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其昌,福建省寧德市周墩特種區(今周寧縣)純池鄉蓮地村人。1915年出生,1934年3月參加革命,歷任閩東工農江正興游擊隊戰士、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周墩獨立營戰士,參加了閩東蘇區三年游擊戰爭。
1937年11月,閩東獨立師奉命改編為新四軍三支隊六團北上抗日,全團1300多人。1938年2月14日,凌其昌隨部隊從閩東屏南出發,途經福建浦城、浙江開化等地,于同年3月下旬進入安徽境內。經屯溪到達新四軍駐地涇縣,部隊再次整編,凌其昌被編入新四軍二支隊四團二營五連任戰士。1939年5月,凌其昌所在的五連又被改編為三團一營二連。在安徽期間,凌其昌多次參加新四軍抗擊日軍的反“掃蕩”戰斗。在一次戰斗中,凌其昌身負重傷,仍堅持不下火線,與日軍勇猛拼殺,充分顯示了他英勇頑強的大無畏精神。戰后,凌其昌受到了團部的通令嘉獎,并被提升為戰斗班班長。
1941年1月,凌其昌在安徽隨部隊轉移時,遭敵人伏擊壯烈犧牲,年僅26歲。1958年,凌其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凌其昌寫給父母親的信
父母親大人:
膝下敬稟者,男分別慈顏(嚴),未接一信,掛念得很,不知堂上雙親玉體康泰否?今接嚴諭,誦讀回環,一切知悉,不勝欣喜。家中均各安好,是多么快樂的事情呀!但男現在部隊在敵后,駐在涇縣楊村。每天只是出操、上課,快樂得很。男之身體比在家時強壯得多。
為了國家,凡是有志之男兒都應起來奮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建立獨立自由的新中國!再之未收到的信,是無關系的未之要話,不必復述。男現在為了國難正是緊要得很,非等到將日寇驅逐出中國,汝當得勝回來,此時是不能請假回來的,祈勿掛念。
專此敬請金安。
男其昌叩上民國二十八年七月二十七日
解讀:當翻開寧德市檔案館館藏的新四軍二支隊三團一營二連凌其昌烈士在安徽涇縣新四軍駐地寫給父母親的家書時,那穿越80多年時光的字跡,仿佛帶著烽火歲月的溫度,將我們拉回到那個山河破碎、全民抗戰的艱難時代。這封家書,不僅僅是一個兒子對父母親的思念與牽掛的傾訴,更是一份愛國志士舍小家為大家、為挽救民族危亡挺身而出的熱血見證,字里行間所蘊含的偉大抗戰精神,深深地震撼著我們的心靈,激勵著我們在新時代傳承和弘揚這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父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男分別慈顏(嚴),未接一信,掛念得很,不知堂上雙親玉體康泰否?”在這封家書中,我們感受到凌其昌父母嚴格的家風家教。他在寫給父母親的回信中用“慈嚴”稱自己的父母,意指母親家慈,父親家嚴,正所謂慈母嚴父。他用“嚴諭”指父母的教誨,即嚴肅告諭之意。我們雖然沒有看到凌其昌父母給他寫的家書,也能感受到他父母在信中對凌其昌的諄諄教誨。時值“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歲月,正是父母的安好讓他“不勝欣喜”,正是父母的“嚴諭”讓他更堅定了參加革命驅逐日軍、還我河山的決心。這是中國人流淌在民族血脈中家國情懷的深刻體現。凌其昌參加革命時還未成家,雖無妻兒訴情長,仍有雙親需惦念。在家書里,他表達了自己對父母親深切的思念。與父母分別后,音信難通,他滿心牽掛著家中雙親的身體健康,這種最樸素的親情,是每一個離家游子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通信極為不便,一封家書往往要歷經重重艱難才能送達親人手中,而凌其昌對家書的期盼,對父母消息的渴望,讓我們看到了他作為一個兒子對父母的思念之情。
“今接嚴諭,誦讀回環,一切知悉,不勝欣喜。家中均各安好,是多么快樂的事情呀!”當他收到父親的來信,得知家中一切安好時,他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簡單的話語,卻傳遞出濃濃的家庭溫暖和親情的力量。在國難當頭、生死未卜的日子里,家人的平安是他最大的慰藉,這份對家庭的深深眷戀,讓凌其昌這個形象變得更加立體、真實,他不只是一個英勇無畏的戰士,更是一個有著血濃于水、親情至上的普通人。
“但男現在部隊在敵后,駐在涇縣楊村。每天只是出操、上課,快樂得很。男之身體比在家時強壯得多。”凌其昌在信中描述了自己在部隊的生活。雖然身處敵后,條件艱苦,但他卻充滿了樂觀主義精神。出操、上課,看似平凡的日常訓練,卻是他為了抗擊日軍、保家衛國而進行的艱苦準備。在戰火的洗禮下,他的身體變得更加強壯,意志也更加堅定。這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反映了新四軍戰士們不畏艱難、頑強拼搏的精神風貌,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民在抗戰中不屈不撓的堅定信念。
“為了國家,凡是有志之男兒都應起來奮斗,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建立獨立自由的新中國!”凌其昌的話語擲地有聲,表達了他強烈的愛國情懷和堅定的抗戰決心。讓后人感受到烈士的滿腔愛國熱忱,感受到為國為家堅持抗戰到底的豪情。在民族危亡的時刻,他深知每一個中華兒女都肩負著拯救國家的重任,只有團結起來,共同奮斗,才能將日軍驅逐出中國,實現民族的獨立和自由。這種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是抗戰精神的核心所在,也是我們今天必須銘記和傳承的寶貴精神財富。
“再之未收到的信,是無關系的未之要話,不必復述。”從凌其昌的這句話可以看出,他認為當時最重要的就是把日軍驅逐出去,囑咐家人如果沒有特別重要的事,就不要大費周折來信,讓其專心抗日?!澳鞋F在為了國難正是緊要得很,非等到將日寇驅逐出中國,汝當得勝回來,此時是不能請假回來的,祈勿掛念。”凌其昌告訴父母,現在正是戰事緊張的時刻,暫時無法回來,需等把日軍趕出中國,才能回家。凌其昌清楚地知道,在國家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刻,個人的小家庭必須服從于國家這個大家庭。這種為了國家大義而割舍親情的精神,展現了他高尚的家國情懷,也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無數愛國志士在國與家之間艱難而堅定的抉擇。
在抗日戰爭中,無數像凌其昌這樣的愛國志士,懷著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奔赴抗日戰場。他們不怕犧牲,英勇戰斗,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贊歌。他們的事跡告訴我們,國家的繁榮昌盛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努力和奉獻,當國家面臨危機時,我們必須挺身而出,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與榮譽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