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盲盒經濟”經過幾年的全面鋪開,熱度逐漸回歸正常,消費界對其已有些“見怪不怪”。但今年上半年,泡泡瑪特再次用當家IP——Labubu引爆銷售與社交輿論場,其高明的“潮玩IP+盲盒”商業模式的也讓無數消費者再次喊出“真香”。
當代IP經濟的成功,逐漸減弱了對厚重故事敘事的依賴,更多著重于視覺符號與情緒價值的快速觸達。LABUBU正是這套邏輯下的典范:獨特外觀、稀缺機制和社交平臺上的病毒式傳播,使其迅速在年輕群體中建立了審美認同與情感投射。
隨之而來的,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搶購熱潮。官方渠道屢次售罄,二級市場上部分款式溢價數十倍,“塑料茅臺”的戲稱登上網絡熱搜,成為集體狂歡的代名詞。不少明星也在社交媒體上曬出LABUBU收藏,進一步刺激粉絲購買欲望。當前,消費者對LABUBU的追逐早已超越了“玩具”本身,轉向更具象征意義的情緒表達與社交資本積累。
對比,二級市場反應迅猛。公開數據顯示,LABUBU盲盒及聯名款在得物等平臺頻頻突破萬元成交價,甚至有銀行以LABUBU為禮品吸引客戶的營銷操作,進一步佐證該IP的強消費號召力。而其背后的制造商泡泡瑪特也隨之收獲了資本市場的積極反饋——市值突破3400億港元,年營收首破百億,創始人王寧登上河南首富之位。
泡泡瑪特的影響力不止于國內市場。據財報顯示,2024年公司在港澳臺及海外市場的收入達到50.7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70%。東南亞、北美、歐洲市場均實現數倍增速,而LABUBU正是其中的關鍵推手。這也充分說明:一個足夠有辨識度與情緒張力的IP形象,足以跨越文化語言的邊界,在全球范圍內建立共識與吸引力。

時至今日,泡泡瑪特早已不再是一家單純的潮玩生產企業,而是構建起一整套IP發掘、孵化、運營與衍生鏈條的“內容型消費公司”。無論是盲盒初期時代的初步試水,還是LABUBU時代的全面爆發,泡泡瑪特在形象IP的篩選機制、消費者洞察與話題制造能力上,均表現出極強的產業化思維。
相比傳統IP強調故事背景與角色設定,泡泡瑪特旗下的大熱IP往往弱化敘事結構,更注重視覺造型與符號張力,這種“去內容化”的設計策略反而更適配當下信息碎片化時代的傳播邏輯。設計師希望角色“沒有表情”以增強情緒投射空間,正是這一理念的體現。由此構建的“沉浸式形象消費”模式,正在悄然重塑Z世代與Alpha世代的消費心理。
與IP相輔相成的是,在運作上,基于產品設計、生產、營銷等各環節,泡泡瑪特在一定程度上也做到了行業頂尖。無論是推出消費者喜歡的IP系列,還是通過明星、授權、聯名等營銷方式,泡泡瑪特的產品始終走在潮流趨勢的前沿,甚至可以說引領著當下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和關注重點。
泡泡瑪特的成功,離不開其對“IP生命周期管理”的前瞻性布局。在持續推出新品維持熱度的同時,企業也在積極擴展內容邊界。例如,內部設立動畫與影視工作室、推出IP視頻短片、嘗試游戲與線下樂園等多元內容布局,均意在豐富IP“人格”,提升用戶粘性。這種從“形象IP”向“內容IP”的轉型,既是應對用戶審美疲勞的策略,也是為企業構建更長期的盈利模型。
LABUBU所引發的“周邊經濟”同樣值得關注。在得物、淘寶等平臺,圍繞該形象的服飾、配件、展示裝置、甚至空盒交易均已形成穩定市場,有的單品銷量突破萬件,顯示出潮玩生態的商業外延已不容小覷。
此外,IP作為一種文化資產,其無國界特性也在出海過程中被充分驗證。無需復雜敘事背景,一個造型足夠出圈的形象,便可跨越語言與文化壁壘,構建全球粉絲共識。這一現象,為中國本土IP提供了走向國際市場的新思路。
泡泡瑪特的成功經驗,為“IP+潮玩/衍生品”模式提供了清晰藍本,也給眼鏡行業帶來幾點啟示:
首先,形象IP的商業潛力仍遠未觸頂。以符號為核心、情緒為驅動的IP,在短視頻和社交平臺高度發達的時代,仍有巨大引爆空間。擁有情緒共鳴力和視覺辨識度的IP,非常適合與眼鏡、服飾、數碼配件等產品展開聯名,尤其在年輕消費市場更易形成話題效應。例如,LABUBU“無表情”的設計特征,讓消費者可以自行投射情緒,也給聯名產品預留了大量創作空間,這一思路值得眼鏡品牌借鑒。
其次,內容+場景是未來IP持續化運營的關鍵:由潮玩向內容IP延展,是增強用戶粘性、拓展收入結構的必經之路;一批“快閃店”“網紅款”的出現,能夠短期之內帶動銷量增長,但唯有持續化運營,推動慕名而來的嘗鮮者向品牌長期粉絲轉化,才是充分挖掘其價值的運營方式。
再則,產業鏈整合能力決定企業壁壘:從IP發掘、產品設計到供應鏈整合、銷售通路、二級交易管理,泡泡瑪特建立了足夠牢固的商業閉環;這是對企業綜合能力的考驗,眼鏡企業在此領域既有著豐富的前期經驗積累,也相應地需要走出固有思維的窠臼,避免陷入代工思維的慣性陷阱。
最后,LABUBU和泡泡瑪特還為國內品牌走出了一條可借勢擴張的全球化路徑。從LABUBU在東南亞、北美、歐洲的成功經驗可以看出,本土IP在全球范圍的商業化潛力正在被驗證。對于當下正在出海的國內眼鏡電商平臺和國產眼鏡品牌而言,借助IP進行文化滲透與品牌延伸,是打破低端標簽、提升附加值的絕佳機會。
IP產業的核心,在于“情緒價值”的轉化效率。在高度同質化的商品時代,能否打造出令人心動、愿意分享、可以持續演化的IP形象,成為衡量品牌創造力與生命力的重要標尺。如何發掘出能夠讓消費者與之情緒共振的角色,不僅需要對市場、消費者的需求和期待做出靈敏應對,還需要對IP的發展走向具備清晰認知。未來,隨著更多企業投入這一賽道,“IP+”還將在潮流、文旅、教育、零售等多個領域釋放出更具規模化和商業化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