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作為存續兩千余年的古老藝術瑰寶,承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現代社會多元影響背景下,銅鼓舞的傳承與發展遇到諸多難題,如傳承人群體青黃不接、傳播范圍受限、文旅融合欠佳等,在此背景下,信息技術為其發展帶來轉機,數字化保護與虛擬創新成為關鍵突破方向。借信息技術深度挖掘與創新文化價值,對延續民族文化脈絡、推動地方文旅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意義深遠,故深入探究銅鼓舞的數字化保護與虛擬創新策略勢在必行。
國家級非遺“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的發展歷史與文化價值
發展歷史
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歷史源遠流長。銅鼓舞自春秋戰國時期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簡稱“文山州”)出現,歷經兩千多年而不衰。銅鼓舞始于壯族、彝族先民的自然與祖先崇拜,是當地流傳廣、影響大的古老舞種。壯族銅鼓舞具有稻作文化特色,如展現了栽秧等場景,演奏獨特,一人敲鼓,一人用木盆配合。彝族銅鼓舞反映了山地勞作,如開荒等舞蹈動作,屬圓形群體舞。二者均表現生產、生活、勞動與狩獵內容,再現了古老場景。銅鼓舞舞步矯健,舞姿粗獷,彰顯民族性格與生活態度。至今,文山州多個縣境內的壯族、彝族村寨在節慶婚喪時仍跳銅鼓舞,保留古樸遺風。2006年,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銅鼓舞凝聚著民族智慧,具有重要價值。
文化價值
從歷史文化角度看,銅鼓舞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歷經歲月沉淀,是文山州悠久歷史的鮮活見證,猶如一部動態的史書,記錄了壯族、彝族先民的發展歷程。在藝術審美方面,銅鼓舞的舞蹈動作古樸而豐富,舞步矯健有力,舞姿粗獷靈活,動作幅度大,無論是獨特的手形變化,還是圓形、斜八字等隊形編排,都展現了獨特的藝術魅力,為舞蹈藝術研究提供了珍貴素材。從民族精神傳承角度來說,銅鼓舞體現了壯族與彝族人民豪放、樸實的性格,以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與載體,凝聚著民族的向心力。
國家級非遺“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演藝技藝現狀調查
銅鼓舞演藝技藝傳承人現狀
自2006年銅鼓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眾多傳承人對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演藝技藝的傳承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也面臨諸多現實問題。從年齡結構看,陸孝宗、黃正武等代表性傳承人年事已高,雖經驗豐富卻面臨精力衰退的困境,而年輕一代傳承力量稀缺,傳承梯隊斷層風險顯著。在地域局限方面,像梁慧蘭所在的云南省廣南縣等地區,傳承活動多集中于本地,對外交流展示及合作機會匱乏,難以讓銅鼓舞在更廣闊舞臺綻放光彩。在傳承保障方面,資金投入不足,限制了傳承活動規模與創新探索,不論是技藝傳承培訓的開展,還是傳承場所的建設與維護,均受掣肘。
銅鼓舞演藝作品現狀
2024年9月16日,對文山州內三個國家級傳承人所在地進行了深入的田野調查,結果顯示,該地民眾總體對銅鼓舞的了解程度較低,僅有34.92%的受調查者表示了解銅鼓舞,65.08%的人表示不了解。進一步分析發現,文山州內民眾對銅鼓舞的了解程度遠高于州外民眾,而本地了解銅鼓舞的民眾中,實際參與過相關活動的人數并不多,僅占43.18%。此外,青年群體對銅鼓舞的了解和參與程度尤為低,20歲以下受調查者中了解并參與過的僅占14.63%。
數據表明,盡管銅鼓舞在文山州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但在外地和青年群體中的傳播和參與度仍有待提升。同時,文山州對銅鼓舞的數字化保護和宣傳力度不足,也是導致其知名度不高、未能實現廣泛傳播的重要原因。
文旅融合度現狀
文山州旅游經濟在云南省處于中下水平且比重逐年下降,2022年旅游接待人數占全省4.97%,收入占4.17%;2023年接待人數占4.46%,收入占3.51%。在全省16個市州中,2022年旅游收入位列第11位,旅游人數位列第10位,且在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里,僅有普者黑景區被納入,政策支持有限。
壯族彝族銅鼓舞作為文山州古老舞蹈,在傳承方面,雖已建立了涵蓋多類別(如文字、影像、圖片等)的非遺文化項目數據庫,也開展了設立傳統手工藝非遺傳承點、舉辦相關培訓、授予傳承示范牌匾,以及搭建進校園、進社區平臺等工作。但網絡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顯示,銅鼓舞的非遺宣傳方式較為傳統。國家級非遺“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數字化保護存在關注人數少、數字化產品少、形式單一、內容乏味等問題,未對非遺產業深度開發,市場推廣與運營模式缺乏創新。文山州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迫切需要響應國家政策,借助數字化技術深入挖掘非遺的文化內涵,推進地方非遺的數字化進程,從而更好地繼承、發揚銅鼓舞的文化精髓,推動銅鼓舞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邁上新臺階。
基于信息技術的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數字化保護與活化創新策略
數字化采集與保存措施
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推動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數字化保護與虛擬創新。首先,通過高清攝像機對銅鼓舞的現場演出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錄制,確保每個舞蹈動作、每個音樂節奏都能被清晰完整地記錄,為后續數字化處理與虛擬創新打下基礎。其次,對銅鼓舞的伴奏音樂進行數字化處理,利用音頻編輯軟件對其進行降噪、增強音質處理,確保音樂的清晰度和完整性。同時,將音樂文件以數字格式存儲,便于后續的檢索、播放和編輯。最后,利用動作捕捉技術,對銅鼓舞的舞蹈動作進行數字化記錄。通過專業的動作捕捉設備,將舞者的動作轉化為數據,進而生成三維動畫模型。
數字化管理與保護措施
為便于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的數字化保存,在完成數字化采集后,應對所采集的數據進行整理、分類,并建立專門的數據庫。該數據庫應具備高效的檢索功能和強大的數據安全機制,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隨后,采取數字檔案管理,把銅鼓舞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傳承譜系等關鍵信息轉化為數字化記錄,形成全面且系統的數字化檔案。然后,充分利用社交媒體、視頻網站、在線博物館等網絡平臺,廣泛宣傳和推廣銅鼓舞。通過發布豐富多樣的數字化內容,積極開展線上互動交流活動等方式,吸引更廣泛人群的關注和參與,進而有效提升銅鼓舞在大眾視野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其傳承與發展打好群眾基礎,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數字化更新與維護措施
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數字化保護。一方面,為保障數字化數據始終具備可用性與時效性,應定期針對數據庫開展更新維護工作,如及時更新演出視頻、音樂文件及舞蹈動作數據,全力修復已損壞或找回丟失的數據,持續優化數據庫的檢索功能與安全性,使其能穩定高效地服務于銅鼓舞的傳承與發展。另一方面,應建立一支專業的數字化管理團隊,團隊成員需擁有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術背景,全面負責從數據采集、處理、存儲,到更新維護數據庫等一系列工作,憑借其專業素養確保數字化工作的質量與效率,為銅鼓舞數字化保護的長期推進提供堅實的人力與技術支撐,從而使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數字化時代綻放新的光彩,更好地傳承于后世。
活化創新體驗設計
為進一步加強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與地方文旅的融合發展,可借助AR、VR等技術,讓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活”起來,提升游客體驗。
具體而言,在現場演出時,通過AR技術巧妙融合虛擬元素與實際場景,打造極具震撼力的視覺效果,增強演出的觀賞性與互動性,吸引更多觀眾駐足欣賞并參與其中。在文化傳播方面,運用AR技術創新展示形式,在旅游景點與文化場館設置導覽系統,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向觀眾講述銅鼓舞背后的文化故事和歷史脈絡。借助VR技術打造虛擬演藝體驗空間,用戶戴上VR設備后,仿若置身于銅鼓舞的表演現場,沉浸于濃郁的民族文化氛圍之中,全方位感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赩R開發交互式教育平臺,為學習者提供便利,使其能精準學習舞蹈動作、掌握音樂節奏,深入領會銅鼓舞的文化內涵,極大提升學習效果與興趣,為培養新一代傳承者奠定基礎。同時,將銅鼓舞元素融入VR文藝創作,創作民族特色鮮明的數字藝術作品,并借助互聯網平臺廣泛傳播,進一步拓展銅鼓舞的文化輻射范圍。
此外,結合上述虛擬創新體驗,開發體驗式旅游產品,游客可深度參與虛擬演藝、互動教學等活動,切身領略銅鼓舞的文化精髓與藝術魅力,收獲別具一格的旅游體驗,從而有力推動銅鼓舞文化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實現銅鼓舞的傳承與發展。
非遺數字化活化傳承對鄉村振興的預期效果評估
在數字化背景下,對銅鼓舞演藝技藝實施數字化保護與虛擬創新,旨在多維度促進鄉村振興。以下從經濟、文化、社會功能三方面評估其預期效果。
經濟預期
首先,數字化手段突破了傳統傳播的時空限制,通過互聯網,銅鼓舞的3D虛擬表演、互動體驗等內容能夠迅速吸引全球目光,使發源地成為文化旅游熱點。例如,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傳播一段精彩的銅鼓舞虛擬表演,可以大幅提升區域搜索量和關注度,為區域品牌塑造奠定堅實基礎。其次,基于銅鼓舞元素,開發銅鼓舞主題App、3D打印手工藝品、冒險游戲、銅鼓舞演藝技藝微信表情包、銅鼓模型趣玩系統盲盒、銅鼓形狀鑰匙包等多元化文旅產品,滿足游客的多樣化需求,提高旅游產業附加值。游客可通過手機觀看虛擬表演,或在游覽中欣賞動態門票背景的靈動之美,體驗銅鼓舞文化的獨特魅力。最后,銅鼓舞相關數字化產品和文旅項目的繁榮將直接推動鄉村旅游業發展,創造就業機會和創業機遇。村民可開設特色民宿,提供文化體驗套餐;手工藝人與數字化企業合作,批量生產紀念品,提高家庭收入,實現鄉村經濟可持續增長。
文化預期
一方面,數字化傳承使銅鼓舞文化觸手可及,無論身處何地,人們都能通過網絡欣賞表演,感受文化內涵。虛擬現實技術為身體不便者提供沉浸式體驗,體現人文關懷。另一方面,數字化傳承可以激發當地民眾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對于在外游子及文化共鳴者來說,數字化平臺構建的文化紐帶讓他們與家鄉文化保持緊密聯系,增強其歸屬感。
社會功能預期
將數字化銅鼓舞融入教育體系,通過多媒體教學資源讓學生了解文化背景,開發虛擬實踐課程培養傳承意識,形成獨特的文化育人風格。將數字化銅鼓舞融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如大屏幕播放、線上線下文化節、社區體驗活動等,提升市民文化生活品質和審美素養。利用數字化技術打造集展示、體驗、研究、教育于一體的校外實踐基地,吸引社會各界參與,營造共同保護和傳承非遺的良好氛圍?;貎仍O置虛擬現實展示廳、互動體驗區和研究工作室,為學者和愛好者提供研究平臺,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綜上所述,通過采集和保存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演出視頻、音樂、舞蹈動作數據并構建完備管理體系,可以增強數據的準確性和全面性。借助VR、AR技術打造虛擬演藝、交互式教育、創新文旅體驗,拓展傳播路徑、強化教育傳承、推動產業融合。從經濟、文化、社會功能層面,可提升區域知名度、充實文旅產品、驅動鄉村經濟繁榮,通過傳遞人文關懷、凝聚民族向心力、培育民眾歸屬感,構建具有教育特色、提升市民文化素養的傳承實踐基地,為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協同共進筑牢根基,開啟非遺傳承新紀元,引領鄉村發展踏上新征程。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