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鄉村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進程中,閱讀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談橋小學深耕書香校園建設,致力于為鄉村學生打造優質的閱讀環境,提供豐富的閱讀資源。校園內,250平方米的圖書館藏書量達生均55本;140平方米的開放式書香長廊,6000余冊圖書全天候向學生開放;各處的讀書角、班級書柜等,全方位滿足每位鄉村學生的閱讀需求。學校開展“三全閱讀”校本化實踐研究長達11年,顯著提升了鄉村學生的閱讀素養,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全浸式”課程:喚醒閱讀活力
學校精心打造“尚品雅學”閱讀課程群,并編寫“三全閱讀”校本行動方案。自方案實施以來,閱讀教學成效顯著,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校園閱讀精品課程。
以文字為觸點的“小橘燈”閱讀課程。《小橘燈》是作家冰心的經典代表作,文章生動刻畫了一位身處逆境卻善良堅強、渴望光明的農村女孩形象。以書為引,學校開設了“小橘燈”主題閱讀課程,保障泛讀廣度,深耕精讀深度。學校全體語文教師依據國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系統梳理語文教材,編制出談橋小學《必讀書目》與《選讀書目》。教研組每年集體審核書目,并提交校長室終審,以確保書目質量。在閱讀指導中,各教研組創新開發“讀前指導課”“讀中推進課”“讀后分享課”三種課型,引導學生開展課內外聯動閱讀,實現“課內一文帶課后整本”“一篇教材帶課外多篇”的拓展閱讀目標。此外,全校學生堅持使用閱讀摘抄本與隨筆本,持續積累閱讀素材。
以夢想為燃點的“七彩童心”寫作課程。古人云:多讀文思泉涌,多寫筆下生花。學校開設“七彩童心”出版社課程,鼓勵學生像作家一樣“我手寫我心”,助力學生實現出書夢。每學期初,學校面向全體學生征集創作意向,審核通過后,學生獨立完成撰寫、封面設計、插畫繪制等書籍編寫工作,并在教師指導下反復打磨修改,最終由學校“出版社”出版成書。
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與創作熱情,學校還舉辦“新書發布會”小作家“現場簽名售書”等活動,并頒發“校園小作家榮譽證書”。這些活動成效顯著:有學生讀完《海底兩萬里》后,創作出萬字小說《海洋穿越之旅》;有學生受《窗邊的小豆豆》啟發,完成8000字的《豆豆的校園生活》;更有學生閱讀大量關于紅軍長征的書籍后,完成28000余字的《長征》。課程開展6年多來,50余名小學生成功出版個人手寫手繪作品,成為校園小作家,帶動更多學生愛上閱讀與寫作。
以創造為亮點的“FunnyEnglish”劇場課程。針對鄉村小學生英語課外閱讀難的問題,學校創新采用課本劇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本劇不僅能幫助學生梳理故事情節、理解人物形象、品味作品語言,在英語課內外閱讀實踐中同樣也發揮著作用。英語教師先引導學生閱讀英語兒歌、趣味故事、易讀小說,夯實閱讀基礎,再組織開展課本劇表演活動。
學校還在門廳處打造了“英語每月一演”劇場,由各班級輪流登臺表演英語短劇。這一舉措既鍛煉了鄉村學生的英語表達與表演能力,也吸引了眾多學生觀摩學習,活躍了校園英語學習氛圍,有效破解了鄉村學生英語閱讀難的困境。
“全景式”體驗:激發閱讀動力
學校每年開展豐富多樣的閱讀實踐活動,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閱讀素養,助力其收獲終身受益的閱讀能力。
讀書節綜合實踐“全景感知”。學校每年舉辦為期兩周的“書香致遠”讀書節活動。活動期間,語文教師通過組織講故事、課本劇表演等生動有趣的形式,向學生推薦并解讀童話、寓言、神話故事;教研組圍繞必讀書目開設專業閱讀指導課。同時,學校德育處精心策劃“三三”系列活動:開展讀書報告會、佳作欣賞會、讀書故事會“三會”,組織朗誦比賽、背誦比賽、閱讀競賽“三賽”,舉辦優秀讀書筆記展評、優秀手抄小報評比、班級閱讀明星評比“三評”。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閱讀內涵,更全方位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長作業項目探究“全景互動”。每年寒暑假,學校都會設計一份獨具特色的閱讀綜合長作業,將各學科知識與閱讀深度融合。各學科教師不僅精心列出推薦書目,還設計了項目式研究任務,引導學生開展假期閱讀實踐。例如,語文作業要求學生閱讀經典作品,并動手制作書簽、編輯讀書小報;科學作業鼓勵學生結合閱讀內容完成生活小實驗,并撰寫實驗報告;英語作業則涵蓋英語作品封面設計、趣味配音等創意任務。新學期伊始,學校會舉辦大型閱讀長作業評比展覽,為每位學生提供展示與匯報的平臺,并對表現優異的學生進行表彰。這份形式多樣、體驗感十足的長作業,最終呈現出琳瑯滿目的作品,深受學生與家長的好評。
經典流傳古詩詞“全景感悟”。學校深入推進“經典詠流傳”古詩詞傳承行動。一是開展“古詩詞考級”,依據課標推薦的《小學生誦讀古詩詞篇目》制定考級規則,每學期開放自由申報通道,并對達標學生予以獎勵表彰;二是組織“詩韻滿校園”活動,各班充分利用晨誦、午讀及課余時間,通過教師帶讀、學生齊讀、優生領讀、自主誦背等多元形式,讓學生堅持每日吟誦古詩詞;三是舉辦“考官授證會”,在班級考級基礎上推選候選人,考核通過者將被授予“古詩小考官”稱號,一同參與同學的考級評價工作。這些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全體學生浸潤于古詩詞文化,不僅厚植了文化自信,更在經典滋養中實現了精神成長。
“全境式”評價:增強閱讀張力
對學生課外閱讀開展及時、合理且有效的閱讀評價,能夠充分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主動性與持續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深度閱讀:“比較到發展”的表現性評價。一是營造閱讀氛圍,保障閱讀時間。學校將課外閱讀課納入課程表,通過“師生共讀時光”、課堂預留5分鐘閱讀、每日固定半小時閱讀等舉措,保證學生日常閱讀時長。二是推行伙伴分享。鼓勵學生交流閱讀心得,在與文本對話、與作者“精神交流”中,感受閱讀中不一樣的精彩。三是開展藝術轉化。每次讀完名著后,班級閱讀小組將書中最感興趣的片段改編排練成課本劇,進一步加深對書籍內容、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此外,學校還設計了七彩閱讀卡,從多個維度記錄學生的閱讀表現,讓評價融入閱讀日常,賦予閱讀持續生長的活力。
寬度閱讀:“外顯到內秀”的寬容性評價。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過程中的感悟自然帶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學校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理解學生認知差異,尊重個性特點。依據學生閱讀能力的不同制定差異化評價標準,同時通過“閱讀儲蓄卡”引導學生積累閱讀成果。這種寬容性評價既關注學生的共性發展,又兼顧個體差異,讓每位學生都能體會到閱讀的樂趣,真正實現了尊重差異、促進全體學生閱讀成長的目標。
厚度閱讀:“一維到多維”的全員性評價。學校設計了“閱讀小明星獎章”,并邀請家校社多方參與評價。學生自評,提升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小組互評,幫助學生學會辨別、欣賞與評價;教師點評,發揮主導引領作用;家長查評,則引導家長全面了解孩子,以更好地開展輔導。這種多元評價不僅助力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也培養了他們的自我評價能力。
憑借扎實的閱讀實踐,學校獲評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入選國家級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學校,榮獲浙江省中小學示范性圖書館(室)、嘉興市開放式圖書館等稱號,并承辦了浙江省閱讀基地學校現場會等重要活動。濃厚的書香氛圍激發了學生的讀寫熱情,每年有近百篇作品在海寧市級以上的報刊發表或獲獎,展現出鄉村學子的文學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