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虐待小動物盡管未必出于惡意,卻能養成惡意,所以不可等閑視之。心理學調查顯示,成年人暴力傷害性犯罪案件中,加害者八成以上在未成年時有虐待小動物的經歷,而且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有針對性的教育
小楓在花壇里挖出一條蚯蚓,用撿來的刀片把蚯蚓切成十來段,然后蹲在旁邊,饒有興致地看它們蠕動
小楓今年9歲,上小學三年級。他性格內向,沉默寡言,目光中總是透著膽怯和回避,很少與同學和小區里的同齡孩子交往。令人不解的是,他居然經常虐待小動物,而且屢教不改。
來預約心理咨詢時,小楓的媽媽姚女士說:“小楓這孩子表面上是受氣包,誰能想到,他虐待小動物時手段特別殘忍,就像是魔鬼附體。”
一個周日的早晨,姚女士和丈夫出門買菜回到家,還沒有開門就聽見家里的小貓在慘叫。趕緊開門,赫然看到小楓正在用衛生間的門夾小貓的尾巴!小楓爸爸大聲制止小楓的暴行。小楓馬上恢復膽怯的可憐相,縮著脖子站到一邊。姚女士檢查小貓的尾巴,竟已斷了三截,可見小楓是連續施暴。
“小楓那時只有6歲,不懂事,所以我沒有深究。”姚女士說,“我覺得這孩子與眾不同。”
令姚女士憂慮的是,小楓虐待小動物似乎上了癮。一天,姚女士聞到家里一股怪味,像是什么東西燒焦了,跑到廚房一看,原來是小楓在玩煤氣灶,火圈中是兩個蠶豆那么大的焦炭,小楓用筷子撥弄著,一臉的滿足。經不住姚女士的盤問,小楓說那兩個焦炭是從小區花園里捉到的小刺猬。
“把兩只刺猬寶寶活活燒死,心腸得多么狠毒!”姚女士毫不掩飾對小動物的悲憫和對兒子的嫌棄,“我忍不住打了小楓一頓,還抓住他的小手靠近火苗。我想讓他記住被灼傷的痛苦,讓他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姚女士的暴力教育沒有收到效果。不久后的一天,鄰居告訴她,小楓在花壇里挖出一條蚯蚓,用撿來的刀片把蚯蚓切成十來段,然后蹲在旁邊,饒有興致地看它們蠕動。
“小楓一定有心理疾病。”姚女士斷言,“做這些傷天害理的事,他不愧疚、不悔過,而且很享受。他的殘忍讓我不敢抱他,總覺得他是哪吒那樣的魔丸投胎。”
我問:“小楓攻擊過您和小朋友嗎?”
姚女士馬上搖頭:“他只虐待小動物,在父母、老師、小朋友面前他是忍氣吞聲的弱者。”
“看來小楓不是魔丸投胎,哪吒從來不畏懼強者。”我半開玩笑,“男孩虐待小動物并不鮮見,我們需要先找到他施暴的心理原因。”
對孩子來說,小動物是最合適的泄憤對象,因為小動物是比他更幼小的活物。看到小動物被虐待時痛苦不堪的樣子,孩子會興奮、快樂,因為他找到了心理平衡
心理學研究顯示,未成年人虐待小動物是普遍現象,在5~10歲男孩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種:
第一,本能驅使
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的,原始的狩獵基因和弱肉強食觀念仍殘留在潛意識里,一旦遭遇心理壓力和挫折,潛意識里的攻擊意識就有可能被激活,做出與社會文明規范不相符的事。
第二,滿足好奇心
孩子認知水平有限,有時出于好奇,想看看自己這樣做小動物有什么反應。有的孩子可能對小動物的叫聲感興趣,并不認為那是痛苦的哀號,因為他的同理心不夠強,不會設身處地地替小動物著想。
第三,宣泄消極情緒
如果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不開心的事,如生活環境改變、某種愿望沒有得到滿足、學習壓力過大、在家里得不到足夠的溫暖、因父母失和產生不安全感、被同伴排斥甚至欺負、被老師批評等,脆弱的心靈會受到傷害,產生緊張、憤怒、抑郁、怨恨、孤獨等消極情緒。孩子自知無力改變現實,就會本能地尋找替罪羊來宣泄消極情緒。對孩子來說,小動物是最合適的泄憤對象,因為小動物是比他更幼小的活物。看到小動物被虐待時痛苦不堪的樣子,孩子會興奮、快樂,因為他找到了心理平衡,感覺自己的痛苦轉移到了小動物身上。
第四,效仿成年人
生活環境以及家長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這個道理。如果父母有虐待小動物的行為,會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負面示范作用。
在傳媒發達的當下,影視作品也是孩子的影響源。比如,看過《武松打虎》《哪吒鬧海》《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后,許多孩子會興高采烈地模仿,而且大義凜然。
“每個人的潛意識里都有攻擊本能,小楓也不例外。”我分析,“他切碎蚯蚓,然后饒有興致地觀察,更像是出于好奇,不必上綱上線,斥之為暴行。”
姚女士說:“您說的這四個原因,我覺得小楓更符合第三個,他是在找替罪羊泄憤。”
小楓的爸爸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整天把“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掛在嘴邊,發現小楓犯錯,非打即罵,所以,小楓對爸爸十分畏懼。
我問姚女士:“這是典型的家庭暴力,您難道袖手旁觀?”
姚女士臉一紅:“我和小楓爸爸早有約定,教育小楓時,我唱紅臉,他唱白臉。我寬容一些,以贊賞、鼓勵為主,給小楓溫暖和保護;小楓爸爸嚴厲一些,以批評、嚴格要求為主,目的是讓小楓懂規矩。所以,我不好多說什么。我可以作證,小楓爸爸的暴力大多只是嚇唬,沒有讓小楓受過傷。”
“您忽略了小楓受到的心理傷害。”我不客氣地責備,接著問,“小楓爸爸有過虐待小動物的舉動嗎?”
“小楓爸爸可沒那嗜好。啊,不過,”姚女士突然想起一件事,“大約兩年前,老鼠把他的集郵冊啃壞了,讓他20多年的心血付諸東流。他氣壞了,買來捕鼠粘板,當晚就捕獲了兩只大老鼠。為了泄憤,他把老鼠裝到一個鐵籠子里,拿到外面架火燒死了。當時,圍了好多小孩子看熱鬧。”
我問:“小楓目睹了火燒老鼠的一幕嗎?”
姚女士點頭:“這算不算負面示范?滅鼠是正當行為,不算暴行吧?”
“當然算負面示范。”我說,“滅鼠是正當行為,但把老鼠活活燒死過于殘忍。小楓年齡小,不能區分做壞事的老鼠和無辜的刺猬,認為它們都是小動物,爸爸能燒老鼠,我就能燒刺猬。”
姚女士一拍大腿:“要是這樣說,小楓爸爸的負面示范可就太多了。他帶小楓去釣魚,用活蚯蚓當魚餌,說蚯蚓在水里蠕動能引來大魚。難怪小楓要折磨蚯蚓!”
盡量不要讓小楓觀看有大量槍戰、打斗等暴力內容的影視作品;不要給小楓買槍、刀等暴力玩具;家里除蟑螂、滅鼠是必要的,但不要把場面弄得那么血腥,最好不要讓小楓旁觀
我告訴姚女士,孩子虐待小動物盡管未必出于惡意,卻能養成惡意,所以不可等閑視之。心理學調查顯示,成年人暴力傷害性犯罪案件中,加害者八成以上在未成年時有虐待小動物的經歷,而且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有針對性的教育。
“我們矯正了,可是沒用。”姚女士打斷我,“我苦口婆心地教育小楓,要愛護小動物,小楓爸爸為這事打了小楓好幾次,可就是沒有效果。”
我說:“家長的打罵,在小楓看來是恃強凌弱,是升級版的負面示范,所以,他會屢教不改、變本加厲地虐待小動物。以暴制暴的方法不能用在未成年人身上,否則,不僅無濟于事,而且是在用暴力的方式培養暴力,等孩子長成孔武有力的小伙子,他的虐待行為可能會隨之升級,出現攻擊婦孺、殘障人士等惡劣犯罪行為。”
針對小楓的性格和家庭環境,我提出以下兩點建議:
第一,給小楓更多的家庭溫暖和安全感
我要求姚女士回家與丈夫深談一次,統一思想,徹底改變教育方式,杜絕家庭暴力,給小楓更多的家庭溫暖和安全感。
我強調:“給小楓更多的家庭溫暖,不能停留在物質層面,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層面。要經常與他聊天,詢問他在學校的感受。小楓感受到了家庭溫暖,自然會產生安全感。對他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安全感主要來自家長的愛。”
第二,著重培養小楓的同理心
所謂同理心,簡單說就是換位思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感受他人喜怒哀樂的能力。
我告訴姚女士,培養小楓的同理心,不僅能從根本上抑制他的暴力傾向,對他的心理健康和綜合素質也有很大好處。一項針對102名兒童所做的測驗發現,同理心較強的孩子在學校更受歡迎,情緒也較穩定,學習成績也更好。
姚女士問:“怎樣培養小楓的同理心?”
我說:“同理心的差異與家長的教育方式關系密切。如果家長經常強調孩子的行為對別人的影響,則孩子的同理心較強。比如,小楓在公交車上大聲唱歌,您說‘別唱了,安靜一會兒’是在批評他的行為,您說‘你這樣喧嘩會影響別人,不如回家再唱’就是在強調他的行為對別人的影響。此外,家長的榜樣作用很重要,因為小楓會觀察家長、效仿家長,家長的同理心強,事事顧及別人,愿意無私獻愛心,他就會習得這種美德。”
我建議姚女士經常與小楓討論動物話題,比如一起收看動物保護主題的電視節目,講故事時要繪聲繪色地描述小動物的善良、可愛和可憐,激發小楓對小動物的喜愛和同理心。
姚女士問:“3年前小楓虐待小貓,我只好把小貓送給同事。前不久,小楓提出想養一只小狗,我擔心他惡習不改,斷然拒絕。現在要培養他的同理心,我是否應該給他買一只小狗?”
“過一段時間再買吧,條件還不成熟。”我說,“現在小楓的同理心不強,難保他不會虐待小狗。您需要用至少半年的時間,集中精力培養小楓的同理心,等到他發自內心地喜歡小動物、強烈要求飼養的時候再滿足他。養小狗的最初半年,您要留心觀察,盡量不要讓小楓和小狗單獨相處,等到小楓和小狗建立起濃厚情感時才可以放手。”
最后,我囑咐姚女士:“家長要注意孩子生活環境的凈化,檢點自我行為。比如,盡量不要讓小楓觀看有大量槍戰、打斗等暴力內容的影視作品;不要給小楓買槍、刀等暴力玩具;家里除蟑螂、滅鼠是必要的,但不要把場面弄得那么血腥,最好不要讓小楓旁觀。”
姚女士不好意思地笑了:“其實,做到這些并不難。以前不懂家庭教育,不知道這樣做對孩子的危害,現在想想真后悔。”
【編輯:陳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