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教師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應該重視多種創新教學指導方法的融合應用,打造特色語文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深度探究,進而使學生在語文課程學習實踐中獲得個性化感悟和認識。鑒于此,在全面改革六年級語文寫作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探尋新的教學思路,促進學生對多種學習方法的融合應用,從而保障學生對課程知識產生新的理解和認識。
一、樹新思路:創新教學理念與優化目標
六年級小學生語文學習特點在于從基礎字詞向深度閱讀與寫作過渡,注重理解文本內涵、培養批判性思維。在學習需求上,六年級學生渴望更多元化的閱讀材料,以拓寬視野;需要系統指導提升寫作技巧,強化語言表達與情感抒發能力,為中學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在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注重教學思路的改革創新,促進教學目標的調整和優化,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課程知識,提升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的學習效果。
其一,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學理念是教學活動的導向,語文教師在改革六年級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重視學生個性化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有效促進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進行深度探究與學習,從而提升學生語文綜合學習能力。以小學語文六年級《草原》教學為例,教師應該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在課前先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進行深度分析,然后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有關草原場景的視頻進行播放,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興趣。以此為基礎,教師開展課文閱讀指導教學,就能增強學生語文學習效果,促使學生對語文課程內容進行個性化探究。
其二,引入跨學科融合教學思路。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師應該構建多學科兼容的教學體系,并且設計了跨學科學習任務群,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轉變傳統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構建跨學科教學指導體系,以促進學生對語文課程內容進行廣泛探究、多元化學習,從而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使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形成比較深刻的認識。例如,在小學語文六年級《宇宙生命之謎》教學中,教師引人跨學科教學理念,有意識地促進語文學科教學、科學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讓學生探尋課文中的科學奧秘,感受課文語言特色,從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使學生學習視野得到相應拓展。在開展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借助視頻素材和視頻資源,為學生展示宇宙生命的奧秘,輔助學生參與語文探究學習,從而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能力,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其三,明確語文核心素養教學目標。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基于新課標的指引,在探索教學新思路、新方向的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解讀新課標內容,設定核心素養自標,從五育并舉的視角規劃教學活動,對學生實施積極引導,使學生對語文課程內容形成比較全面、深刻的認識。例如,在六年級語文《北京的春節》教學活動中,基于新課標的指引,教師從五育并舉的視角對教學新思路加以明確,然后設定核心素養目標。從五育并舉視角看,教師應將德育融入對春節習俗的講解中,培養學生尊重傳統文化的意識,設計角色扮演等活動,結合體育元素,讓學生親身感受節日氛圍。同時,教師應組織學生欣賞文中描繪的節日景象,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還可以布置與春節相關的勞動任務,鼓勵學生制作春節裝飾,融人勞動教育。在明確教學思路后,教師可以設定核心素養教學目標,即“通過朗讀、品味課文語言,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分析文章結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在節日習俗的學習中,培養學生尊重傳統文化、熱愛生活的情感\"“了解北京春節習俗,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在明確教學思路并規劃目標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進行深度學習,有效增強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綜合學習效果,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加全面。
二、講新方法:創新教學策略和方法
在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中,教師基于新課標的指引,探索教學活動的設計,應創新教學方法,構建全新教學指導體系,引發學生對課程知識的高效化探究學習。具體將從以下視角探索六年級教學活動思路和方法的創新:
(一)虛擬情境創設教學
對于六年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而言,教師探索虛擬情境創設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施,能優化教學指導方法,使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進行深度探究。在情境創設教學環節,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虛擬仿真技術等將抽象的教學內容具象化,為學生營造一個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極大地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互動性,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基于學生的語文學習特點,教師還可以在虛擬情境中提出引導性的問題,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使學生對六年級閱讀內容形成比較深刻的認識,增強學生閱讀學習體驗。
例如,在小學語文《開國大典》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虛擬技術的支持,創設生動的虛擬教學情境,并在情境教學中提出引導性問題,促進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進行高效化探究學習。在情境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戴上VR眼鏡,學生瞬間來到1949年10月1日的北京天安門廣場。學生在虛擬情境中將身臨其境地見證歷史性時刻:五星紅旗在雄壯的國歌聲中冉冉升起,毛澤東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廣場上,三十萬群眾歡聲雷動,氣氛熱烈而莊重。在這樣的虛擬情境中,教師從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視角,可以提出一系列引導性的問題,如“你看到了哪些令人激動的場景?感受到了怎樣的氛圍?”“毛澤東主席的宣告讓你有什么樣的感想?”“如果你是當時在場的一名群眾,你會有怎樣的心情和舉動?\"這些問題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和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從而加深對《開國大典》這一歷史事件的認識和理解。
(二)項目式學習指導
項目式學習活動能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促使學生對課程知識進行深度探究。因此,教師在全面改革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學習情況,可以根據具體教學內容設計項目式學習內容,圍繞課文內容提煉項目主題,并設計項自活動,鼓勵學生逐層次參與到語文課程知識的學習實踐中,從而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產生全新理解。例如,在六年級《竹節人》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探索項目式學習活動設計,構建特色教學指導活動,全面增強學生語文學習體驗。在教學實踐中,根據課文內容,教師可以將“探索傳統玩具的文化與魅力”作為主題思想,旨在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深人了解傳統玩具竹節人的歷史背景、制作工藝及文化內涵,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在提煉項自主題思想后,教師可以設計項自探究活動,具體活動如下:
活動1:竹節人文化探究。要求學生分組搜集竹節人的起源、發展及在不同地區的特色,通過查閱資料、訪談長輩等方式,形成研究報告。
活動2:動手制作竹節人。在專業師傅的指導下,學生學習使用竹子等天然材料,親手制作竹節人,體驗傳統手工藝制作的樂趣與挑戰。
活動3:竹節人創意表演。鼓勵學生結合課文描述,為竹節人設計故事情節,進行創意表演,展現竹節人的多樣玩法和趣味性。
根據上述一系列活動,教師在指導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度探索學習中,深化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讓學生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促進其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三)任務群教學規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按照學習任務群的要求,創新設計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對課程知識進行深度探究。因此,教師應圍繞具體的學習任務群,對學習活動進行創新設計,在具體層次的任務探究中引發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的思考,切實增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能力,使學生文學素養、創意表達能力得到進一步優化。
例如,在《魯濱孫漂流記(梗概 + 節選)》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按照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的要求,為指導學生深度閱讀設計一系列閱讀學習任務,引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思考,提高學生學習成效。具體開展深度閱讀指導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面向培養學生語文高階思維、語文核心素養的現實需求,可以設計如下閱讀探究任務。任務1:批判性閱讀分析。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分析魯濱孫在荒島上的生存策略及其心理變化,思考這些策略的現實可行性和心理韌性背后的文化意義,鼓勵學生提出個人見解,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任務2:創意情節重構。基于原著梗概,讓學生設想如果魯濱孫擁有現代科技裝備,他的荒島生活會有哪些不同。要求學生創作一段新的故事情節,既體現原著精神,又融入現代元素,激發學生創意表達。任務3:主題演講與辯論。圍繞“個人意志與自然環境的較量”主題思想,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演講或辯論,探討魯濱孫的經歷對現代人的啟示,思考如何在逆境中堅持自我,培養堅韌不拔的精神,提升學生邏輯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在設計系列閱讀探究任務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到深度閱讀實踐中,發揮任務群教學的作用,提高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能力,保障學生閱讀分析素養、思維素養得到高效化培養。
三、用新手段:先進技術手段融合應用
在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新技術和新手段,促進教學活動全面創新,提高學生語文課程知識學習成效。具體分析,在融合信息技術手段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多元化先進技術手段的融合應用,打造特色教學模式,引發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的思考和探索。
其一,利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構建在線教學體系。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為小學語文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教學工具和互動功能。教師可以借此進行線上備課、授課、作業布置與批改等,實現教學的個性化和多樣化。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開發平臺上的互動直播、錄播點播等功能,靈活選擇教學方式,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平臺上的數據分析功能,精準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成效,為教學調整和優化提供科學依據。
其二,引入智能化教學輔助系統,實施個性化學習推薦指導。智能化教學輔助系統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基于學生的學習數據,分析學生答題、學習進度等情況,提供定制化的教學內容和練習。例如,教師可以應用智能作文批改系統開展語文寫作教學指導,快速分析學生的作文結構、語言表達和語法錯誤,給出有針對性的反饋和指導。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智能化輔助系統分析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興趣,智能推薦適合的閱讀材料,幫助學生拓寬閱讀視野,提高閱讀能力。此外,基于智能化系統的支持,教師可以精準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實施個性化的學習推薦和指導,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六年級教學活動中,教師結合新課標的指引,積極探索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和應用,能全面引發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的學習和思考。鑒于此,語文教師在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全面改革創新的過程中,應該將六年級語文教學指導作為核心,積極探索教學思路的創新和教學方法體系的重構,全面引導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的深層次學習,保障小學生語文課堂學習效果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欣,楊鎮.新課程基本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以部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J].文科愛好者,2023(5):254-256.
[2]楊云萍.小學語文文本細讀教學策略探析——以“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丁香結》為例J」.新課程研究,2023(20):44-46.
[3]徐麗麗.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小說單元教學策略探究——以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J].內蒙古教育,2023(7):66-73.
[4]張傳俠.學習任務群下的跨學科閱讀教學策略探索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J].閱讀,2023(47):28-30.
[5]陳秀萍.小學語文\"篇本類\"聯讀教學策略——以《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為例[J].語文新讀寫,2023(9):86-88.
[6]馬正清.小學語文\" 1+ X\"群文閱讀教學策略——以《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J」.語文新讀寫,2023(4):58-60.
[7]翁小英.任務群視域下沉浸式閱讀教學策略探究——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奮斗的歷程》教學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2(12):37-39.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