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廈門市因成功實施環島路沙灘修復工程,在2024東亞海大會上被授予“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最佳實踐成就獎”。這項持續30年的生態工程,不僅讓消失的黃金海岸重現鷺島,更展現了人與海洋共生的科學智慧。
2025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來臨之際,本刊記者采訪了當年分管海洋口的廈門市原副市長潘世建,解密那些曾被視為“無用淤泥”的沙灘,通過技術創新與生態思維重獲新生的蝶變過程。

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自然沙灘因采沙、填海等活動嚴重退化,多地海岸線生態功能幾近喪失。1994年,廈門成為東亞海岸帶綜合管理計劃(ICM)首批試點城市,開啟與國際組織的系統性海岸治理合作。
30年前的廈門環島路沿岸景象令人心痛:裸露的灘涂上布滿淤泥,挖沙船留下的坑洞像一塊塊傷疤。那時,許多人覺得沙灘不過是“沒用的荒地”,甚至有人提議直接填海修路,用水泥覆蓋這片“丑陋”的海岸。

“當年我們大膽地決定:讓路為沙灘讓路。”潘世建說,“修建環島路時,廈門放棄了‘填沙造路’的便捷方案,反而將道路內移,騰出空間修復自然岸線。”這個決策背后是對海洋的敬畏和對科學的認知——沙灘是陸地與海洋的“緩沖帶”,是抵御臺風的第一道天然防波堤,臺風來時,其多孔結構能大幅度降低、消減海浪的沖擊力;同時,沙灘中的微生物群落可降解陸源污染物,相當于一座小型的“動態凈水廠”。
修復沙灘的第一步,是找回丟失的沙子。潘世建說:“同學們可能會問:‘沙子不是遍地都是嗎?’其實,天然沙灘的形成需要數萬年的地質運動和海浪沖刷,而人類僅用幾十年就能將其破壞殆盡。為了獲取沙源,廈門的科學家設計了3種科學與自然協同的‘合作實驗’,來打造黃金海岸。”
環東海域曾因過度開發而淤積嚴重,廈門啟動清淤工程時,將海底的泥沙通過管道“吹填”到岸上。這些泥沙經過篩分、沖洗,去除了雜質和鹽分,成為沙灘修復的部分“原材料”。
本地沙源有限,廈門的建設者特意從漳州九龍江口運來粒徑均勻的河沙。這些沙子歷經200余公里的水路運輸,再經潮汐自然分選,最終與本地沙混合,形成適合生物棲息的疏松結構。
如何防止沙子被海浪卷走?科學家打造了“隱形堤壩”——在近海鋪設透水石籠,既減弱波浪沖擊,又允許沙粒自然回流。同時,種植耐鹽植物固定沙丘,讓沙灘成為會“呼吸”的生命體。
從2007年開始,廈門先后完成觀音山、會展中心、鼓浪嶼等多片沙灘的保護修復,讓廈門沙灘的含“金”量不斷增加。經過科學修復,位于環島路觀音山商務區海濱岸段的人工沙灘,南起香山、北至長尾礁,形成全長2.1公里、面積達40萬平方米的黃金海岸線,與金門隔海相望,成為全國游客免費的網紅打卡點。作為中國大陸首個標志性海灘修復工程,觀音山項目獲評國家海洋工程咨詢協會“優秀海洋工程”。

沙灘修復不只是“堆沙子”,更觸發了整個生態系統的復蘇。在下潭尾濕地,廈門建設者種植了85公頃紅樹林,它們的根系像網兜一樣穩固灘涂,還為魚蝦提供了“育兒所”。修復后的紅樹林顯著提升了生物多樣性,魚類、貝類等生物量較修復前增長2—4倍,鳥類數量高峰時達六七十種,白鷺等鳥類頻繁棲息。如今,這里已成為中華白海豚的“餐廳”——監測數據顯示,廈門海域的中華白海豚種群數量在20世紀90年代初僅存約60頭,而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截至2024年,該種群已增至80多頭。
更讓人驕傲的是,這項技術還走向了世界。廈門的紅樹林修復與海岸帶管理技術被國際認可,廈門模式被東亞海理事會列為示范項目,并通過國際合作推廣。正如國際專家東亞海理事會榮譽主席蔡程瑛所說:“這里證明了發展與保護可以共贏,為全球沿海城市點亮了燈塔。”


今天的廈門環島路沙灘上,孩子們堆沙堡、追浪花,卻少有人知道,每一粒沙子都承載著人類對自然的歉意與誠意。當其他國家還在爭論“環保是否阻礙經濟”時,廈門用行動證明:最美的風景不是征服自然的結果,而是與自然和解的禮物。“我們把最美沙灘留給人民。”潘世建說。
(責任編輯 / 李銀慧"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