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人,“三新\"政策的實施為高中政治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已難以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高中政治教學需要創新教學模式,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在此背景下,大單元教學模式以其系統性和連貫性的優勢,逐漸成為高中政治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通過探討“三新\"背景下高中政治大單元教學的“三破三立\"策略,以期為一線教師提供有益的參考與借鑒。
一、破\"灌輸式\"教學,立\"探究式\"學習
在當今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教育理念迭代與方法的革新成為推動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力量。其中,“破灌輸式教學,立探究式學習\"這一理論的核心在于,它不再將教育視為單純的知識傳遞過程,而是強調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能動性、探索性和創造性,力求通過教學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灌輸式教學作為一種歷史悠久且廣泛采用的教學模式,其特點在于教師作為知識的權威傳遞者,通過講解、演示等方式,將既定的知識體系直接灌輸給學生。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往往處于被動接收的地位,其學習動力主要來源于外部壓力,如考試、成績等,而非內在的興趣和好奇心。長此以往,這種教學方式容易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創新能力的壓抑,甚至形成對知識的盲目崇拜和依賴,缺乏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因此,破除灌輸式教學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而探究式學習則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強調通過主動探索、實踐操作、問題解決等方式來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的教學模式。在探究式學習中,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的探索者和創造者。學生被鼓勵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分析數據、得出結論,整個學習過程充滿了挑戰性和趣味性。這種學習方式能使他們在面對復雜問題時,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提出新穎的解決方案。
例如,人教統編版必修三中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一單元,可體現灌輸式教學與探究式學習的差異及其效果。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中,教師可能會直接講述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理論、政策等內容,學生則通過聽講、記筆記等方式來接受這些知識。然而,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往往難以深刻理解黨的領導的內涵和意義,更難以將其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形成自己的見解和判斷。而探究式學習,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與黨的領導相關的問題或任務,如“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如何理解黨的領導是全面的、系統的、整體的?\"“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等;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查閱資料、案例分析、社會實踐等方式,去主動探索這些問題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深人了解黨的領導的歷史背景、理論依據和實踐成果,還能夠結合生活經驗和時代背景,對黨的領導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學生會發現,黨的領導并不是空洞的口號或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體現在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根本保證。
通過分析例題,進一步說明探究式學習的優勢例如:“請結合當前國內外形勢,分析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優越性。\"在灌輸式教學中,學生可能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關于這一制度的講解,難以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斷。而在探究式學習中,學生可以主動查閱資料、了解國內外不同政治制度的運作情況,通過對比分析,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在促進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等方面的優越性。這種學習方式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和歸屬感,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國際視野和比較分析能力。通過探究式學習,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能力,使他們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時代人才。同時,探究式學習并不是完全排斥灌輸式教學,而是在其基礎上進行補充和完善,形成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的教學體系,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需要
二、破\"應試\"導向,立“素養\"為本
“破‘應試'導向,立‘素養'為本\"的教育理念,正是針對傳統教育中過分強調應試成績、忽視學生全面發展的問題而提出的。這一理論的核心在于,它倡導摒棄以應試成績為唯一評價標準的傳統觀念,轉而確立以核心素養培育為本的教學理念,旨在通過全面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造就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人才。應試導向的教學,長期以來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在這種模式下,教育被簡化為知識的傳授和應試技巧的訓練,學生的學習動力主要來源于對高分的追求和對升學的渴望。因此,破除應試導向,確立素養為本的教學理念,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素養為本的教學理念,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是這一教學理念中尤為重要的幾個方面。政治認同,是指學生對國家政治制度的認同和擁護,是公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精神,則要求學生具備理性思維、實證精神和創新意識,能夠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法治意識,要求學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具備法律素養和法治思維;公共參與,則強調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例如,“人民當家作主\"這一單元的教學,摒棄了以應試成績為唯一評價標準的傳統觀念,轉而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過程中,不再僅滿足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而是更加注重引導他們深入理解“人民當家作主”的實質和意義,培養他們的政治認同感通過組織學生進行時事討論、模擬政協提案等活動,學生親身感受到自己作為國家主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真正認同并擁護國家的政治制度。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通過案例分析、法律講座等形式,讓學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學會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并具備運用法律維護自己權益的能力。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社區服務、公益活動等,讓他們在實踐中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學生不僅掌握了相關知識點,還學會了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請結合當前社會熱點事件,分析人民當家作主在現實中的體現和意義。\"在應試導向的教學中,學生可能只是簡單地復述教材或教師的觀點,難以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斷。而在素養為本的教學中,學生可以主動關注社會熱點事件,了解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訴求,通過分析和思考,深刻理解人民當家作主在現實中的體現和意義。這種學習方式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還能夠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通過素養為本的教學理念,能夠全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使他們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人才。以素養為本的教學并不是完全排斥應試教學,而是在其基礎上進行補充和完善,形成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的教學體系,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需要。
三、破“統一標準”,立“個性發展”
“破‘統一標準’,立‘個性發展\"\"的教學理念,它挑戰了長期以來教育領域普遍存在的整齊劃一的教學標準和評價方式,強調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需求,旨在通過構建多元化的教學規范和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傳統教育模式往往傾向于制定統一的教學標準,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式,試圖將所有學生塑造成符合某種特定標準的\"產品”。然而,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發展,導致許多學生的潛力和特長無法得到充分的挖掘和發揮。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創造力往往受到壓抑,難以形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破除統一標準,確立個性發展的教學理念,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個性發展的教學理念強調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需求,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它倡導構建多元化的教學規范和評價體系,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源和個性化的學習支持。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不再囿于統一的教學標準和評價方式中。同時,加強過程性評價和多元化評價,能夠更全面、更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發展潛力,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以\"全面依法治國\"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長,設計多樣化的學習任務和活動。對法律理論感興趣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深人研究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論基礎和法律體系;對于關注社會現實的學生,教師可以組織他們進行社會調查,了解全面依法治國在現實生活中的實施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對于善于表達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他們撰寫論文或演講,闡述自己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和看法。在教學中,教師通過以下例題進行分析,如“請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你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和看法?!庇秩纾骸罢埦腿绾瓮七M全面依法治國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方案。\"這道題中,旨在考查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統一標準的教學中,學生可能只是按照教材或教師的思路進行回答,缺乏自己的思考和創新。而在個性發展的教學中,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通過查閱資料、調查研究等方式,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方案。這種學習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還能夠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同時,加強過程性評價和多元化評價,能夠更全面、更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和發展潛力,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三新\"背景下高中政治大單元教學的“三破三立\"策略,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深刻反思和勇敢超越,也是對新時代教育要求的積極響應和主動探索。通過實施這一策略,高中政治教學將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發展,以新穎的教學方法和個性化的教育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培養其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因此,值得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史秋紅.“三新\"背景下高中政治大單元教學的“三破三立\"[J].華夏教師,2024(14):96-98.
[2]姜凌“三新\"背景下高中政治大單元教學策略[J].課堂內外(高中版),2024(15):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