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深刻改變了人們的信息獲取方式、交流模式以及價值觀念。大學生作為社會中最活躍、最具創新潛力的群體,其思想行為和價值取向受到新媒體環境的顯著影響。一方面,新媒體為大學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學習資源和交流平臺,拓寬了他們的認知視野,激發其批判性思維;另一方面,碎片化信息傳播、多元文化碰撞以及圈層化傳播現象對大學生的價值認同、文化自信和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亟須適應新媒體環境的變化,探索更加有效、更具吸引力的教育方式。文化育人強調以文化為載體,對學生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等方面進行引導和教育。因此,在新媒體技術重構教育生態的語境下,唯有將文化育人深度融人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新媒體的技術優勢與傳播特性激活文化育人資源,方能構建起兼具時代性、浸潤性與感染力的大學生價值引領新范式。
一、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一)新媒體環境的特點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速度極快,同時帶來了信息碎片化問題。碎片化信息可能導致大學生難以深度思考,快速更迭的信息還可能引起認知疲勞,影響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新媒體的互動性讓大學生既是信息生產者也是信息傳播者,這一現象易形成“信息繭房”,限制大學生認知范圍,弱化大學生集體意識。此外,新媒體帶來的文化多樣性使西方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碰撞。亞文化圈層的興起既促進了思想啟蒙,也帶來了價值認同的困惑,對主流價值觀傳播構成了挑戰。
(二)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1.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
新媒體環境的普及顯著提升了大學生信息獲取的便捷性,大學生能夠通過移動終端隨時隨地接觸全球范圍內的知識和信息。這種即時性信息獲取方式促進了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同時,新媒體平臺的開放性和互動性為大學生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廣闊空間,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鋒激發了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例如,社交媒體上的公共議題討論和學術社群的互動,使大學生能夠深入參與社會議題,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公共意識。
2.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
海量信息的快速涌入,使大學生在篩選、甄別和整合信息時面臨困難,可能導致大學生認知疲勞和注意力分散。快餐化、碎片化的新媒體信息可能影響大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性掌握和深層次理解。2新媒體平臺上的多元文化和價值觀沖突可能引發大學生人生迷茫。在缺乏穩定價值體系支撐的情況下,大學生可能由于過度接觸消費主義、個人主義等錯誤觀念而動搖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甚至陷入圈層化傳播形成的亞文化認同桎梏。這種價值觀的模糊化和多元化傾向,對大學生的思想穩定性和行為選擇產生了潛在的負面影響。
3.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受傳統育人理念和陳舊教育體制的影響,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教學模式較為固化,不能充分依托新媒體創新文化育人模式,使文化育人在教育內容上存在生搬硬套的問題。3教材內容固化導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無法快速響應新媒體熱點議題,造成教育內容與現實認知的脫節。師生單向關系建構與新媒體平等交互理念的沖突,削弱了教育吸引力與價值引導效能。同時,教師的媒介素養短板加劇了困境一一部分教師對新媒體的理解停留在技術應用層面,他們簡單移植傳統教案而忽視碎片化閱讀與視覺化表達規律,使大學生面對多元文化沖擊時因批判性分析能力不足而難以做出正確判斷,無法構建有效的價值判斷框架;內容創作力的匱乏使主流價值觀在新媒體輿論場域中陷人傳播乏力的被動局面。此外,高度分散化、動態化的文化資源整合難題進一步制約育人效果。碎片化傳播消解系統性文化敘事;算法推薦加劇圈層壁壘并壓縮跨文化對話空間;流量導向的文化沖突制造者擾亂價值導向。教師需要在避免內容堆砌與視野窄化的平衡中,構建邏輯自洽的文化整合體系,這對傳統教育模式、教師能力結構及資源協同機制構成了多維度的革新壓力。
二、文化育人的內涵與價值
(一)文化育人的內涵
文化育人是一種通過文化傳承、創新與實踐塑造個體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的教育方式,具有價值導向性和實踐情境性特征。它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一致,但在實現路徑和機制上有所差異。思想政治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對學生進行系統理論教育和價值引導,而文化育人則將理論轉化為更貼近學生生活的文化符號與實踐,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文化支撐和情感共鳴,增強其吸引力和說服力。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體系。
(二)文化育人的價值
文化育人通過隱性影響與多維實踐機制深度重構大學生價值觀培育路徑。相較于顯性說教,文化育人借助文化符號、儀式傳統及生活化情境將抽象的價值理念轉化為具身體驗。例如,校園文化活動中集體精神的具象化實踐,使主流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深層內化,形成兼具持久性與穩定性的價值認同。與此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統傳承與現代化創新能夠為文化自信筑基。例如,經典誦讀、傳統節日慶典等文化實踐不僅喚醒民族文化基因,還通過全球化語境下的創新表達強化身份錨點,使大學生在多元文化碰撞中堅定文化自信,主動成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體。更重要的是,文化育人依托知識、能力、素養的三維賦能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發展。跨文化資源的整合拓展認知邊界,社團實踐提升創新協作能力,審美浸潤與人文關懷塑造健全人格,最終構建“育德—育智一育美”協同發展的教育生態。這種從價值內化到文化自信、從知識積累到素養提升的立體化育人模式,既破解了傳統教育中知行割裂的困境,更契合新時代對創新復合型人才的需求,為大學生未來發展注人可持續的精神動能。
(三)文化育人資源的挖掘與整合
儒家文化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為大學生提供了思想修養與行為規范的范式。高校通過組織經典文獻研讀和文化體驗活動,培養大學生尊重傳統、崇尚道德的價值觀念。紅色文化則以革命歷史與英雄事跡為載體。教師通過合理設置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領會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并使其在這一過程中厚植愛國情懷、提升思想境界并培養勇往直前、百折不撓的道德品質。4同時,教師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通過情境化與實踐化的教育活動、社會實踐和新媒體傳播,促進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國外優秀文化資源通過跨國文化交流,拓寬大學生的全球視野,使其在接觸不同國家文化傳統與價值觀念的過程中,形成跨文化適應能力與全球意識。這種多元文化的認知與理解,不僅有助于大學生理解文化差異性,還能增強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感,實現文化沖突的管理與文化共識的構建,為大學生思想成長提供廣闊的文化視野。
三、新媒體環境下文化育人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徑
(一)新媒體平臺的利用
社交媒體平臺已成為文化育人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新路徑。微信公眾號和微信小程序作為文化內容傳播的載體,通過推送傳統文化經典解讀、紅色文化故事等內容,實現主流價值觀傳播。微博利用其話題性和熱點聚合能力,吸引大學生參與公共議題討論,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批判性思維。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則適應大學生認知習慣,以碎片化、視覺化的內容形式,通過創意短視頻展示文化魅力,加深大學生對主流價值觀的理解。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技術的引入,能夠為文化育人提供沉浸式體驗,突破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性和感染力。短視頻與直播平臺通過內容創作與傳播機制的創新,快速傳遞文化知識與主流價值觀,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感和即時性。這種動態化、互動化的新型傳播路徑,不僅能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吸引力與感染力,還能夠提升大學生的參與感與價值認同感。
(二)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呈現
文化資源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是文化育人與新媒體技術深度融合的實踐路徑。通過三維建模、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文化資源得以長期保存并動態傳播。例如,敦煌壁畫的數字化展示和博物館實體文物虛擬展覽,不僅解決了文物保存的問題,還通過虛擬博物館的形式,讓大學生實時體驗文化魅力,增強文化認同與價值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可視化表達,如動畫短片和交互式數字裝置,將抽象理念轉化為具體視覺符號,通過情境體驗深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與認同,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這些創新傳播方式不僅拓展了文化育人的渠道,還通過技術賦能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以及大學生主流價值觀的塑造開辟了新路徑。
(三)創新的融合模式
課程思政、校園文化及社會實踐協同構建了文化育人的立體化體系。在課程思政層面,專業教學通過挖掘學科文化元素實現價值引領,如工科課程融入工匠精神案例分析、文科課程嵌入文化討論,并結合跨學科課程群和案例教學法,推動知識傳授與價值內化的深度融合。校園文化以空間敘事與活動設計營造浸潤式育人環境,如校史館的文化編碼、誠信考試制度與傳統修身理念的融合、“紅色文化月”等主題活動的沉浸式體驗,構建了物質、制度、精神三位一體的文化生態。社會實踐則通過情境遷移強化知行轉化,如重走長征路的紅色教育、非遺技藝傳承實踐、國際志愿服務等項目,讓大學生在角色體驗中實現文化認知向責任認同的躍升。三者形成“課程融合一環境熏陶一實踐深化”的育人閉環,并通過虛實交融的方式,將文化育人貫穿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全過程,為新時代人才培養提供多維支撐。
四、新媒體環境下基于文化育人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
(一)創新教育形式
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教育創新帶來契機,沉浸式學習體驗成為提升教育效果的新途徑。通過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大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深情感認同。教師運用混合現實(MR)技術將虛擬與現實結合,引導大學生在交織的情境中深人理解抽象概念。同時,教師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互動式教育活動,通過社交媒體、在線課程和實體活動,打破時空限制,提升大學生的參與感和教育的針對性。此外,短視頻和直播等形式以其高效、吸引人的特點,能夠快速傳播文化知識,增強教育吸引力,如創意短視頻解讀經典,直播課堂分享文化知識,有效促進了大學生價值觀的塑造。
(二)優化教育內容
高校應以文化資源為核心,構建多元文化的教育內容體系。教師可以鼓勵大學生通過經典文獻的現代解讀和創新表達,將儒家文化中的價值觀念融入生活實踐;可利用紅色文化的數字化呈現和情境化再現,使大學生深刻感知其精神內涵。教師還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人大學生日常生活,創新表達方式,利用數字藝術、動畫設計、虛擬現實技術,將抽象的文化知識具象化,增強大學生的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通過講述中國故事、展示中國成就,使大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能夠堅守民族文化的根基。5]
(三)提升教師能力
在新媒體環境下,提升教師的媒介素養和文化資源整合運用能力至關重要。第一,通過批判性思維訓練和案例教學,教師可增強信息篩選能力,掌握信息驗證技術。第二,教師結合視覺化傳播規律,提升內容創作能力,將主流價值觀融入新媒體內容。第三,教師通過情境模擬訓練,強化輿論引導能力,應對復雜輿論場。在文化資源運用上,教師應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與國際文化資源,創新教育內容,促進大學生的價值認同。此外,教師應運用設計思維解決問題,具備技術倫理意識,確保教育技術合理應用于文化育人活動中。
(四)完善教育評價體系
基于文化育人的教育效果評估,高校應構建多維評估框架,涵蓋文化認知、情感認同與行為實踐三個層次。高校應通過知識測試、案例分析、情感量表、敘事分析、行為追蹤與實踐報告等方式,全面評估大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理解、情感共鳴及行為轉化。同時,高校可引入大數據分析技術,整合多源數據,實現教育效果的全息畫像,通過文本挖掘、社交網絡分析和機器學習算法,精準預測教育干預時機和內容匹配度。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動態調整教學策略,形成“評估一反饋一優化”的閉環系統,針對不同大學生群體和個體需求,提供個性化教育方案,確保文化育人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五、結語
新媒體時代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文化育人作為隱性教育手段,在大學生價值觀塑造、文化自信提升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通過優化教育內容、創新教育形式、提升教師能力及完善教育評價體系,可以有效促進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育人的深度融合,為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和深厚文化底蘊的新時代大學生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王琪.新媒體環境下基于文化育人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對策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4):170-172.
[2]楊澤坤.新媒體環境下基于文化育人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對策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24(6):107-110.
[3]孫卉.新媒體環境下基于文化育人的大學生思政教育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23):200-202.
[4]劉碩.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路徑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5(1):44-46.
[5]吳亞瓊.新媒體環境下基于文化育人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24(7):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