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早在20世紀初便傳人中國,國內對西方合唱不斷吸收、借鑒,經過本土化、民族化發展,甚至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合唱風格。近年來,廣東地區的合唱事業飛速發展,嶺南音樂文化逐漸嶄露頭角,受到音樂學者的大力挖掘。作曲家創作了大量嶺南風格合唱作品。以珠三角地區為例,這里有許多優秀的嶺南風格合唱作品,包括由廣東音樂改編而成的作品、客家山歌風格合唱作品、潮語合唱作品等。本文以嶺南風格合唱作品為研究對象,從作品類型入手對其進行分類整理,并從地理區域、題材內容兩個角度對嶺南風格合唱作品進行劃分,闡述嶺南風格合唱作品的特征。
在中國古代,嶺南泛指中國五嶺以南的地區,即現在的廣東、廣西、海南三省,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贛南部分地區。南北文化的形成源于秦代,秦始皇征戰嶺南,大量百姓遷往南方。經由歷代生活演變,由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嶺南文化以本土地域文化為根基,充分吸收了中原文化、外來文化、海洋文化,使得嶺南文化更加具有獨特的新內涵一開放與包容、傳統與創新。基于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嶺南地區人民以海洋業和農業為生存之道,造就了嶺南人民諸多性格上的特點。
余其偉指出:“嶺南音樂文化,以其精短的體裁、通俗的形式,傳達了人民的喜怒哀樂,反映出南方新興市民階層的生活風采?!蓖瑫r,融合古今、吸收世界音樂文化的精華與成果,使得嶺南音樂文化的思想內涵及其表現形式更為豐富多彩,又顯現出不拘一格、靈活多變、不斷創新的文化品格。
合唱作為音樂的表達方式之一,有著其自身獨特的優越性,能夠直抒胸臆地表達作品內涵,抒發內心情感。嶺南風格合唱以珠三角地區為基點,涵蓋了許多優秀的嶺南風格合唱作品,其中有由廣東音樂改編而成的合唱作品、客家山歌風格合唱作品、潮語合唱作品等,以嶺南元素為中心,立足于本土音樂文化,同時融入其他民族元素。作曲家將傳統和聲與現代作曲技法相結合,以獨具地域性色彩的旋律為基礎,使得合唱藝術展現出自身最大的音樂魅力,不斷探索與發展嶺南風格合唱作品的廣度與深度。
筆者從不同渠道收集了幾十首具有嶺南風格的合唱作品,其中有28首無伴奏合唱作品、23首女聲合唱作品、18首童聲合唱作品,混聲合唱作品占大多數,現根據以下兩種分類方式進行簡略介紹。
音樂改編成粵語合唱曲《胭脂扣》(鄧景生作詞、黎草田作曲);作曲家金巍根據廣東音樂《彩云追月》改編而成同名混聲合唱作品等。此外,星海音樂學院“教育部普通高校優秀傳統文化(粵?。﹤鞒谢亍弊髑谊愃及?、戴德引用《彩云追月》的曲調共同創編完成的作品《傳承》;粵語童謠合唱曲《月光光》《何家公雞何家猜》《落雨大》;何崇志的《荔灣搖籃曲》;鄭秋楓、劉長安作曲的《珠江大合唱——珠江民謠賣懶歌》等。
一、根據地理區域劃分
嶺南地區地域遼闊,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語言,不同地區的語言催生了不同地方風格的音樂、不同體裁的合唱作品,具有極強的地域屬性。
(一)由廣東音樂改編而成的合唱作品
由廣東音樂改編而成的合唱作品,在借鑒廣東音樂旋律曲調的基礎上,通過全新的合唱作曲技法,將經典的旋律重新譜寫。這類作品中,旋律大量使用五度、六度、八度大跳音程。調式上徵調式運用較多,同時運用粵曲中大量使用的乙反調。句首弱起,弱拍起的旋律使得旋律更加婉轉、流暢、明快。
由廣東音樂改編而成的代表性合唱作品有:由何柳堂作曲,著名指揮家胡炳旭改編的混聲合唱《賽龍奪錦》;作曲家丁家琳根據嚴老烈《三汲浪》改編的無伴奏混聲合唱作品《旱天雷》;根據傳統旋律“老六板”“老八板”改編成混聲合唱作品《雨打芭蕉》《聽泉曲》;呂文成作曲的《步步高》,經由作曲家李遇秋改編成同名混聲合唱版本;星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師戴德改編成同聲合唱版本《少年步步高》;根據廣東音樂改編而成的混聲合唱作品《平湖秋月》(彭家幌改編);根據廣東
(二)客家山歌風格合唱作品
客家山歌風格合唱作品在借鑒山歌調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旋律自由、節奏平穩,帶有自然語言的韻律,偏愛使用簡單的三音列、四音列,多用徵調式和羽調式。旋律中使用大量的滑音、倚音、顫音等裝飾音潤腔,使旋律更為婉轉動聽。大量襯詞的加入,如“哎呀嘞”“喲啰喂”等,使其更加具有山歌韻味和地方特色。作品多用客家方言演唱,語言質樸,傳承了古代漢族民歌精髓,調式上以羽調式為主,唱腔多樣、節奏自由;歌詞多以七言四句體、五句體、三句體為主,多運用重疊、雙關、歇后、排比、賦比興等表現手法;語言通俗,生動押韻,修辭手法多樣;題材多反映人民的情感與意志、勞動生產、問答逗趣等豐富的內容,是客家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和生活智慧的沉淀與凝結。
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山歌合唱作品有:由朱正本、張士燮收集整理、金巍編配的《十送紅軍》,陸國柱作詞、傅庚辰作曲、張開誠編混聲無伴奏合唱版《映山紅》,賴廣益編配無伴奏合唱版、黃白編曲的混聲合唱版《落水天》等。
(三)潮語合唱作品
《論潮語歌曲中流行音樂元素的運用》一文指出:“潮汕地區人杰地靈,民間文化積淀深厚,潮州音樂、潮劇、潮州歌曲、潮州方言歌等經歷代潮汕人民的創造與推陳出新,形成了鮮明的地域民族特色?!背闭Z歌曲的發展與潮州方言歌密不可分,前者在后者的基礎上加入了大量的新元素,富有旋律性、歌唱性,更加符合現代人的音樂審美,流傳更廣泛,兩者的發展為后來潮語合唱的創編打下了良好基礎。
潮語合唱作品,調式上除了大量使用傳統民族調式外,還運用了“輕三六”“重三六”“活五”“重三輕六”調式。潮語合唱多使用規整的四拍子,節拍以均分的八分音符或四分音符為主,節奏均衡,沒有復雜的附點或自由節奏,相比由廣東音樂改編而成的合唱作品而言,少了些許輕快活躍的特點,更加凸顯潮汕地區音樂的獨特韻味。
陳瑪原被譽為當代潮語方言歌的鼻祖,他創作的潮語方言歌《月光曲》流傳至今。郭亨基依據《月光曲》改編出無伴奏的《故鄉月》合唱組曲。在《故鄉月》合唱組曲里,《今夜伴月歸》是基于陳小奇的《一壺好茶一壺月》改編的混聲無伴奏合唱作品,《賞月》則是一首融合了前兩首特點的原創曲目。
二、根據題材內容劃分
從題材內容角度,可將作品劃分為傳統與現代兩個類別:根據傳統劇目改編而成包含粵劇、潮劇以及當代作曲家新創作的嶺南風格合唱。
1.根據傳統劇目改編而成的合唱作品
嶺南音樂萌芽于20世紀初,當時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嶺南作曲家,如洗星海(最早創作的粵語混聲合唱《頂硬上》)、蕭友梅(大型合唱曲《春江花月夜》)、馬思聰(混聲合唱《春天大合唱》)、譚小麟(《正氣歌》)、黃飛立(混聲合唱《我愛你,中國》《同一首歌》《松花江上》)等。
傳統戲劇也成為諸多作曲家的創作源泉,有不少改編自傳統戲曲的合唱作品?!都t豆飄香》根據粵劇紅線女晉京作品改編;由星海音樂學院著名作曲家李方創作的粵語合唱新作《嶺南佳荔》根據粵劇陳冠卿的《荔枝頌》改編;根據粵劇古腔改編的童聲合唱《呵呵小和尚》由星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師戴德創作,以此來紀念已故粵劇藝術大師梁建忠?!盎泟⌒蓛灻?、婉轉,帶有幽怨、悲凄的色彩,多用‘乙反’調,乙反調強調了常規五聲調式音外的兩個偏音fa與si來代替宮音、角音?!盵2根據傳統潮劇《蘇六娘》改編的作品有青年作曲家鄭伊洋的《蘇六娘之春風踐約》等。
2.當代作曲家新創作的合唱作品
當下,大批作曲家從嶺南文化中汲取音樂素材,創作了大量富有嶺南特色的風格迥異的合唱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嶺南風格作曲家曹光平的代表作有:根據廣東風格創作的無伴奏女聲合唱《荔枝河》《海月光》,混聲合唱《尼采人海菜腔》《萬綠》《賽牛》《木魚說唱東坑糖不甩》,女聲合唱《順德水鄉畫》《中山采茶歌·姐妹采茶》,根據廣西采風體驗而創作的混聲合唱《靖西·田野對歌》,童聲合唱《誰能不愛香云紗》《雨·水·花》。
客家音樂文化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大寶庫,也成為當代許多著名作曲家的創作靈感源泉。著名作曲家嚴冬創作的女聲合唱作品《起灶》,描述的是客家人結爐砌灶敬奉灶君儀式的重視,寄予著美好向往與愿景。作曲家曹光平于2006年與作家唐躍生在江西采風后創作的《圍屋故事》成為頗具代表性的嶺南風格合唱作品。作曲家房曉敏創作的女聲合唱作品《夜歌》取材于客家旋律音調,融合了現代作曲技術,凸顯了民族性與時代性的創新性。
除此之外,一批膾炙人口的潮語合唱也受到關注,如青年作曲家鄭伊洋創作的合唱作品《天頂一粒星》《月燈謠》等潮語合唱作品
同時有很多嶺南籍的作曲家試著尋求一種獨特的文化表達方式,他們在海外學習西方技術理論的同時,更希望將歷史悠遠的中國文化融入自己的音樂創作中。他們努力挖掘本民族文化的根源,立足探索本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時在創作中融入個人音樂語言。最具代表性的有美籍華人作曲家一一陳怡,其代表性作品有四件民樂與合唱《中國神話大合唱》《中國民歌合唱十首》,混聲合唱《獻給新世紀》合唱套曲《春夜喜雨》《觀滄?!贰断嗨肌罚暫铣吨袊礁韬铣迨住罚ㄎ逯干剑?,混聲合唱《花落知多少》《春曉》《玄》。
值得一提的是,星海音樂學院嶺南女聲合唱團在關于嶺南風格合唱作品的委約創作與藝術實踐方面發揮了引領作用。以“星?!敝黝}為創作切入點,由洗星海故鄉——廣東番禺南沙區的詞作家與星海音樂學院作曲家們共同執筆,創作了一系列“星海”主題合唱作品,《星海翱翔》(申林詞,王璁曲)、《目送》(申林詞,劉天石曲)、《星?;丶摇罚ㄉ炅衷~,劉天石曲)以及獨具濃郁嶺南風格的作品《嶺南佳荔》(王輝、李方創編)、《蒹葭》(陳輝權曲,孫正江、吳明昊編曲)等。通過對嶺南風格優秀合唱作品的訓練,嶺南女聲合唱團造就了獨一無二、純凈如天籟般的嶺南女聲音質。在塑造好聲音的同時,合唱團也注重人才的培養,合唱團部分優秀團員熱衷于嶺南風格合唱作品的創作,為嶺南音樂文化的發展添磚加瓦,《南粵頌歌》(張羽弦詞曲)、《絨花》(鄭曉琳改編女聲合唱)、《茉莉花新編》(張羽弦改編女聲合唱)、《星光》(王平久詞,王力宏曲,鄭曉琳改編女聲合唱)這些作品都是由年輕的作曲系本科學生創作的。合唱團成為未來青年作曲家成長的搖籃,同時也為合唱藝術發展培養了極具發展潛力的合唱指揮人才。星海音樂學院嶺南女聲合唱團在嶺南風格合唱作品的創作與收集整理上做出了大量努力,為嶺南音樂文化的研究與建設積累了諸多素材,向全國傳播和推廣嶺南音樂文化,同時為嶺南風格合唱作品的創新性研究開拓了新的切入點與支撐點。
三、結語
嶺南風格合唱作品以其獨特的魅力,在竭力張揚本土個性、兼收并蓄和開拓創新中得以傳承和發展,成為中國合唱藝術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嶺南風格合唱作品在眾多優秀的作曲家筆下熠熠生輝,展現出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融合,創新性與傳統美的交融,嶺南音樂的繁盛正是由于它融合八方文化之精華,為中國的合唱藝術的發展寫下了重要的一筆。這也將成為筆者后續學術研究的重要內容和方向,期待有更多學者對此進行更加深人的探索與研究。
基金項目: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課題“經典作品再創造在合唱教學中的融合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4GYB153。
[作者簡介]陳子薇,女,漢族,廣東廣州人,廣東藝術職業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合唱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