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閩北山區的光澤縣,常住人口僅13萬,卻因新四軍的歷史,與鐵軍精神結下了不解之緣。今天,我與大洲談判所在地的寨里鎮黨委書記蘭宇馳一道,帶著全縣人民的感恩之心,出席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召開的弘揚抗戰精神宣傳工作會議,對于我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學習交流機會。
自去年夏天以來,光澤縣掀起的緬懷新四軍的紅色浪潮,是鐵軍精神在新時代的生動實踐。縣委副書記黃河率隊赴南京,匯報大洲談判舊址建設工作,得到于會長等領導的悉心指導。隨后,來自三省的專家齊聚光澤,系統論證大洲談判的歷史地位。這場1937年促成閩贛地區國共合作抗日的關鍵談判,不僅為新四軍的組建奠定了基礎,更彰顯了“聽黨指揮、顧全大局”的鐵軍精神內核。研究會授予的“鐵軍精神宣傳教育基地”牌匾,如星火燎原,點燃了全縣干部群眾傳承紅色基因的熱情。
今年3月,《鐵軍》雜志王路奇社長率隊深入調研的“光澤模式”,是這種精神的創新實踐。我們依托圣農集團的產業鏈優勢,通過跨村聯建黨組織,發展肉串加工、物流運輸等項目。2024年,這些項目實現產值1.37億元,帶動86個村的集體經營性收入均超過20萬元。這種“紅綠相融”的發展路徑,正如《鐵軍》雜志第五期封面故事所述,將新四軍“軍民魚水情”的優良傳統,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
《鐵軍》雜志在光澤的“現象級”傳播,印證了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當第五期雜志送達時,全縣上下掀起“搶讀熱潮”:寨里鎮的訂閱量從160份增至200份,確保黨員人手一冊;朋友圈被鐵軍傳媒網的內容刷屏,“《鐵軍》拿到了沒有?”成為街頭巷尾的問候語。這種盛況的背后,是新時代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情懷的深切呼喚。
作為福建省首個實現《鐵軍》進校園全覆蓋的縣,我們深知,一本紅色刊物,不僅是傳播紅色歷史的載體,更是育人的教材。通過“鐵軍精神進課堂”,孩子們在《黃橋決戰》《車橋戰役》等故事中,深刻理解“英勇奮斗、果敢擔當”的鐵軍特質。這種精神滋養,正在轉化為青少年“強國有我”的堅定信念。
值此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光澤縣迎來兩大紅色盛事:一是朱文泉上將為大洲談判舊址紀念館題寫館名,這是對我們傳承歷史的高度肯定;二是南方三年游擊戰爭主題文化公園建設全面啟動。該公園以大洲談判紀念館為核心,將系統地展示項英、陳毅等領導的南方八省游擊戰爭歷史,預計今年9月3日建成開放。
我們正以“鐵的紀律”推進工程建設:整合閑置土地資源6萬余畝、固定資產12萬平方米,通過鄉村振興公司市場化運營,既保障了項目資金,又帶動了群眾增收。這種“紅色引擎+綠色發展”的模式,是對新四軍“紀律嚴明、作風優良”傳統的創造性轉化。
從大洲談判的歷史豐碑,到鄉村振興的時代畫卷,光澤縣始終以鐵軍精神為指引,賦能鄉村振興,推動全縣工作穩步發展。值此宣傳工作會議,我們邀請與會代表多來光澤參觀指導,共同見證紅色基因在閩北大地綻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