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倪閩景,1967年9月生,理學學士,曾任上海市復興高級中學科研室主任、副校長,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處副處長、處長,上海市奉賢區副區長,現為上海科技館館長。曾獲上海市園丁獎、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人民教師獎章等。
創新沒有天選之人,只要孩子具備這三種特質,就能成為創新型人才
筆者:暑假很多家長帶孩子參觀科技館、博物館,就是希望孩子愛上科技,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作為科技館館長,您認為哪些孩子將來最有可能成為創新型人才?
倪閩景:創新沒有天選之人,只要孩子具備這三種特質,就能成為創新型人才。第一,自主性強,有行動力;第二,對某個領域特別有興趣,能長久地專注于此;第三,有韌性,能堅持,不怕失敗。
其實,創新來自多樣的大腦刺激,打籃球、練合唱、做家務、參加科創比賽等都能刺激大腦,增加孩子日后成為創新型人才的可能性,所以家長要讓孩子時不時地走出書齋,多探究外界,多進行實驗。
筆者:您能否具體說說?比如,對孩子來說,該怎么做?對家長來說,該怎么做?
倪閩景:對孩子來說,少打游戲,多探究外界,大自然遠比虛擬世界有意思。你可以做一個小實驗,把中指和食指交叉起來,然后配合大拇指摸一下鼻子,會感覺自己有兩個鼻子。是不是很奇怪?發現現象、產生疑問是研究科學的開始。萬物皆可研究,一塊泥巴、一朵鮮花都可以是研究的對象。
對家長來說,孩子小時候,不要讓他光背唐詩,還要給他讀一些科普繪本、講一講科學家的故事。家有女孩的,不要只給她洋娃娃,還要給她益智玩具。孩子把家里的小電器拆了,家長要高興,因為這樣的孩子太難得。當然,暑假帶孩子逛逛科技館、博物館也是很好的選擇,這些地方是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的搖籃。
筆者:如今,科普視頻受到很多孩子和家長的追捧,但有些博主胡編亂造,打著科普的旗號賺流量。對此,您怎么看?
倪閩景:我也刷到過這樣的視頻。比如,把兩個電池放在水杯的兩側,杯中的水就旋轉起來;把口罩綁在蠟燭上,口罩像孔明燈一樣飛起來。這兩個視頻看起來很神奇,實則沒有科學依據,存在擺拍或后期倒放制作的可能性。對偽科普視頻,看完動手驗證一遍,就知真假。我鼓勵大家多動手驗證,別盲目相信。
如果我們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孩子的品質和精神,就一定不會被ChatGPT顛覆
筆者:ChatGPT(聊天機器人)問世,曾引發網友強烈的好奇和對人工智能的思考。您認為ChatGPT會顛覆傳統教育嗎?
倪閩景:如果傳統教育是以傳授特定的知識和技能為目標,一定會被顛覆。因為孩子再勤奮,在學知識和技能方面,也學不過機器。無人工廠淘汰操作工人,無人駕駛淘汰駕駛員,無人商店、無人面館、無人咖啡館淘汰服務人員,這是大勢所趨。
如果教育是以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為目標,則不會被顛覆。人之所以為人,不是因為擁有知識,而是因為擁有精神和靈魂。學習的本質是建立兩個聯結:一是通過學習在大腦里形成神經元的聯結,并因此涌現思想;二是通過學習在人群中建立人與人的聯結,并因此擁有情感。這兩個聯結都與技術無關。
云上有再多詩歌,你不去誦讀、體悟,永遠也成不了詩人。ChatGPT再有智慧,也不能直接賦予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好品質。
有一個家長很焦慮,因為同事的孩子做的數學題,他的孩子看都看不懂,而兩個孩子同齡,所以他覺得自己的孩子輸了。
我勸他:考高分的孩子稍微花點力氣,就能維持好成績,而您的孩子剛開始考不及格,后來通過提高專注力、磨煉韌性,考及格了。從分數上看,您的孩子不如考高分的孩子,但從獲得感和幸福感上看,您的孩子比考高分的孩子強多了。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幸福、快樂。不過,幸福、快樂并不取決于考試分數,而是取決于價值觀、專注力、良好的人際關系和抗挫折能力。如果我們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孩子的品質與精神,就一定不會被ChatGPT顛覆。
有文字之前,所有的知識都記在人的大腦里,人不在了,知識就消亡了。有文字之后,知識被文字記載,可以離開人而獨立存在,并傳給后代。后來,我們不僅創造和使用文字、紙筆、圖書,還發明了計算機、互聯網,知識因此進入爆炸式的發展狀態。
ChatGPT作為一個強大的學習工具,能幫助我們高質量地學習,即超越知識的學習,更加關注品質的培養。從這個角度看,好的教育,求慢不求快,只有慢才能鍛造思維的深度;求難不求易,只有挑戰才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求少不求多,只有少才能有閑暇發展個性,形成思想的多樣化;求拙不求巧,唯拙才能培養人的鉆研精神和韌性。有了ChatGPT的快,我們才能學得慢;有了ChatGPT的易,我們才能學得難;有了ChatGPT的多,我們才能學得少;有了ChatGPT的巧,我們才能學得拙。所以,我們應該感謝ChatGPT才對。
我鼓勵孩子使用手機是有條件的,是把“干凈”的手機還給孩子
筆者:今年3月,在全國兩會上,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您在接受采訪時說,在這個人工智能時代,我們要把手機還給孩子。同時,有委員發出相反的聲音:希望國家立法,嚴禁家長給15歲以下的孩子購買和使用智能手機。更有委員呼吁效仿澳大利亞的做法,出臺禁止16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的規定。對此,您怎么看?
倪閩景:我鼓勵孩子使用手機是有條件的,是把“干凈”的手機還給孩子。
何為“干凈”的手機?就是用技術把游戲和一些無聊的短視頻屏蔽掉。因為大家有一個共識,就是游戲和一些短視頻的確容易讓人上癮。成年人都難以自控,孩子則更容易沉迷;成年人都難以辨別信息的真假,孩子則更不用說了。
沉迷手機給孩子造成的身心傷害不容忽視,怎么辦?是以“堵”來延遲孩子接觸互聯網的時間,還是以“疏”來引導孩子正確使用?
其實,堵是堵不住的。現在互聯網已經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國家制定了詳盡的關于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法律法規,相關部門也出臺了針對未成年人網絡沉迷的防范措施,該做的都做了,但情況仍不樂觀。
再說,禁止家長給孩子買智能手機也不現實。除刷視頻、打游戲外,智能手機還有很多中性甚至正向功能。一刀切地禁止孩子使用手機,會讓孩子失去很多便利,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他們的“矮化”。澳大利亞的禁令并非沒有爭議。反對者認為,這會讓年輕人更精通繞過限制的技術,從“地上”轉入“地下”,接觸到互聯網上更隱蔽、更危險的部分。還有人打比方,認為禁令就像“以禁止車輛通行來替代修補路面”。
所以,我認為最好的做法是讓孩子把手機當工具一樣合理使用。所謂合理使用,就是要有度,低齡孩子使用手機一定要有家長監管。
有一位80后媽媽說,她小時候的娛樂是踢毽子、跳房子等,但現在她的娛樂是玩手機。其實,這是社會變化的一個縮影。當家長的社交活動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無疑是給孩子做了壞榜樣。家長應該身體力行地多參加線下活動,增加與現實世界的接觸,防止自己和孩子沉迷于虛擬世界。
好的教育是給孩子傳遞學習的快樂和生命的價值
筆者:請問,什么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倪閩景:我用四個故事告訴你什么是好的教育。
第一個故事。陶行知當校長時,一天看到一個男生用磚頭砸同學,及時制止并叫男生去校長辦公室。陶行知到辦公室時,男生已經等在那里。陶行知掏出一塊糖:“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很守時。”男生不敢接,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說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陶行知又說:“剛才我了解了情況,知道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你很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塊糖。”這時男生哭了,說:“陶校長,我錯了,我以后再不打人了。”此時,陶行知掏出第四塊糖:“你是一個好孩子,知錯就改,再獎勵你一塊糖。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陶行知看到孩子的不好行為,沒有責備,而是努力從中找到孩子的優點。
第二個故事。有一個孩子考試考了59分,差1分及格。在公布分數前,老師找這個孩子談話:“這次我給你多打一分,下次你還我兩分,如何?”孩子知道老師是想保全自己的顏面,非常感激,此后發奮學習,下次考試居然考了70分。
第三個故事。多年前我去挪威,那天是5月17日—挪威的國慶節。導游說,晚上留在賓館,千萬別出去。當晚,賓館外大呼小叫。后來我了解到,挪威有個傳統,高中畢業生在最后一學期有一場重頭戲:畢業狂歡,而狂歡的最后一天就是5月17日。狂歡期間,畢業生會在最后一天,以班級為單位,搞來一輛大巴車,裝上音響,然后把大巴車開到廣場上,比誰的喇叭響。這天晚上,只要不犯法,他們干什么都可以。后來,我見到挪威教育部門的負責人,問他們為什么這樣放縱孩子。他回答:孩子高中畢業,意味著他馬上成年。此時,孩子要在自由的狀態下,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這是他們成年之前的最后一課。
第四個故事是關于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的。據說,錢文忠讀高二時成績一般,是班里的“小透明”。一天上歷史課,老師講世界史時講到印度的梵文,說:“梵文很難,全中國只有一個叫季羨林的人懂,這個人在北京大學教書。”下課后,錢文忠問歷史老師:“全中國就一個人懂梵文,真的假的?”老師說:“真的。”錢文忠想:如果我去學梵文,那除了季羨林,我就是獨一無二的!于是,他給季羨林寫了一封信,說要報考北大,將來跟隨季羨林學習梵文。季老回信:“歡迎,但是北大并不好考。”錢文忠沒有被嚇住,刻苦學習,最終在第二年以上海文科高考第二名的成績考上北大,而季羨林專門到火車站接他。后來,錢文忠說,他能有今天,完全是歷史老師上課時講了一句“閑話”。現在有的老師對孩子說“不考的不要問”,將孩子局限在課本里。殊不知,說不定老師說的一句“閑話”就能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所以,老師在教授課本知識時,不要忘了給孩子傳遞學習的快樂和生命的價值。
筆者:明白了。好的教育,一是看到孩子的優點,二是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三是給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讓他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四是給孩子傳遞學習的快樂和生命的價值。謝謝您。
【編輯:楊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