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過程性評價\"的“課堂教學評價建議\"板塊明確提出:“教師應樹立‘教一學一評'一體化的意識,科學選擇評價方式,合理使用評價工具,妥善運用評價語言,注重鼓勵學生,激發學習積極性。”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各個學段和語文各個板塊的教學活動也應當貫徹“教學評一致性\"理念,推動語文教學活動向著整體性和綜合性的方向發展,著力關注教學評價在教和學各個環節中的滲透與融合。
一、“教學評一致性\"的內涵及特征
(一)內涵
“教學評一致性”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體系,指的是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及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三者之間相互配合、協調的程度,它們應保持高度一致且相互滲透。其中,“教\"即教師為引導、維持并促進學生達成學習目標而開展的各類活動;“學”是學生為實現既定目標所付出的種種努力,并且“教\"與“學\"是深度融合的狀態。“評\"則是教師依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評價,以此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在以往的教學認知中,教學評價常被視為一個獨立于教學過程之外的單獨板塊。然而,在“教學評一致性\"理念的指引下,教學評價需要貫穿于“教\"與“學\"的全過程,尤其要突出過程性評價。
(二)特征
1.目標一致性
“教學評一致性”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及教學評價的一致性。三者的一致性是由統一的教學目標和評價指標串聯起來的。教師的教要指向最
終的教學目標,而學生的學也要指向學習目標,教學評價要與教學目標保持一致。只有目標一致,才能夠保障三者在互動上實現協同,在邏輯上加以貫通。
2.主體協同性
“教學評一致性\"涉及教師、學生、家長及其他評價主體等多方主體。教學評的一致性也要求主體在行為和方向上的協同性,即朝著同一個目標努力,在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實現協同,最終達到統一高效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評一致性”融入小學語文課堂的價值呈現
(一)校準教學方向,明確評價導向
將“教學評一致性\"融人小學語文課堂,首先有助于教師校準教學方向,確定好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整體目標和分層次目標,從而明確課堂評價導向。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與評價往往存在一定的脫節,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把握重點。而“教學評一致性\"要求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時充分考慮到評價的要求和標準,確保教學內容與評價目標相一致。如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能更加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和復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在“教學評一致性\"理念的引導之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方向也不會發生偏差,從而影響整體的教學效果。
(二)優化教學過程,細化評價標準
“教學評一致性\"理念在當前小學語文課堂中的融入還能夠優化教學過程,使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過程更加科學明確。教學評價的高效開展離不開教學評價指標的支持和細化。而教學評一體化理念就可以助力評價標準的細化,使得評價同教學過程實現緊密融合與相輔相成。過程性評價的開展不再僅僅關注學生的最終學習成績,還會充分關注到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學習表現中的動機和態度等等。如此教學評價所涉及的方面會更加多元化,所呈現出來的結果也會更加科學。
(三)聚焦學生需求,考量評價效度
在當前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同時也是教學過程的重要對象。而“教學評一致性”理念的融入,能夠充分聚焦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差異化特點,以此使得教學評價以更加科學的方式開展,指向學生的學習規律和思維特點。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的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也各不相同。這就要求著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和評價標準時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盡可能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學評一體化\"理念可以助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和調整教學方式,以確保評價的效度,真正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四)提升教學效率,保障評價信度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是與教學過程相分離的獨立板塊。同時教學評價所呈現出來的最終效果和可信度也無法有效保障。而“教學評一致性\"理念的融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評價的可信度,使得評價以更加科學的結果呈現。當教師的教學與評價保持一致時,學生就能夠更加明確自身的學習目標與方向,更加積極地投入學習過程中。這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習效率,同時還能夠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推動教學科學高效地開展。
三、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錨定閱讀目標,明確教學靶向
“教學評一致性\"理念在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滲透和融合,首先需要錨定閱讀目標,明確閱讀教學的靶向和任務。一方面教學目標能夠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引領,另一方面也能夠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方向和指引。另外,教學評價的有效開展也有賴于教學目標的明確。因此,教師要在新課程標準理念的引領及具體教學任務的安排之下,明確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目標,突出目標的整體性和層次性,確保優質的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有序開展起到引領和導向作用。
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落花生》這篇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本課閱讀的教學內容設置閱讀教學自標,并將核心素養的要求引入其中,突出對學生的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這四個方面核心素養的培育。如從文化自信方面來看,教師可以考查學生對現代散文寫作背景、散文學派與主要代表人物的了解,以此帶領學生一同掌握散文這一文學體裁;從語言運用方面來看,教師可以考查學生對本篇文章結尾中父親的話“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的理解,以此考查學生對文本的綜合理解和深度學習能力等等。如此以核心素養要求為閱讀目標,作為閱讀教學的主線,滲透在教學評一體化的過程中,能夠推動學生的學習與評價活動的高效開展。

(二)洞察學情,奠定教學根基
“教學評一體化\"理念在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的應用,還應當充分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新課程標準著重強調教師要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關注學生的個體性學習規律和個性化差異,在以生為本的理念指引之下洞察學情,然后再開展教學活動。這就意味著閱讀教學在確定目標之后要分析當下的學情,即當前階段的學生及班級中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此設計針對性的教學計劃。
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部編版五年級上冊《落花生》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教師要針對班級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和閱讀基礎進行學情分析,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個性化問題及差異性情況。如班級中語文閱讀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在理解本篇文章時可能存在較大障礙,這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思路啟發,如“你是怎樣理解父親的這句話的?”“我們該如何像花生一樣,做一個有用的人?\"而對于班級中語文閱讀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教師則可以為他們設計更多拓展性和延伸性的內容,以此拓寬學生學習視野,如“列舉生活中擁有像花生一樣可貴品質的人,并與花生進行類比。說一說這些榜樣人物的哪些精神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如此結合班級中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進行學情分析,才能夠更好地在教學中“對癥下藥”,明晰教學任務。
(三)巧設閱讀任務,驅動學習進程
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學活動能夠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強化目標導向,驅動學習進程。尤其是在語文閱讀板塊的知識學習中,著重考查學生的思維邏輯性和知識的應用能力。這時教師就可以以學生為主體設計閱讀任務,通過問題引導法引導學生的閱讀思路,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和探究的閱讀空間。
以五年級上冊《落花生》為例,教師為了幫助學生系統性閱讀本篇文章,可以設計一個貫穿本篇文章的整體性閱讀任務,即“借助思維脈絡圖劃分本篇文章的內容,并總結本篇文章敘述了怎樣的故事”。這時班級中的學生需要以小組為單位思考本篇文章所涉及的不同段落的中心主旨,然后用4個字的詞語或短句進行總結概括,最終理清本篇文章的閱讀脈絡。在有整體性的任務驅動的閱讀過程中,學生可以進行組內的閱讀討論,以此在相互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中拓展思路,激發靈感,提升學習效率,推動學習進程。
(四)前置評價標準,引領學習路徑
“教學評一致性\"理念,強調發揮教學評價的重要作用,要求教師開展過程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轉變以結果為導向的教學評價思路。在當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評價前置要求評價指標與教學目標相一致,通過提前設置評價指標的方式引領學習過程。無論是在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的過程中,都要充分關注到教學評價指標的內容,以此為引領開展教學活動。如在《落花生》這篇文章教學開展之前,教師就可以提前設計好評價體系,根據課程活動的各個板塊設計評價指標。

(五)采用多元評價,全面考量學習
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評價往往以教師的口頭和書面評價為主。而該種評價方式在主體和形式上較為單一,同時也缺乏量化的指標設計。在“教學評一致性\"理念的引領之下,教師要推動教學評價的多元和創新性發展,借助更加量化和可衡量的指標來全面考量學生的學習進程。
如教師可以結合課上課下的整體閱讀活動豐富教學評價主體,將學生自主評價和小組互評及家長評價等納人教學評價。同時教師還應當在教學評價指標設計中融入更多可量化的因素,如學生課堂問題回答次數、與小組成員交流的時長、在小組交流過程中的發言次數等等。如此評價會更加科學,呈現出來的結果也更能夠令學生信服。
(六)重視反饋信息,優化教學方式
重視反饋環節才能夠使得閱讀教學形成一個閉環。無論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還是獲得的經驗,都應當在反思和總結的過程中得到升華。在單篇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通過自身的教學及學生學習反饋所獲得的經驗都可以引入下一篇閱讀教學中,從而不斷促進教學內容創新和優化。
如在學習完《落花生》這篇文章之后,教師也會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和評價指標做出最后綜合性的評價與反饋。此時教師可以針對每個學生的反饋內容和評價結果進行反思總結,思考在之后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哪些問題、做出哪些方面的改進等等。如此教學方式才會在不斷反思總結的過程中得到優化,在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得到漸進性的發展與完善。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在當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全面貫徹和落實“教學評一致性”理念,關注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及教學評價三者之間的滲透和融合,使之在相輔相成和互相促進的過程中得以優化。在未來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也要不斷探索創新性的教學與評價方案,著力推進語文閱讀教學的提質增效,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技巧。
參考文獻:
[1劉秀英.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實踐[J].華夏教師,2024(8):111-113.
[2]張建蓮.“教學評”一致性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觀察,2024,13(5):51-53.
[3]趙鈺芳.基于新課標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一致性研究[J].林區教學,2024(1):111-114.
[4]黃燕青.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亞太教育,2023(18):182-184.
[5]黃文杼.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閱讀教學策略——以《小英雄雨來(節選)》教學為例[J].教育觀察,2022,11(17):77-80.
[6]賴禮鋒,黃文杼.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探究——以統編二年級《紙船和風箏》教學為例[J].教育觀察,2019,8(14):95-96.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