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大江南北》雜志創刊40周年。
這40年于《大江南北》而言,是用文字澆筑信仰、以故事鐫刻初心的壯闊征程。這本承載紅色基因的期刊,始終以滾燙的文字傳遞精神火炬,用鮮活的歷史講述信仰力量,成為無數讀者心中的精神豐碑!
《大江南北》是一本特色鮮明、獨樹一幟的品牌刊物。它誕生于1985年8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之際。創刊號上,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開國上將葉飛在《我的祝賀》寫道:“我相信《大江南北》出版,以推動和交流有關新四軍抗日斗爭和根據地建設的歷史研究,以真實的史料為依據,進行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宗旨,必能實現。”上海市委老領導、新四軍老戰士魏文伯題寫“大江南北\"刊名,夏征農撰寫發刊詞。
創刊初期,一些離休的新四軍老戰士、老干部擔任編輯工作,他們不計報酬,自帶飯盒,自備筆墨,辦公地點分散在幾個地方,好幾個人擠在一個亭子間批閱稿件,路藍縷,艱辛創業。刊物作者也大多是久經沙場的老同志,他們寫下自己和戰友參加抗擊日寇和解放全國的烽火征程,留下信史昭示后人《大江南北》創刊之初便繼承了新四軍的“血脈”和“鐵軍\"的“精氣神”,今天依然是這本刊物奮發向上、生機勃勃的立命之本。
40年來,《大江南北》依靠黨的領導,依靠眾多新四軍老同志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幫助,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矢志不渝講好新四軍故事、革命先輩故事、當代英雄模范人物故事。扉頁上鐫刻的“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繼承革命優良傳統\"的辦刊宗旨和“歷史與現實結合、學術性與文學性兼備\"的編輯方針,成為貫穿40年辦刊歷程的精神主線。在用心辦好刊物的同時,大江南北雜志社繼承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走群眾辦刊路線。早在1985年秋,杭州就成立第一個大江南北雜志社聯絡組(后改稱聯絡站)。目前已有聯絡站120余個,遍布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上海、北京等省市,每月(期)發行量保持在10萬份以上,最高時曾至15萬多份。
《大江南北》始終堅持保存革命歷史記憶。雜志多年來刊登大量親歷者(老戰士、老干部等)的回憶錄、口述歷史,以及專家學者對革命歷史事件、人物的研究文章;介紹了眾多革命先烈、英雄模范、重要歷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跡;較為全面地反映華中抗日根據地的革命歷史;整理出版了《讓歷史告訴未來》《彎弓射日集》《風雷》抗日歌曲精選》等一系列專題著作,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宣傳教育功能。
《大江南北》始終堅持與時代同頻共振。在宣傳黨的理論、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上打頭陣、當先鋒,先后推出了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等專刊和專題策劃。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新四軍東進8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黨100周年、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等重大事件和時間節點,發起征文、開辟專欄,刊登研究和學習文章進行深度報道及宣傳。
《大江南北》始終堅持打鑄魂育人主動仗。作為一本以傳承紅色基因為己任的“紅刊”,多年來堅持通過聯絡站與各地教育系統關工委,在學校開展有聲有色的“學紅刊用紅刊”活動。自2024年開始,大江南北雜志社配合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與上海市16個區的教育關工委全面合作,創造性地開展了“紅色故事我來講”主題活動。運用豐富的革命史料資源凝心聚力,激勵人、鼓舞人、教育人、引導人。
習近平總書記給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百歲老戰士們的回信指出,要多講中國共產黨的故事、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為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不懈奮斗。總書記的回信也是對雜志社的極大鼓舞。站在新時代新征程的歷史節點上,《大江南北》雜志定會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堅持守正創新、踔厲奮進,更好擔負起新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