學成果,諸如“石頭花開課程”“微項目學評課堂”“紅色小導游跨學科實踐活動”“協商式評價”等。
在“家門口有好學校”的口耳相傳中,《鄉村教育的振興》一書得以出版,鄉村學校高質量育人的成果得到系統化推廣。小班化教學逐漸成為富陽教育的金名片,影響力從區域走向全國。
在既有成果基礎上,面對教育高質量發展要求,進一步借助人工智能拓寬提質路徑,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