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我在從事新聞工作時,曾讀延安時期毛主席身邊的濟源籍警衛員翟作軍的回憶錄回憶錄寫道:1958年12月,毛主席在武昌接見他時曾夸獎“濟源有支留莊民兵營,抗日和解放戰爭都打得好”。
毛主席夸獎的留莊,地處濟源市南部的黃河北岸,是一個英雄的村莊。我在這里采訪時了解到,抗日戰爭時期,留莊與周邊“杜里”區域內的八個村莊聯保聯防,組成“杜八聯抗日自衛團”,開展游擊戰爭。他們先后對敵作戰400余次,使這一帶成為堅不可摧的“河防堡壘”和“紅色小蘇區”。解放戰爭時期,留莊民兵輪戰連的“葫蘆隊”,更是一支神勇的“水上輕騎”,威震黃河兩岸。在這支英勇善戰的地方民兵武裝中,薛平華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他曾被太岳軍區授予“特等民兵戰斗英雄”稱號,參加過開國大典,一生四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見。新中國成立后,薛平華長期擔任留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民兵營教導員,留莊民兵營又被原中共中央中南局和原武漢軍區授予“英雄民兵營”榮譽稱號。在與這位老英雄交談中,他最得意和說得最多的,就是陳列在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里的國家一級文物——留莊民兵三件寶:石雷、榆木炮、葫蘆舟。
抗戰時期,薛平華在自衛團里擔任第九中隊隊長。那時,他最頭疼的就是武器彈藥匱乏,看著黃河灘遍地的石頭,薛平華想出了用地雷戰打擊敵人的方法。他找到在區上學過爆破的范瑞禮商量后,就開始研制石雷。沒有鐵,薛平華就找來耙釘代替;沒有炸藥,他和范瑞禮前往王屋山的深山老林走訪獵戶,尋求炸藥和引信的制作方法,很快造出了第一批石雷。日寇火力強,白天不便行動,他們就夜里行動,神不知鬼不覺將地雷埋在敵據點周圍,埋在交通要道,埋在敵人經常騷擾擄掠的村莊。有一次,敵人到李相公莊搶糧,薛平華就帶著自衛隊隊員,在敵人返回的路上布下了石雷。敵人果然從此經過,走在前面的幾個當場被炸得血肉橫飛。其余的丟下糧食,改道溜走了。
石雷這玩意,雖說威力不小,但攜帶很不方便。有時,面對鬼子的騷擾和進犯,光靠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很難使敵人遭到重創。要是有一門炮就好了。在經歷了一次反“掃蕩”之后,薛平華越發感到大炮這種重武器的重要。當同志們都在議論去哪兒弄那玩意兒時,有心計的薛平華卻悄悄地去找村里的鐵匠王幫瑞。王幫瑞家里幾代都是鐵匠。他父親的鐵匠手藝在當地更是出了名的。名師出高徒。王幫瑞不但會造各種農具,還會鑄造大刀、長矛、三眼銑。王幫瑞得知薛平華讓他造土炮的事兒后,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似的。雖然聽說過敵人的洋炮,可沒親眼看見過,他一時心里沒底。正當他為難之時,自衛隊隊員范瑞禮來找王幫瑞,說要再造幾個三眼銑。范瑞禮的話突然讓王幫瑞茅塞頓開,他想:三眼銑雖然威力不小,但是個頭太小,射程太短。如果能有一種粗鐵筒,里面裝上火藥,和三眼銑一樣,點燃引線,不就能打出去了嗎?在沒有鐵筒的情況下,薛平華建議以木代鐵。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他們三人一合計,都認為要想射程遠,炮膛必須有一定的長度,于是決定將日本轟炸時炸毀村小廟里的一根榆木梁截成一度把長一截,把中間掏空,再在外面捆綁幾道鐵箍,進行加固。這樣可以防止炸膛,或許能行。
試驗那天,薛平華下達點火命令后,只見大炮后面的引線發出味味的響聲,頃刻間轟的一聲巨響,火藥和鐵屑從榆木炮口噴射而出,射程足有500米遠。頓時,觀看的人群中發出了陣陣歡呼聲。因為這門大炮是用榆木所做,就被大家稱之為“榆木炮”。

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國家一級文物、留莊民兵三件寶:石雷、榆木炮、葫蘆舟。
從此,薛平華領導的九中隊在歷次戰斗中如虎添翼。曾有這樣一首民謠贊曰:“留莊民兵不簡單,自制土炮打敵頑。百姓見它笑嘻嘻,鬼子見它嚇破膽。”
留莊民兵的第三件寶,就是葫蘆舟了。其實,葫蘆這種涉水工具,原是當地群眾往返黃河灘涂開荒種地、捕魚撈蝦的水上交通工具。為了增加浮力,往往將三四個葫蘆用柳條或藤條連在一起,盤成葫蘆舟使用。這種水上漂浮的技能,當地人幾乎個個都會。而在戰爭年代,以葫蘆作舟的留莊民兵水上“葫蘆隊”,卻把葫蘆當戰馬,馳騁于黃河南北,英勇殺敵,屢建奇功。小小的葫蘆里,裝滿了一個個生動的紅色故事。最令人難忘且影響最大的,就是陳謝大軍強渡黃河。
1947年8月下旬,集結在濟源西南部黃河北岸的人民解放軍陳謝大軍和支前民工,都在緊鑼密鼓地做著強渡黃河的準備工作。而盤踞在黃河南岸的國民黨部隊,憑借黃河天險,也在加緊搶修工事,構筑明碉暗堡,企圖以交叉火力封鎖渡口。
留莊民兵素有“地上猛虎,水里蛟龍”之稱。他們從小在黃河邊長大,地理熟,懂水性,尤其善于水上作戰。因此,為了配合陳謝大軍強渡黃河,上級黨組織把給部隊水上開路的領渡任務,交給了留莊民兵輪戰連。連長薛平華接受任務后,立即挑兵選將,很快組建了由30人組成的葫蘆隊和由90人組成的崩公水手隊,隨時聽從部隊調遣。
8月22日凌晨,葫蘆隊隊員們昂首站立在黃河岸邊,整裝待發。首批渡河的先頭部隊指戰員分乘60艘大船,嚴陣以待,90名崩公和水手各就其位。為了保證強渡成功,我軍還在北岸山頭部署數十門大炮,炮口直指南岸敵人陣地。當陳賡司令員下達了渡河命令后,只見擔任武裝泗渡領航的葫蘆隊隊員們就像離弦之箭,縱身跳入洶涌的波濤之中,向南岸游去。葫蘆隊隊員在我軍強大炮火掩護下,很快抵達南岸,迅速搶占灘頭陣地,繼而我軍渡河先頭部隊也相繼下船登陸,占領有利地形,一舉殲滅了南岸守敵。
接著,葫蘆隊隊員們連續奮戰,于8月26日勝利完成了護送陳謝大軍強渡黃河的任務。為表彰留莊民兵葫蘆隊英勇頑強的大無畏革命精神,陳謝大軍贈送錦旗一面,上書“河防堡壘”四個大字,并題詩一首:“手撥河水腳蹬浪,腰系葫蘆肩荷槍。縱橫馳騁黃河上,驚濤駭浪任飛翔。”
轉眼幾十年過去了。如今,在“留莊英雄民兵營展館”里,在老英雄薛平華兒女們自費建起的“薛平華家庭教育展館”里,都陳列著留莊民兵戰爭年代的“三件寶”。這兩個展館,已被我省和濟源市列為紅色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每年,省內外游客和當地駐地官兵,前來參觀和接受紅色教育者絡繹不絕。講解員講得最多的就是石雷、榆木炮、葫蘆舟,因為這“三件寶”里,總有一個個講不完的紅色故事。
(作者系濟源市政協文史委副主任、《濟源地名志》副主編、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