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基于信息技術對語文融合教學活動進行系統改革和全面創新,能引發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的深度學習,促進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進行有效探究和思考,使學生語文學習能力、語文綜合探究素養得到高效化培養。鑒于此,在全面改革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深度融合作為重點,從不同視角探究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活動深度融合措施,確保構建信息化、數字化教學指導體系,促進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深度探索,使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得到相應的培養。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價值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為傳統教學模式帶來了革新,不僅豐富了教學手段,還提升了教學效果,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具體分析,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的融合,能體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價值:
其一,有助于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力。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能改善傳統教學活動趣味性不足的問題,實現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激發,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語文課程學習實踐中,切實增強學生語文學習效果。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依賴于課本和教師的口頭講解,形式單一,難以長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使教師采用多媒體、動畫、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呈現課程教學內容,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例如,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展示生動的課文插圖,或通過動畫視頻再現課文情境,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從而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增強學生學習體驗。此外,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指導,還能提供豐富的資源庫,促進在線閱讀平臺、電子書籍、互動游戲等的融合應用,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拓寬學生知識面,逐漸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
其二,有助于拓展學習空間,促進自主學習。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教師在開展信息化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能綜合利用網絡平臺,隨時隨地訪問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同時,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語文教學不僅靈活便捷,還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適合的學習內容。此外,教師基于信息技術的支持開展語文教學活動,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交流互動平臺,引導學生利用在線討論區、即時通訊工具等與教師、同學進行及時的交流和反饋,分享學習心得,解決疑難問題,真正打造互動學習模式,增強學生的合作與競爭意識,促進他們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升。
其三,有助于培養信息素養,提升學生綜合能力。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能在教學中發揮信息技術的支持優勢,創新教學指導模式,從而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在信息時代,信息素養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基本能力,要求學生能夠有效地獲取、評估、利用和創造信息。教師開展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教學,能指導學生學會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資料,篩選和整理信息,并使學生掌握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作和表達的技巧和方法。同時,依托信息技術的支持開展語文教學,教師能促進學生參與跨學科學習。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查找相關的歷史背景、作者生平等信息,結合音樂、美術等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多角度的理解和分析,逐步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還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綜合應用能力。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措施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融合,能引發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的思考,使學生高效化學習語文課程知識,全面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保障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不斷提升。下面就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措施進行細化分析:
(一)創設虛擬化語文閱讀情境
在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虛擬化語文閱讀情境,能引發學生參與到深度閱讀學習實踐中,使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得到針對性培養。具體教學中,教師應先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先進技術構建出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關的三維虛擬環境,使學生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和情感表達。然后教師基于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提出情景化引導問題,采用互動問答的方式,深化學生對課文知識和人物性格的認識,提高學生綜合閱讀效率和閱讀質量,保障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學習能力得到培養,為學生語文高效化學習探究提供良好支撐。
例如,在小學語文《曹沖稱象》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創設虛擬化閱讀教學情境,實施情境化教學引導,引發學生深度探究,全面增強學生語文學習體驗。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古代的一個大宮殿,宮殿外有一頭巨大的大象,官員們圍著它議論紛紛,為如何稱出這龐然大物的重量而苦惱。此時,幼小的曹沖站了出來,他眼神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基于這一虛擬情境的創設,教師可以提出情景化引導問題:“同學們,想象一下,如果你是當時的曹沖,你會用什么方法來稱這頭大象呢?為什么曹沖的方法能夠成功呢?他的方法背后蘊含了什么樣的智慧呢?\"教師基于此類問題的設計和應用,能迅速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紛紛開動腦筋,嘗試從文本中尋找線索,與同伴交流討論,甚至動手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如此,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活動,能促進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和表達能力,真正實現深度探究和學習的目標,保障學生語文綜合學習能力進一步優化。
(二)開展微課化教學難點解析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開展微課化教學活動,可以先制作短小精悍的微課視頻,針對課文中的難點、重點進行深人淺出的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文內容。然后教師在微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對課程知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引導學生參與到微課探究學習活動中,從而強化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的學習體驗。最后教師還可以借助微課平臺收集學生的學習反饋和疑問,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解答,鞏固學生語文綜合學習成效,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基礎。
例如,在小學語文《望廬山瀑布》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微課教學活動的支持,開展難點解析教學活動,引發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的思考,使學生能對古詩詞難點產生深刻認識。在教學指導環節,教師可以精心制作微課,針對詩詞中的意象、修辭手法、情感表達等鑒賞難點進行深人剖析,然后綜合采用動畫、圖像等形式,將抽象的詩意具象化,幫助學生直觀理解詩詞內涵。在學生能對微課內容深度探究后,教師可運用微課引導學生多元化思考。在微課的引導下,學生逐步品味詩詞中的關鍵字詞,感受其精妙之處,分析詩詞的意象組合,體會詩人所營造的意境美,還可以探討詩詞背后的情感寄托,領悟詩人的思想情懷。同時,教師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疑問,通過微課中的互動環節進行即時反饋,形成師生間的有效交流。如此,教師積極探索微課教學活動的設計和應用,能引發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思考,激發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的探究興趣,使他們在主動探索中深人理解詩詞內容,領略古詩詞的魅力,培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三)設計在線化拓展探究任務
在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過程中,教師綜合開發在線學習平臺或社交媒體等渠道,可以發布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拓展探究任務,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從而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和思維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在線學習平臺對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成果進行跟蹤和評價,及時給予反饋和指導,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學生對課程知識進行深度探究,確保學生能形成對語文課程知識的深刻認識,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例如,在《日月潭》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參與語文課程知識的體驗和感悟,積極探索在線拓展探究任務的設計和實施,引發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的思考,使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更加深刻。因此,在全面改革語文教學指導的過程中,基于信息技術的支持和在線教學平臺的應用,教師可以設計多元化拓展任務,如:虛擬實景探索任務。教師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引導學生使用VR設備親臨日月潭的實景,感受湖光山色之美,探索日月潭的地理特征、物種生態和人文歷史,并在網絡平臺上分享自己的發現與感悟;多媒體展示與解說任務。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媒體技術,要求學生設計一份多媒體展示,生動直觀地呈現日月潭的美景和歷史文化,然后創作一段解說詞,介紹日月潭的風土人情和傳統文化,并上傳到學習平臺,供其他同學欣賞和評價。在有意識地基于信息技術的支持設計在線拓展探究學習任務后,教師就可以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展開自主探究學習,引發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思考,全面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效能,使學生閱讀效果進一步提升,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良好支撐。
(四)引入思維可視化教學指導
在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為了能提高學生閱讀學習體驗、學習感悟,可以綜合利用思維導圖、概念圖等思維可視化工具,幫助學生將復雜的知識點和思維過程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深度閱讀,然后引導學生繪制閱讀思維導圖,從而清晰地把握課文的整體結構和內在聯系,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創新能力。
例如,在小學語文《小馬過河》閱讀教學活動中,基于信息技術的支持,教師可以設計思維可視化教學活動,引入思維導圖閱讀輔助教學,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深度思考,在信息化教學條件下增強學生學習體驗和學習感悟。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信息技術的支持設計思維可視化教學指導活動,引導學生對故事流程、故事情節變化等進行系統的分析,然后設計《小馬過河》故事流程圖,使學生能在可視化閱讀中了解故事情節的變化、故事信息的發展,從而引發學生對課程知識思考和探索。如此,教師就可以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深度閱讀探究,全面增強學生閱讀學習素養,使語文教學更加直觀、系統,保障學生語文學習能力進一步提升。

(五)開展智能化教學評價反饋
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積極探索智能化教學評價的設計和應用,能引發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的思考,使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展開深度探究學習。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并及時給予反饋和指導,強調教學評價的自動化、個性化、及時性,確保能提高評價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同時,教師在開展智能化評價指導的過程中,還可以設計多元化評價模塊,做好教學評價反饋,促進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深度學習,提升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利用在線測驗模塊對學生的課文理解程度進行檢測和評價,同時利用作業提交模塊收集學生的課后作業并進行批改和點評。在此過程中,基于智能化教學評價系統的應用,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問題所在,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同時,教師在開展智能化教學評價的過程中,基于信息技術的支持,還可以將智能化評價指導與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相結合,為學生提供定制化的學習建議和資源推薦,逐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和質量。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路徑,能引發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的思考和探索,使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形成全新認識,切實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鑒于此,新時期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融合應用作為重點,從不同視角探討語文教學活動創新措施,確保能構建特色信息化教學體系,全面引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思考,使學生語文綜合學習成效不斷優化。
參考文獻:
[1]周元.融合現代信息技術創新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模式LJ].中國新通信,2023,25(24):185-187.
[2康麗.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深度融合LJ].語文新讀寫,2023(23):123-125.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