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春太,1923年出生,1943年加入新四軍,1948年2月入黨。這位102歲的新四軍老兵,現居住浙江寧波。歷經硝煙戰火洗禮,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走來的革命功勛,正是這些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抗戰勝利80周年前夕,作者見到這位老前輩時,他身體健朗,耳聰目明,和藹可親。問起他的崢嶸歲月,他娓娓道來。
江春太的老家在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農村。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正值動蕩不安的年代,國家內憂外患,人民生活困苦。他的家庭貧困,靠租借地主的土地為生,作為家中長子,父母省吃儉用,供他讀了3年私塾。江春太從小就接受了一些傳統文化教育,培養了堅韌不拔的性格和強烈的愛國情懷。
1933年他10歲那年,紅軍在五次反“圍剿”中,有一部分紅軍到了他的老家,宣傳“打土豪,分田地”,紅軍還把逃走的土豪遺留下的糧食、衣服、被子等分給村民,這支紀律嚴明的部隊心系窮苦百姓,給幼小的江春太留下了深刻印象。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戰火迅速蔓延至全國各地。江西也未能幸免于難。日軍的暴行和國家的危難深深觸動了年輕的江春太,他立志要為國家盡一份力。1943年江春太的父親去世,他成了家里的頂梁柱。年僅20歲的江春太,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斗爭中。他來到福建加入新四軍,隨部隊趕赴抗日前線。
在抗日前線,江春太成了一名通信兵。他和戰友不僅要拿槍與敵人作戰,還要在最危險的時刻去搶修被敵人炸斷的電話線。
他說,當年日本兵拿的是先進的機槍,而我們用的是需要注水冷卻的機槍,還有打一下轉一下的手槍。有時候子彈還推不出來。講到這些,江春太的語調變得有些激動:有的人連一支步槍都沒有,最多拿幾顆手榴彈。有的游擊隊員裝備更差,只能拿著大刀沖上戰場。大家胸懷必勝信念,前面的戰友倒下了,后面的戰友沖上去,前仆后繼,毫不畏懼,勇往直前,直到勝利。
通信兵除了勇氣就是要苦練技術。要在日曬、雨淋等各種環境下練習接線、架設,需在幾分鐘內完成數百米線路的架設,模擬炮火聲中完成線路故障排除。戰斗轉移時,還要背負沉重的設備,如電話機、線纜卷軸等,翻山越嶺,長途行軍。
在一次反“掃蕩”戰斗中,江春太架設的線路,被敵人的炮火炸斷,他毫不猶豫躍出掩體,匍匐前進,找到了斷口,很快就把線接上了。當他背著一捆線帶著勝利的喜悅,要返回陣地時,被日本兵偵察到了,一顆炮彈就打了過來,在他后面十幾米的地方爆炸了,機智勇敢的江春太滾到一個水溝,巧妙地躲過了敵人的炮火,等敵人炮火停止了,才爬回陣地。“死里逃生,差點沒命了。”這驚心動魄的一幕,江春太給我們說起來至今還記憶猶新。他說,那時,有很多戰友上了戰場就再也沒有回來。說到犧牲的戰友,這位堅強的革命老人,禁不住流下了眼淚。
在解放戰爭中,江春太先后參加了魯南戰役、棗莊煤礦攻堅戰、萊蕪殲滅戰、孟良崮戰役、滕縣圍攻戰、魯西區秦家鋪阻擊戰、曹縣黃鶴樓反擊戰、定陶縣蔣廟阻擊戰、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溧陽縣南渡追擊戰、解放上海等戰役戰斗。1947年8月,為了保護部隊順利渡過黃河,奉命在山東成武縣阻擊敵人,時任機槍班戰士的江春太在戰斗中被敵人的迫擊炮彈炸傷左小腿,被支前民工用擔架將他送往華野駐扎在聊城的野戰醫院治療,傷愈后又趕赴河南渭縣帶了一批新兵,返回部隊后又投入到了淮海戰役中。
在淮海戰役中,江春太所在的部隊負責阻擊國民黨軍隊的增援部隊,戰斗異常慘烈。在一次阻擊戰中,江春太和戰友們堅守陣地,面對數倍于己的敵軍,他們毫不退縮,頑強抵抗。經過數日的激戰,江春太和他的戰友們成功完成了阻擊任務,為整個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1949年5月,江春太在渡江戰役中和戰友們冒著槍林彈雨,強渡長江,突破了國民黨軍隊的長江防線后,一路進擊,部隊又一舉解放了上海。
1950年,江春太隨志愿軍第二十軍五十九師一七六團一營奉命北上,抗美援朝。他在部隊先后擔任營部書記、師部統計員、參謀。江春太告訴筆者,部隊出發前是在嘉定縣以東地區練兵休整。南方天氣比較暖和,10月部隊穿著單薄,本來到了沈陽皇姑屯要補充一些冬季的裝備和武器等,結果來不及了,美國軍隊已經打到鴨綠江邊了。到了皇姑屯車站,每人一包餅干,一個罐頭,就連夜開進。從鴨綠江到朝鮮的鐵路大橋已被炸,部隊沿著鴨綠江上游臨時搭起的浮橋,連夜跨過鴨綠江。
江春太所在的部隊打的第一仗就是長津湖戰役。部隊在死鷹嶺的山頭上埋伏了三天三夜,防止敵人從這里逃跑。戰士們頂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蹲守在戰壕里一動不動,為了不暴露目標,陣地上白天不能冒煙,晚上不能見燈火,把薄棉衣白色的一面朝外反穿在身上,餓了只能啃一口像石頭一樣硬的土豆。他說,那個時候有兩個字來形容:饑、寒。饑是沒有吃的,到最后一把炒面一把雪。土豆凍得變成石子一樣,咬也咬不動,放在胳肢窩暖著,一宿化不了。戰士們不但要保護好身體,而且還要把槍焐暖,不然槍栓就拉不開了。有的戰士趴在雪里由于寒冷凍傷了,有的凍死了。他看到一個戰士一動不動,提醒他要跺跺腳,用手去搖他,這名戰士卻沒了聲音,犧牲時胸前還抱著槍。我們靠的就是保家衛國的信念,戰勝強大的敵人。
晚上,美國兵睡在帳篷里,周邊都是坦克、汽車圍了一圈,睡的是鋼絲床、行軍床。我們的部隊隱蔽接敵,發起突襲,打得美國兵死的死,傷的傷,狼狽逃竄。敵人的坦克、汽車被我們的部隊炸掉了一部分,還繳獲了一部分。敵人慌忙從長津湖這邊撤退,打算往南逃。敵人用坦克在前面開路,后面就是汽車裝的武器、彈藥、士兵,上面飛機用機槍輪番掃射。
“眼看敵人要逃跑,我所在的一七六團一營組織突擊隊,把幾顆手榴彈綁在一起,炸毀敵人前面的坦克,坦克履帶被炸斷了,堵住敵人通行,敵人的汽車過不去了。美國兵穿著大衣逃跑,我們就發起沖鋒,跳出壕溝,有的戰士因凍壞了雙腳,直接撲倒在雪地上爬不起來。幾十架敵機沿著壕溝用機槍掃射。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的部隊依然與美軍展開了殊死搏斗,最終我們取得勝利,打破了美國兵不可戰勝的神話。”
江春太講述著戰斗場景,伸出了右手說:“我這個手為什么變形?就是在朝鮮戰場上凍得關節變形了。那時一把炒面一把雪,牙根都凍壞了,回國后一口牙大部分拔掉了,現在全是假牙,硬的東西都不能吃了。”
1956年底,江春太轉業到杭州工作,但他放棄在條件好的城市生活。次年,主動要求到條件艱苦的舟山群島工作,直到離休。離休后的江春太熱心于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宣傳。他經常受邀到學校、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作報告,講述戰爭年代的故事,激勵了無數年輕人。
“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和平環境是無數革命烈士用鮮血換來的,希望下一代銘記歷史,珍惜和平,好好學習知識,鍛煉身體,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貢獻。”每一次講課江春太對年輕人都寄予這樣的期許。采訪結束時,他動情地對我們說,他這一生最感到欣慰的是,做到了聽黨話、跟黨走,黨叫干啥就干啥,祖孫三代都成了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