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男孩小楓性格內向,沉默寡言。有人的時候,他的目光中總透著膽怯和回避,一副受氣包的樣子;沒人的時候,他卻是虐待小動物的小魔頭:用衛生間的門夾斷小貓的尾巴、捉來刺猬寶寶燒成焦炭、把一條蚯蚓切成十來段……家長懷疑他患有心理疾病。
經心理醫生抽絲剝繭的分析,真相終于水落石出。
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的,原始的狩獵基因和弱肉強食觀念仍殘留在潛意識里,一旦遭遇心理壓力和挫折,潛意識里的攻擊意識就有可能被激活,做出與社會文明規范不相符的事。孩子認知水平有限,同理心不強,出于好奇,想看看小動物被虐待有什么反應,未必是心理變態,但這種心理很危險,一旦環境出現誘導事件,孩子有可能養成虐待小動物的癖好。
小楓的爸爸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發現小楓犯錯非打即罵。小楓十分畏懼爸爸,逐漸變得唯唯諾諾,但心中充滿了緊張、憤怒、抑郁、怨恨等消極情緒。他自知無力改變現實,就本能地尋找替罪羊來宣泄消極情緒。對他來說,小動物是最合適的泄憤對象,因為小動物是比他更弱小的活物。看到小動物被虐待時痛苦不堪的樣子,他會莫名地興奮、快樂,因為他找到了心理平衡,感覺自己的痛苦轉移到了小動物身上。
小楓喜歡虐待小動物,也是爸爸在無意中示范出來的。爸爸曾捕獲兩只老鼠,為了泄憤,把老鼠裝到一個鐵籠子里,拿到外面活活燒死。小楓目睹這一幕,自然覺得虐待小動物是正當的。小楓曾跟爸爸去釣魚,看到爸爸用活蚯蚓當魚餌,聽到爸爸說蚯蚓在水里蠕動能引來大魚,難怪后來他會興致勃勃地折磨蚯蚓。
爸爸經常打罵小楓,更是升級版的負面示范,所以小楓屢教不改,變本加厲地虐待小動物。以暴制暴的方法不能用在未成年人身上,否則,不僅無濟于事,而且是在用暴力的方式培養暴力,等孩子長成孔武有力的小伙子,他的虐待行為會隨之升級,很可能出現攻擊婦孺、殘障人士等犯罪行為。
總之,孩子虐待小動物未必是出于惡意,卻能養成惡意,所以不可等閑視之。調查顯示,成年人暴力傷害性犯罪案件中,加害者八成以上在未成年時有虐待小動物的經歷,而且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有針對性的教育。
心理醫生指出,家長想消除孩子心中的暴力,必須改變教育方式,杜絕家庭暴力,給孩子更多的家庭溫暖和安全感。家庭溫暖不能停留在物質層面,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層面,因為孩子的安全感主要來自家長的愛。
家長下大力氣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可以從根本上糾正孩子的暴力傾向。所謂同理心,簡單說就是換位思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感受他人喜怒哀樂的能力。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收看動物保護主題的電視節目,講故事時要繪聲繪色地描述小動物的善良、可愛和可憐,激發孩子對小動物的喜愛和同理心。
此外,家長要注意凈化孩子的生活環境,檢點自己的行為。比如,盡量不要讓孩子觀看有大量槍戰、打斗等暴力內容的影視作品;不要給孩子買槍、刀等暴力玩具;家里除蟑螂、滅鼠是必要的,但不要把場面弄得那么血腥,最好不要讓孩子旁觀。
讀者朋友,您的孩子有虐待小動物的行為嗎?您有哪些好的矯正方法,歡迎通過本刊微信公眾號分享經驗。
相關報道見第26頁
【編輯:楊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