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文化服務賦能的時代語境下,國家一級文化館公益培訓模式創新成為推動全民文化參與、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重要抓手。現提出“需求導向的課程創新、多方協作的資源共享、數字驅動的服務升級、精準觸達的覆蓋優化”四維對策框架,涵蓋開發契合青少年興趣的國潮手作課程、引入企業與社會組織共建培訓資源庫、利用大數據分析定制個性化課程內容、通過流動培訓車下沉偏遠地區等。研究結果表明,國家一級文化館需以群眾文化參與能力提升為目標,打破單向供給思維,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協同—技術支撐—群眾參與”的公益培訓新模式,以此激發公共文化服務的可持續活力,為文化館服務效能升級提供實踐參考,助力“十四五”時期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實現。
隨著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深入推進,文化館作為基層文化陣地,承擔著全民藝術普及與文化素養培育的核心職能。然而,在數字化與多元文化需求并行的新形勢下,傳統公益培訓模式逐漸暴露出供需錯配、技術脫節、活力不足等現實問題,尤其在人口結構分化、城鄉文化資源不均衡的背景下,如何通過公益培訓提升群眾文化參與能力,成為國家一級文化館亟待解決的問題。現有研究多聚焦文化館服務供給的宏觀政策分析,而對賦能視角下培訓模式創新的系統性探討相對薄弱,基于此,本研究立足公共文化服務賦能的實踐邏輯,以國家一級文化館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研究、實地訪談與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重點剖析公益培訓在內容設計、資源配置、技術應用與覆蓋范圍方面的現實瓶頸,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創新策略。
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館公益培訓的基本理論
公共文化服務的核心目標和作用
公共文化服務作為現代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目標在于通過均等化、普惠性的文化資源供給,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增強社會文化認同,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其作用不僅體現在滿足群眾基礎文化需求上,更在于通過文化資源的開放共享,消除城鄉、區域、群體間的文化鴻溝,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在具體實踐中,公共文化服務通過構建覆蓋全民的文化設施網絡、提供多樣化的文化活動、培育基層文化隊伍等方式,激發群眾文化創造活力。同時,作為社會凝聚力的黏合劑,公共文化服務能夠彌合不同階層的文化認知差異,增強人們的社區歸屬感與國家認同感。尤其在數字化時代,公共文化服務更需承擔起引導健康文化消費、抵御低俗文化侵蝕的責任,通過創新服務形式提升文化傳播效能,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奠定群眾基礎與精神根基。
公益培訓如何提升群眾文化參與能力
公益培訓對群眾文化參與能力的提升體現為“技能賦能”與“意識覺醒”的雙向作用。在技能層面,通過系統化的藝術課程(如舞蹈、書法、非遺工藝)教學,群眾得以掌握文化表達的基本工具,打破“旁觀者”的身份局限,進而具備主動創作與展示的能力;在意識層面,培訓過程中對文化內涵的解讀(如傳統節慶習俗、地方戲曲淵源)能夠喚醒參與者的文化自覺,激發其傳承與創新傳統文化的責任感。例如,針對青少年開設“非遺小傳人”課程,不僅教授非遺技藝,更強調文化認同感的培養;針對中青年群體開展數字文化創作培訓,通過短視頻制作、VR場景搭建等現代技術手段,降低文化表達門檻,豐富參與形式。
當前文化館公益培訓的現狀分析
公益培訓的主要內容和形式
當前,國家一級文化館公益培訓的內容集中于傳統技藝普及與基礎藝術教育,常規課程以書法、國畫、舞蹈、聲樂、非遺手工藝體驗等為主導,形式上普遍采用線下集中授課模式,通過固定周期(如每周1—2次)的課堂式教學完成技能傳授,課程體系呈現結構化特征。例如,書法培訓往往遵循“筆畫基礎—單字臨摹—作品創作”的遞進式教學路徑,非遺體驗類課程則以短期工作坊形式展示扎染、剪紙、陶藝等技藝流程,此類課程雖具備較高的文化傳承價值,但長期存在內容創新不足、互動形式單一的問題,具體表現為課程開發多依賴既有師資的專業背景,缺乏對新興文化需求的動態追蹤,教學過程以單向講授為主,學員創作成果多停留于課堂展示,難以實現社群化傳播。
現有公益培訓的覆蓋人群
當前,文化館公益培訓的參與群體呈現顯著的年齡與地域分布失衡特征,統計數據顯示,60歲以上老年學員占比普遍超過65%,退休人群成為課程參與主力。這一現象源于文化館長期將培訓定位為“老年人文娛生活補充”,在課程時段設置(多安排于工作日上午)、宣傳渠道(依賴社區公告欄、紙質傳單)及內容設計(偏重養生操、傳統戲曲)上形成路徑依賴,而中青年群體因工作節奏快、文化需求個性化程度高等特點,面臨課程時間沖突、內容實用性不足等參與壁壘。調研發現,僅有12%的職場人士知曉文化館開設夜間或周末培訓,青少年受限于課業壓力及課程趣味性不足,參與率不足8%。與此同時,城鄉覆蓋差異顯著,城市中心區文化館課程常出現“一座難求”,而縣域及鄉村群眾因交通成本、信息獲取渠道限制導致實際參與度低于20%。此外,特殊群體如殘障人士、外來務工人員的文化權益保障機制尚未建立,現有覆蓋結構暴露出公益培訓在大眾需求洞察與服務網絡延伸上的雙重短板。
文化館現有資源和技術應用情況
國家一級文化館在硬件設施建設上已形成相對完備的基礎框架,普遍配備多功能教室、展覽廳、排練廳等實體空間,但資源利用呈現重投入輕運營特征,場館日均利用率不足40%,大量專業設備(如數字錄音棚、3D打印機)因操作培訓缺失而長期閑置,師資結構上仍以在編藝術干部為主體,社會化招募的兼職教師僅占15%,且專業技能更新速度滯后于文化消費趨勢變化,數字化轉型進程遲緩。雖然85%的文化館已開通微信公眾號或官網信息平臺,但功能多局限于課程公告發布與活動照片展示,僅有23%的機構開發了在線選課、直播教學、學員社群互動等深度服務模塊。數據分析顯示,在線上課程點擊量方面,短視頻類內容占比超70%,但文化館自產優質數字內容不足總供給量的20%,5G、VR、AI等新技術在課程開發、需求預測、服務評估等環節的應用尚未形成規模化實踐,技術工具與文化活動場景的融合仍處于碎片化探索階段,資源整合的縱向貫通(“省—市—縣”三級文化館聯動)與橫向協同(跨機構文化資源共享)機制建設尚未破題,制約了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系統性提升。
文化館公益培訓面臨的核心問題
課程吸引力不足
當前,文化館公益培訓課程體系的突出問題在于內容創新滯后與分眾化設計缺失,導致供給與需求間出現顯著斷層。在課程內容維度,傳統文化類課程占比超75%且多年維持相似框架,如書法培訓多集中于楷書臨摹而忽略現代書法創作、漢字設計等創新方向,非遺課程停留于制作技藝展示而缺乏文化語境闡釋與當代應用轉化,中青年群體關注的文化消費新形態(如劇本殺劇本創作、數字藝術策展、短視頻IP孵化)尚未進入課程開發視野,青少年群體的沉浸式、項目制學習模式(如文物修復模擬、傳統文化主題桌游設計)需求更鮮有實踐。課程分層機制缺位導致老年大學的教學模式被簡單套用于全年齡段群體,教學方式仍以單向知識灌輸為主,缺乏創作實踐、社群互動、成果展示的閉環設計,課程評估體系拘泥于出勤率與作品數量,而忽視參與者的文化認知提升與創造力激發,這種“供給主導型”課程開發邏輯導致文化館難以打破“文化養老院”的刻板印象,削弱了公益培訓作為公共文化賦能載體的價值內涵。
資源利用效率低
文化館公益培訓的資源配置呈現結構性矛盾,集中體現為政府主導的單一化投入與社會化協作機制的缺位,財政資金雖保障基礎運營但覆蓋范圍有限。調研顯示,超60%的文化館年度培訓經費中社會資本占比不足10%,企業贊助多停留于場地提供或設備捐贈,鮮見可持續的內容共創;社會組織與文藝院團的合作多限于臨時性活動,缺乏課程開發、師資共享的深度融合;場館資源閑置與需求外溢并存的現象普遍存在,城市中心館的數字化演播廳日均使用率低于15%,基層文化站因缺乏專業設備導致剪紙、版畫等課程難以開展;跨區域資源共享機制尚未建立,省級文化館的優質師資庫、數字課程資源向縣域下沉的比例不足30%。此外,志愿者隊伍管理存在制度性瓶頸,具有專業技能的文化志愿者(如高校藝術教師、非遺傳承人)因認證體系缺失與激勵措施不足導致參與穩定性較差,資源重復建設與碎片化分布的特征突出。
技術手段落后
數字化技術應用水平滯后已成為制約公益培訓效能提升的關鍵掣肘,線上服務平臺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超70%的文化館線上平臺僅具備信息發布與課程報名功能,課程回放、直播互動、個性化推薦等模塊覆蓋率不足25%;智能技術應用存在明顯斷層,僅有8%的機構嘗試運用大數據分析學員課程偏好,人工智能輔助的課程匹配系統、沉浸式文化體驗場景開發等仍停留于零星試點;技術工具與文化內容的融合淺表化,如線上非遺課程多采用PPT錄播講解,對比市場化的知識付費平臺,欠缺場景化教學與即時交互設計;技術壁壘導致服務半徑難以突破物理空間限制,偏遠地區群眾受限于網絡課程加載緩慢、操作界面復雜等,實際參與率不足5%。同時,技術支撐體系的不完善加劇了服務流程碎片化,課程需求調研、效果評估、反饋收集等環節仍依賴紙質問卷與人工統計,數字化管理工具的缺失導致不同群體的文化行為特征難以被精準捕捉,技術賦能在文化服務全鏈條中的滲透不足,直接限制了公益培訓的精準化與可持續發展。
公益培訓創新發展的對策建議
提升課程吸引力
針對文化館公益培訓課程吸引力不足的痛點,需構建以年齡分層、興趣圈層、文化需求為導向的動態課程開發體系。例如,針對青少年重點開發兼具文化傳承與社交屬性的國潮手作課程,圍繞非遺技藝現代化應用場景設計漢服形制復原、非遺動漫IP創作等模塊,通過“劇本殺”式任務驅動教學法將榫卯結構與現代家居設計、傳統紋樣及盲盒潮玩制作相結合,構建從文化認知到實踐創造的沉浸式學習鏈條;針對上班族推行“分段式授課+彈性時間”模式,在夜間及周末時段開設短視頻敘事技巧、文化主題攝影、文創產品電商運營等實用技能課程,邀請相關博主參與課程開發,以創作成果反向驅動教學過程,打造“學練展銷”一體化的文化價值實現路徑。
整合多方資源
破解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困局需構建“政府保基本+社會促增值”的協同供給機制,依托文化館聯盟平臺與區域文化產業園區、文旅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建立包含場地設備、師資課程、活動IP的共享資源池。例如,聯合博物館開發文物修復體驗課程包,協同動漫企業獲取二次元IP授權用于國潮手作開發;鼓勵企業以“文化責任投資”模式,冠名贊助特色培訓項目并共享學員創意成果轉化收益;深入推進文化志愿者資源庫建設,細化志愿者星級認證標準與積分兌換機制;將高校藝術院系教師授課時長納入職稱評定加分項;非遺傳承人參與培訓可折算為非遺保護考核指標;搭建“省級專家庫—市級骨干庫—縣級特色庫”三級師資流轉平臺,推動優質師資通過線上線下雙通道向基層下沉;針對設備閑置與需求錯配問題,建立覆蓋“省—市—縣”三級的文化裝備共享調度系統。
加強數字化技術應用
數字化轉型需貫穿公益培訓全鏈條,構建“前端需求感知—中臺智能匹配—后端效果追蹤”的數字化服務閉環,將線上服務平臺升級為集課程直播、虛擬展廳、社群交互、文化電商于一體的超級客戶端,嵌入智能導學系統分析用戶瀏覽軌跡與停留時長,自動推送契合其偏好的課程組合包。例如,為瀏覽書法視頻的用戶智能關聯漢字設計、古籍裝幀等相關課程;運用VR技術復現非遺原生場景,讓學員在虛擬空間中體驗古法制瓷從采泥到燒制的完整工藝鏈;開發培訓大數據監測平臺,打通文化館業務系統與政務云數據接口,通過熱力地圖動態顯示各區域課程參與度、文化需求集中區及資源缺口;構建基于LBS定位的課程精準推送模型,在城鄉接合部重點推送技能提升類課程預告,在歷史文化街區周邊定向發送非遺體驗活動邀請;針對技術應用薄弱環節,聯合互聯網企業開發適老版、無障礙版操作界面,配置5G文化直通車裝載衛星通信設備,實現偏遠地區直播課程無延時傳輸;建立數字化課程資源眾創機制,設置“文化微課創作激勵基金”,吸引UP主、網紅達人將優質內容接入文化館數字資源庫,最終形成“云端資源池+智能終端+沉浸式場景”的立體化服務網絡。
本研究基于公共文化服務賦能視角,揭示了國家一級文化館公益培訓模式轉型的必然性與緊迫性,當前公益培訓的課程僵化、資源分散與技術滯后等問題,本質上反映了傳統服務模式與群眾多樣化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對此,通過需求分層重構課程體系、協同社會力量激活資源池、運用數字化手段提升服務效率、下沉服務網絡擴大覆蓋范圍等對策,能夠有效破解文化館重供給輕效能的困局。例如,針對青少年群體設計國潮非遺課程、引入企業資源打造社區共享學堂、依托直播與VR技術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均體現了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的賦能邏輯。實踐表明,公益培訓的創新不僅需要技術層面的工具升級,更需構建多方聯動的文化治理生態,使文化館從“活動組織者”轉變為“能力培育者”。
(作者單位:煙臺市牟平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