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生活離不開溫暖親密的關系,其中,愛的能力起到調節孩子與他人關系、實現和諧對話、促進孩子社會化的重要作用。從生命之初的自我中心,到學會體諒他人,再到主動關愛他人,孩子愛的能力是不斷發展的。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激發孩子愛的情感、培養孩子愛的行為呢?
同理心是孩子愛的能力發展的基石
故事《滑不完的滑梯》中,大大恐龍用自己的身體當滑梯,給森林里的動物們帶來無限歡樂。大家玩得不亦樂乎,小猴注意到大大恐龍一直在讓大家玩滑梯,也許他也想玩呢?其他動物也察覺到大大恐龍的感受和需要,主動關心、照顧大大恐龍,最后用智慧幫助他一起玩滑梯。
這種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和立場,并表現出關心和幫助他人意愿的特質,就是同理心。同理心是孩子愛的能力發展的基礎,它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還能促進他們的情感、道德以及責任感的發展。
孩子的同理心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生命伊始,嬰兒通過哭聲、表情和動作來表達自己,無法區分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
1~2歲這一階段,孩子開始注意到他人的情緒變化,并表現出一定的關心和同情。然而,由于他們的認知能力和行動能力有限,還不能回應他人的需求。
3~6歲,隨著心理理論的發展,孩子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并開始表現出關愛他人的行為。學齡期,隨著心理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孩子不僅能準確識別他人的情緒,還能根據情境和他人的反應做出適當的回應。這個階段孩子的同理心逐漸成熟,表現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如分享、合作、關心他人等。
在正向互動中激發孩子愛的情感
人類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是同理心的生物基礎,它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能模仿他人的行為,感受他人的感受。然而,同理心不是與生俱來的,如果我們長期不予理睬或不注意培養孩子的同理能力,大腦負責這個功能的神經元區域活躍度就會日趨下降,直至不再敏感。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孩子同理心的發展特點,在正向的互動關系中潛移默化地促進孩子同理心的發展,激發孩子關愛他人的情感。
0~2歲,當孩子對自己的感受混沌不清時,父母要幫助孩子把他們的感受用語言明確表達出來。研究表明,嬰兒的感受和需求如果能被父母準確地識別并表達出來,他們的幸福度和共情能力會明顯提升。比如,當寶寶因為尿濕而哭鬧不止時,媽媽可以對寶寶說:“寶寶尿濕了很難受,讓我來給你換。”“換好了,干干爽爽的,舒服啦!”
2~3歲,孩子有了自我意識,能夠區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需求。孩子開始識別他人的情感,還會萌發關愛他人的舉動。這個階段,父母要積極表達自己,同時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下班后,孩子主動迎上去幫媽媽把拖鞋放好。這時候,媽媽給孩子積極的反饋:“謝謝寶寶替我拿拖鞋,寶寶在關心我,我好開心。”得到正向反饋的孩子會愿意做出更多利他的行為。
3~6歲,孩子的心理理論進一步發展,逐漸能站在他人立場看待事情,父母要經常幫助孩子從他人的角度感受問題。這個階段我們可以問:如果這么對他……他的感受會……比如,同學摔倒了,如果你嘲笑他,他會高興嗎?當孩子設身處地地考慮對方的感受后,我們可以問他合適的行為是怎樣的。如當別人摔倒了,我們去安慰他才是合適的。只要父母堅持這么做,孩子富有同理心的行為就會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持久。
學齡期,孩子大概在6歲以后開始具備推理能力,這可以幫助他沿著某個線索去推測事件的發展和對方的感受,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這樣溝通:“你覺得如果這樣對待小朋友,他會怎么想呢?”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愛的行為
愛的能力是聯結人與人關系的基礎,我們要在真實的生活里激活它、喚醒它,教孩子學會將愛的情感轉化為愛的行為。
首先,尊重、理解孩子的感受、需求,并做出適當的回應。心理學博士、國際嬰幼兒研究協會成員陳忻在《整體養育》中指出,如果父母很溫和,能夠跟孩子充滿情感地交談、玩耍,能夠敏銳地察覺孩子的情緒,并做出富有同理心的反應,那么孩子在別人遇到困難或者不高興的時候,也會做出類似的反應,比如安慰或幫助別人,這樣的孩子今后也會有更加積極的關系。
其次,以身作則,教孩子愛的語言和習慣。小孩子是好模仿的,他們會無意識地吸收環境里的情感生態、關系模式。如果父母對身邊人尊重、理解、體貼、周到,那么這些也會成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孩子對大人的愛源自天性,但孩子對大人的體貼、關心是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熏陶出來的。比如,當家人很累時,我們要給家人休息的時間,同時教孩子在家人入睡時不可打擾;教孩子父母下班回家后要主動問候;鼓勵孩子多做家務,體驗父母的辛勞,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等。
最后,帶孩子參加志愿活動,服務他人。如冬天,和孩子一起給流浪貓搭建一個家;去敬老院給老人講故事;出門旅行的時候,抽出一段時間清理沿途的垃圾等。通過這些社會活動,孩子從只關心自己的小世界逐漸關注更為廣大的世界,看到人們不同的生活樣態和需求,當他能夠發揮自己微小的力量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他會覺得生活格外有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愛的能力的發展建立在同理心、情緒、認知、行為控制等綜合能力發展的基礎上,不可揠苗助長,因為道德上的早熟和智力上的早熟一樣有害。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當下的身心發展特點逐步培養其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