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大洋發(fā)現(xiàn)計劃(IODP)中首位來自中國的首席科學家,也是中國古海洋學研究的奠基人,為南海深海科學研究和中國海洋地質的學科建設作出了開拓性貢獻。不僅如此,他始終心系青年人才培養(yǎng)和深海知識科普,致力于推動科學與文化的結合。

汪品先,江蘇省蘇州市人,1936年生于上海,海洋地質學家,長期從事海洋微體古生物與古海洋學研究。1955年前往莫斯科大學地質系學習,畢業(yè)后先后于華東師范大學、同濟大學任教。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2002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11年起擔任國家“南海深部計劃”指導專家組組長。2019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21年被授予“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同年,汪品先與夫人孫湘君捐贈多年積蓄200萬元,設立“同濟大學海洋獎學金”。
20世紀晚期,國際地球科學的研究熱點聚焦于深海領域,但彼時中國在該領域尚處于起步階段。1960年,汪品先學成歸國,正式開啟了中國海洋地質研究的征程。憑借敏銳的學術洞察力,他精準把握國際前沿發(fā)展趨勢,毅然扛起了推動中國深海科學研究的大旗。
“國際大洋鉆探計劃”(1985~2003年實施)是20世紀規(guī)模最大的深海鉆探項目,汪品先提交的鉆探建議書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其本人更被任命為第184航次首席科學家。這不僅是中國首次由本國科學家設計和主持的大洋鉆探航次,也是在中國海區(qū)首次開展的深海科學鉆探。1999年,該航次在中國南海順利實施,成果豐碩——于南海的南沙和東沙深水區(qū)6個站位鉆井17口,實現(xiàn)了中國海區(qū)深海科學鉆探“零的突破”。
進入21世紀,在汪品先等眾多科學家的不懈推動下,我國在南海先后完成了4個鉆探航次。這不僅深化了對南海地質構造的認知,更推動我國建立起一支具有國際水準的深海科研團隊。
2018年,我國自主研制的4500米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正式投入試驗性應用,標志著中國在深海探測領域實現(xiàn)了將科學家直接送達海底的能力。同年,82歲高齡的汪品先終于盼來了深潛的機會。5月13日,他乘深海勇士號下潛至南海西沙海域1400余米深處進行觀測和樣品采集。在海底,他首次目睹冷水珊瑚林等奇特生物景象,內心既震撼又激動。完成首次深潛后,他仍意猶未盡,于是進行了第2次和第3次深潛,進一步探索海底世界。
當今,經濟全球化正加速推動科學全球化進程,各學科領域呈現(xiàn)出交叉融合的顯著趨勢。汪品先敏銳地意識到,在這一全新的研究背景下,科學家可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為科學進步注入新的活力。
2017年,汪品先自薦在同濟大學開設公共選修課《科學、文化與海洋》,向學生傳遞“科學就是文化,科學創(chuàng)新要有文化元素”的理念。他希望通過教師的課堂講授與學生的線上互動討論,激發(fā)青年學子對科學的熱情與創(chuàng)新思維,在科學和文化之間架設橋梁——哪怕只是架在校園角落里的一座小木橋。
要提升我國海洋強國的軟實力,僅憑科研成果遠遠不夠,科普工作同樣重要,汪品先深諳此理。他一直致力于用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語言,將海洋科學知識轉化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內容。
“都說情深似海,海究竟有多深?”“恐龍滅絕的關鍵證據(jù)竟然來自海底?”“百慕大三角到底有什么秘密?”……汪品先積極探索新的科普模式,以新穎有趣的話題為切入點,生動形象地進行講解,帶領受眾領略海洋的神秘與奇妙,將海洋科學知識傳播得更廣、更遠。
此外,他還傾力編著了《深海淺說》等科普讀物,希望為讀者提供既能輕松獲取深海知識,又能當作休閑讀物的科普書。
“深海勇士”“品先爺爺”……這些稱謂的背后,折射出汪品先對科學的無盡熱忱,對后輩的殷切關懷和期待,對知識傳承的執(zhí)著堅守。它們從不同側面勾勒出汪品先的卓越風骨,卻終究難以盡述他用親身經歷撰寫的“老人與海”的傳奇。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美術編輯 /胡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