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曲《秋》系《音樂會練習曲》Op.35中的第二首,由法國作曲家塞西莉·夏米娜德于1886年創作完成。鋼琴音樂會練習曲《秋》充分展示了作曲家夏來娜德在旋律創作、和聲色彩以及抒情表達方面的非凡才華。作為法國浪漫主義鋼琴音樂的重要代表,夏米娜德的創作風格深受浪漫主義影響,充滿了細膩的抒情性和鮮明的個性。在作品《秋》中,作曲家通過細膩的和聲、富有表現力的旋律線條和對秋季景象的描繪與聯想,展示了浪漫主義時期對自然與情感的深刻聯系。同時,作品也以技巧性強和音樂性豐富為特點,展現了鋼琴寬廣的藝術表現力。
一、作曲家與創作背景
(一)夏米娜德與浪漫主義風格
塞西莉·夏米娜德(Cécile Louise StéphanieChaminade,1857—1944)是法國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重要的女性作曲家、鋼琴家和指揮家,尤其在鋼琴和室內樂領域有突出成就。她出生在巴黎一個音樂世家,父親是小提琴家,母親是鋼琴家,從小沐浴在濃郁的音樂氛圍中,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漸漸長大,夏米娜德在作曲和演奏上的過人天賦逐漸顯露,年少時的作品還獲得法國作曲家比才和FL庫伯的贊譽,他們建議其父母讓她去音樂學院接受系統的專業音樂教育。父母雖熱愛音樂,但其父并不同意,也不同意女兒從事音樂職業,認為女性拋頭露面演出,有違社會風氣,為此只能私下拜師學習。家里的阻撓并沒有讓夏來娜德放棄音樂夢想,她反而更全心全意地投人音樂演奏和創作之中。
19世紀末,女性地位有所提升,在此社會環境下,夏米娜德憑借獨樹一幟的創作風格脫穎而出,18歲在故鄉巴黎舉辦個人首場音樂會,獲得巨大成功,并以職業鋼琴家的身份開始歐洲巡演,成為音樂史上屈指可數的優秀女性作曲家、鋼琴家。夏米娜德的音樂風格受德奧浪漫主義深刻影響,但同時也體現出了強烈的個人特色。創作上,夏米娜德遵從浪漫主義時期的和聲作曲技術理論,不像法國印象主義那般朦朧縹緲、不可捉摸,其作品往往句法更為規整,運用復調手法但更重主調性。旋律則大多數清晰明朗,偶爾朦朧,彈性節奏和節拍的變換適度,主調性的織體結構還透露早期浪漫主義的影子?!袄寺髁x”一詞于她而言,意味著傳統、和諧的音調。她不追求瓦格納和德彪西突破傳統的“現代\"音樂理想,而更傾向圣桑和古諾對法國音樂的堅守,注重在明確的形式中,把握音樂表情和色彩的限度。因此,她筆下的旋律往往優美而流暢,對不諧和音的使用理智而謹慎,和聲上更是嚴謹保守,即使是當時極其普遍的半音化和聲,也甚少使用,與瓦格納、德彪西的創作風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二)《音樂會練習曲》與《秋》
《音樂會練習曲》Op.35是夏米娜德在鋼琴技巧和表現力方面的巔峰之作之一,代表了她作為鋼琴家和作曲家的獨特藝術風格。這部作品由6首獨立的音樂會練習曲組成,集合了練習曲的技巧要求與音樂會演奏的表現性,具有高度的技術挑戰和音樂性。作為一種體裁形式,“音樂會練習曲”從“練習曲\"發展而來,雖然一些作品未冠以“音樂會練習曲\"之名,但從作品的音樂本體來看,確屬該體裁。如遐邇聞名的肖邦27首鋼琴練習曲,以及季斯特的12首超技練習曲等,都是該體裁中極為卓越的佳作。
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專門為音樂會創作練習曲的法國作曲家并不多,其中圣桑最為入熟知,他的Op.52、Op.111和Op.135三套音樂練習曲涵蓋了震音、顫音、八度大跳、半音階和雙音等技術訓練,同時也兼顧了音樂性。夏米娜德非常崇敬圣桑,她的這套《音樂會練習曲》受其影響,既有豐富的技術體現,也有生動的音樂形象和情感表達。另外,創作《音樂會練習曲》期間,作曲家的父親身體情況欠佳,在其作品完成后的一年,父親便與世長辭。當時的夏來娜德需依靠作品稿酬肩負起維持家庭生計的重任,其間不得不為一些沙龍活動和商業性質的音樂會創作小型音樂會曲目。因此,作品體現出了法國沙龍音樂特征,旋律優美愜意,樂思集中干練,結構小巧而精致?!兑魳窌毩暻稯p.35包含《諧謔曲》《秋》《紡織工》《熱情》《即興曲》和《塔蘭泰拉》6首獨立的鋼琴曲,每首都可單拎出來表演,其中三首帶標題的鋼琴曲更受歡迎。尤其是第二首《秋》,流傳甚廣,演出率最高。除法國沙龍音樂特征外,相對于其他幾首作品,《秋》還展現了女性的優雅浪漫與似水的柔情。如歌的旋律糅雜著絲絲憂郁,在和聲的不斷推進下實現情緒的起伏,仿佛一個女子在細細訴說內心的情感,最后,一切又重歸到了平靜的浪漫之中。
二、《秋》抒情性表達的本體分析
(一)旋律線條
《秋》的旋律創作巧妙融合了情感與自然的表現,借助音程和節奏,構建了一種充滿抒情性的氛圍。整體上,旋律線條沒有太多復雜的對比或多樣的主題展開,而是通過簡單凝練的旋律主題,表達了秋季的寧靜、優雅與沉思。這種簡潔的旋律看似沒有復雜的變換,但通過細致的音程選擇,呈現出一種不斷變化的情感層次。
樂曲的開頭,作曲家使用音階和和弦進行,明確主調性,用降D天調為作品奠定了一個溫和而恬靜的基調。主旋律出現在小字1組,整體以級進為主,起伏平緩,中音區獨有的音色滲透出一種秋日午后般的溫暖與寧靜。再以略高的雙音作為點綴,與主旋律音交替出現,大大增強了音樂的靈動性。來到第30小節,進人三聲中部,其由c、d和c1三個樂句連接組成。此處速度變快,音符密度隨之增加,旋律線條的起伏明顯加大,雙手在四個八度范圍內來回演奏,作曲家通過音區的穿插,逐步展開了情感的復雜性。每一樂句的反復,不僅增加了旋律的延續感,還通過對比與微小的變化,加深了情感的波動。整個中部的旋律大幅度快速上升下降,音程不斷跳躍,六度和八度頻繁出現,不過其主旋律依然隱藏在中音區,系一種器樂性的旋律表達,賦予了音樂一種空間感和時間感。旋律線條在不同音區交替,也是夏米娜德賦予《秋》抒情性表達的一個重要手段。她通過高低音區的頻繁穿插,創造了一種情感上的起伏變化,使旋律在高音區的清新與低音區的深沉之間形成鮮明對比。高音區的旋律顯得清脆而透亮,如同秋季清晨的薄霧,而低音區的深沉則帶有一絲涼意,仿佛傍晚落葉的輕響。這些音程跳躍不僅創造了流動的旋律線,也讓人感受到秋天從溫暖到涼意逐漸滲透的氣息。旋律的變化,既可以理解為季節的轉換,也暗示著人內心情感的波動與思索。第78小節,來到再現部,熟悉的旋律主題再次出現,速度和情緒都舒緩了下來,旋律線條變得悠長而從容。
《秋》的旋律創作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其音程結構和節奏的變化密切相依,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動情感的展現。其中六度、八度大調所帶來的和聲張力,以及低至高、高至低音區的快速反復,使得旋律呈現出一種回旋的特質。這種音程不僅讓旋律呈現出柔和的流動感,還帶給聽眾一種淡淡的懷舊感與無盡的回憶,仿佛秋天的晚風輕輕喚起往昔的情感與景象,彰顯了浪漫主義音樂對自然界細膩變化的捕捉。
(二)調式與和聲運用
《秋》的調式與和聲運用體現了夏米娜德嫻熟的作曲技術及其對情感色彩的精準捕捉。浪漫主義風格鋼琴獨奏曲的和聲不僅作為旋律的背景而存在,更發揮著創造情感層次、豐富氛圍和推動音樂發展的關鍵作用。作曲家巧妙運用非功能性和弦、轉調和色彩和弦的結合,為作品增添了獨特的音樂語言,使得整首作品在細膩的氛圍中呈現出秋季的獨特感受。
首先,和聲的豐富變化為《秋》注人了靈動與張力。夏米娜德并未簡單依賴傳統的和弦進行,而是通過頻繁的和弦變化、調性轉換,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作品的調性布局為:bD-be-ba-bD-f-be-bG-f-be-bD-be-ba-bD,大小調的交替使用,不僅在音響效果上帶來了強烈的對比,也為情感的轉換提供了有力支持。主調bD大調呈現出一種明亮、開闊的情感,而隨后的be小調和ba小調則帶來一種深沉與憂郁的色彩,仿佛是在描繪秋天由溫暖過渡到寒冷的自然景象。這種調性調式上的“跳躍”似乎在音樂中營造出季節的變換:從初秋的溫暖,到深秋的凄涼。每一次的變化都為旋律增添了新的層次感,使得情感的表達更加豐富和深刻。
其次,和聲色彩的使用是《秋》中的另一大亮點。作曲家熟練地運用了豐富的和聲技法,特別運用了非功能性和聲,使得作品在和聲結構上具有更多的自由性。非功能性的和弦常常沒有強烈的傾向性,而是將和聲本身的色彩感和情感表達置于更加自由的狀態中。通過這種手法,打破了傳統和聲結構的束縛,創造出更加靈動、自由的情感表達。如情緒激昂的三聲中部,出現了大量的還原記號,作曲家使用了許多調外音作為經過音和附加音,來豐富和弦的色彩,模糊調性,營造出了一種朦朧的不確定感。
另外,《秋》在和聲轉調應用方面也展現出了獨特的技巧。作品中轉調毫不突兀,通過微妙的過渡和漸進的方式完成,使得情感的表達更加層層遞進。例如,樂句間天調到小調的轉換,不僅使音樂在情感上產生了張力,也增加了旋律和和聲之間的對比感。這種和聲上的轉變像極了秋天從豐收到蕭瑟的過渡,帶來一種從溫暖到冷清的情感體驗。這種無形的情感“過渡”正是浪漫主義音樂語言的一種表現,體現了作曲家對自然與情感關系的細致理解。再如,作品的第46\~49小節,作曲家使用了連續轉調模進,給同一組旋律和聲賦予了不同的調性色彩。和聲的這種富于變化和色彩的運用,不僅豐富了作品的表現力,也使得作品更具深度和情感張力。每一個和弦的轉換,都是情感層次的遞進,仿佛秋季的景象在音樂中變幻無常從明朗的陽光照射到陰郁的云層,再到陣陣秋風的襲來。
(三)節奏與速度
《秋》的節奏運用展現了作曲家對情感流動的獨到理解。節奏的自由度和微妙變化使得作品的抒情性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通過對節拍的松弛、停頓與變速的巧妙運用,營造出一種漸進而富有張力的情感流動。
首先,節奏的自由性在《秋》中顯得尤為突出。與傳統嚴格的節奏結構不同,夏米娜德選擇了富有彈性的節奏模式,通過節拍的松弛與伸縮,賦予了樂曲一種獨特的流動感。這種松弛的節奏使得音樂在表現上更加自由和自然,正如秋季的氣候一樣,時而微風輕拂,時而驟然轉冷。尤其是三聲中部的D樂段,其節奏沒有固定的時間感,而是通過細微的節奏變化和休正符,形成了一種節奏上的“呼吸”感。這種自由的節奏安排,不僅使得音樂表達更為生動,也為作品賦予了一種柔和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
此外,節奏與速度的變化常常與旋律的流動相結合,形成了更具表現力的情感起伏。例如,從呈示部進人中部,速度突然加快,與旋律的動態變化相得益彰。通過這種節奏的變速,夏米娜德能夠準確地表達秋季的變化感,從溫暖的秋日陽光到漸漸轉涼的寒風,從寧靜的午后到傍晚微涼的空氣,節奏的變化正如同這些景象一樣,充滿了流動感和轉折?!肚铩分泄澴嗟淖杂尚圆粌H僅體現在速度的變化上,更體現在對節拍的延伸和休正的運用上。夏來娜德常常使用長音符和暫停音的結合,讓樂曲的情感得以延展。每一個停頓都像是對秋季景象的深深凝視,給人留下了回味的空間。特別是兩個樂部之間的連接段,長時間的音符與間歇的停頓共同構建了一種沉思與回憶的氛圍。這種節奏上的“停頓”和“反思”,使得《秋》不僅僅是音符的流淌,更是情感的凝結與抒發。
節奏的靈活性和旋律與和聲的配合,為《秋》中的情感表達提供了一個動態的框架。通過節奏的細膩變化,夏米娜德能夠精準地捕捉到秋天特有的情感波動。秋季是一個充滿變化的季節,既有溫暖的日照,又有寒冷的侵襲;既有寧靜的午后,又有蕭瑟的黃昏,這些變化通過節奏的變動得到了生動的呈現。
三、結語
夏米娜德的鋼琴曲《秋》無疑是她浪漫主義風格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曲家通過精致的旋律線條、色彩豐富的和聲與自由變化的節奏,將秋天的美麗與凄涼,通過鋼琴這一媒介巧妙地轉化為音樂語言。夏米娜德筆下的旋律細膩簡潔,展示了從溫暖到寒冷、從寧靜到激蕩的情感層次,仿佛是秋天的溫和陽光與蕭瑟風景的音樂化呈現。而細膩豐富的和聲不僅支持了旋律的發展,還為整體作品增添了深度,使作品的情感色彩更加自由多變,變化和自由性的節奏則為整首作品增添了生命力。三者的結合,完美表達了浪漫主義音樂對自然與人類情感的深刻探討。每一層音響變化都承載著情感的波動,深刻反映了作曲家對秋季景象的敏感觸覺及其對情感表達的獨特理解,使得《秋》成為鋼琴音樂中的一首經典之作。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