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消費者的賬單正呈現出一種矛盾而復雜的景象:他們一邊在微信列表里折疊了多個拼單群、跟車群,精打細算地規劃每一筆開支;一邊卻會毫不猶豫地為一場演唱會豪擲半個月的工資。
在日常生活中,新一代消費者追求極致的性價比,通過橫向對比和精打細算來節省開支。然而,當面對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時,他們又會毫不猶豫地為情緒價值買單。這種消費決策邏輯,被稱為“情價比”,即在滿足情感需求的同時,兼顧價格的合理性。
麥肯錫調查顯示,72%的中國消費者愿意為具有情感聯結屬性的產品支付溢價,而《2024中國消費趨勢報告》也指出,78%的Z世代認為“產品帶來的情感共鳴比功能參數更重要”。這反映出消費者需求已經從單純的物質滿足,轉向了對情感體驗和精神價值的追求。他們秉持“該省省,該花花”的消費理念,一方面在社交媒體上積極尋找“平替測評”,力求在有限的預算內實現性價比最大化;另一方面,又對“儀式感好物”趨之若鶩,愿意為那些能夠帶來情感滿足的產品和服務支付更高的價格。
正如《質享人群白皮書》所述,新一代消費者正以“情感濃度”為標尺重構消費決策體系。他們既要求產品在功能上足夠硬核,能夠滿足實際需求,又追求精神體驗的豐盈,希望產品能夠與自己的情感產生深度共鳴。在此背景下,品牌如何將理性價值與感性共鳴編織成新的增長密碼?這無疑是當下消費市場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在“情價比”時代,消費者的選擇不再局限于產品的功能和價格,而是更加注重產品所帶來的情感體驗與性價比的綜合考量。對于品牌而言,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就要精準地擊中3大核心支點——這不僅是觸動消費者內心深處的“心動開關”,更是品牌價值錨定的關鍵坐標系。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的“積極儀式”理論指出,重復性儀式行為能緩解焦慮,而品牌需要將抽象情緒轉化為可觸摸的消費腳本。在當下,商品提供的不僅是功能,更是確定性的情緒補償。千葉眼鏡深諳此道,通過藝術與商業的跨界融合,構建沉浸式的情緒場域:與四川美術學院合作打造創意空間,將零售場景升華為美學體驗;攜手國際時尚品牌及高端設計師品牌,舉辦主題藝術展覽,讓光學科技、時尚與藝術形成感性共鳴。同樣,木九十品牌歷時兩年打造的“東造DONGZAO”藝術項目,以東方文化為根基,先后與舞蹈、裝置、非遺等多領域藝術家展開跨界合作,最終落地東造藝術節,為消費者提供了超越產品本身的情感價值。
B站會員購顯示,IP衍生品消費者中,83%的購買動機是“展示圈層歸屬感”。品牌需打造“符號化產品+文化暗號+圈層儀式”的三位一體體系,讓消費行為轉化為社交資本。蔡司光學的創新實踐為此提供了范本:其通過蔡司眼健康中國行系列活動,賦予了眼健康話題更豐富的社交內涵。例如,北京站攜手Keep旗下IP城市K馬,將“運動與眼健康”理念融入都市生活場景;杭州站聯合小紅書“大小兒童節”,以年輕父母青睞的趣味科普形式傳遞近視防控知識;廣州站搭建全年齡段眼健康管理場景,并設置互動游戲環節,讓參與者在打卡體驗中自然完成社交分享。
當代消費市場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角色轉變:消費者拒絕被動接受,而是渴望深度參與價值創造。雅視集團深刻洞察這一趨勢,其推出的雅姆斯(AMOS)智能系統精準詮釋了從“消費者”到“產消者”的轉變邏輯。該系統的核心價值在于打破傳統配鏡的單向服務模式,通過個性化配鏡設計與3D試戴功能,邀請用戶全程參與產品定制過程。系統精準捕捉每位用戶的臉型特征、視力需求及個人喜好,讓用戶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產品設計的共同創造者。3D試戴技術更是將這種參與感可視化,用戶能直觀看到不同款式眼鏡的配戴效果,在沉浸式體驗中完成個性化選擇。
在“情價比”主導的消費新時代,理性與感性的邊界正被重新定義。產品若想贏得未來,就必須跳出傳統性價比的單一維度,以“氛圍感”營造情緒共鳴,以“社交貨幣”激活圈層認同,以“共創體驗”深化情感聯結。只有真正理解并尊重消費者內心深處的情感需求,企業才能從單純的“交易提供者”進化為“生活方式的共建者”,找到持續增長的全新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