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是中共領導的全國19個抗日根據地之一。皖中位于安徽中部沿長江兩岸,皖南即指安徽長江以南地區。針對日軍的入侵和暴行,皖江軍民不屈不撓,在中共抗日統一戰線方針指引和新四軍的帶領下,展開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斗爭。
新四軍在皖中的抗日活動
新四軍第七師創建皖江根據地之前,皖中地區已有新四軍抗日活動。
1938年3月28日,第四支隊由立煌縣(今金寨縣)流波東進舒城,5月12日在巢湖蔣家河口殲滅日軍20余人,首戰告捷,揭開了新四軍抗日游擊戰爭的序幕。6月14日,日軍首次侵占桐城縣城及部分區鄉后,合安公路成為日軍自合肥到安慶、武漢的重要軍事運輸線。為切斷敵軍補給線,9月1日、3日,四支隊一部分別在桐城范家崗路段、棋盤嶺展開伏擊戰,取得重大勝利,使這條交通線上的日軍聞風喪膽。9月,新四軍七團二營在大關、桐城縣城東側、平坦等地襲擊日偽軍,斃敵17人,繳獲一批槍支和其他軍用物資。
1939年1月,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成立(次年9月改名無為游擊縱隊),隨即在無為、廬江、巢縣等地開展敵后抗日斗爭,建立巢無游擊根據地。5月,成立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直轄第四、第五兩支隊和江北游擊縱隊。7月,四支隊開辟了以定遠藕塘鎮為中心的津浦路西游擊根據地,五支隊開辟了以來安半塔集為中心的津浦路東游擊根據地,江北游擊縱隊仍堅持巢縣、無為地區的抗戰,一部進至和縣、含山地區,在成立“和含巢無各區聯合辦事處”的基礎上,成立無為縣抗日民主政府。1940年8月,三支隊五團三營進入桐東陳瑤湖地區,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
1941年1月28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重建新四軍軍部,設7個師。5月1日,第七師在無為白茆胡家瓦屋正式成立,由無為游擊縱隊、三支隊挺進團,以及皖南事變中突圍到無為的皖南部隊700余名干部、戰士組成,共1900余人。
當時的皖江,東近日軍巢穴南京,南抵日偽重兵把守的蕪湖,西南與國民黨第五、三戰區為鄰,且地區狹小,港汊縱橫,敵偽據點林立。七師成立較晚,力量弱小,裝備較差,又處于日、偽、頑的夾擊之中,經常兩面作戰,對敵斗爭一直處于艱苦的狀態。第七師在“建立隱蔽據點,穩步向四方發展”的方針指導下,逐步創建皖江根據地。
1941年4月24日,新四軍三支隊挺進團與第五師鄂豫挺進縱隊獨立團會師于宿松,打通了與五師的聯系;7月,三支隊挺進團進入宿望湖地區,會同原已在此的贛東北特委共同開辟這一地區。至此,三支隊挺進團先后開辟了桐西、泊湖兩塊游擊根據地,使皖江根據地擴展到皖鄂贛邊界
鑒于含和及巢北地區是皖江根據地連接二師、軍部、淮南根據地的紐帶,1941年9月起,第七師派李巖等人分批率領武裝力量開辟含和地區,次年建立含和獨立團,打通了二師、五師、七師、軍部之間的交通線,使皖江根據地擴展到安徽的大江南北,與鄂豫邊、淮南兩塊敵后抗日根據地相呼應。
1941年2月,日偽軍3000余人在飛機、汽艇的配合下,分水陸兩路進犯陳瑤湖,造成陳瑤湖根據地一度失守。1943年3月至5月上旬,日軍兩次抽調重兵對無為縣(皖江根據地的中心區)瘋狂“掃蕩”,企圖壓縮根據地內的主力部隊至狹窄的巢南、銀屏山區再一舉聚殲。根據地軍民克服重重困難,取得巢無地區兩次反“掃蕩\"的勝利。
1944年3月2日,駐安慶日軍進犯練潭、大橫山一線,國民黨軍隊奉命阻擊,斃敵200余人,傷敵百余人。同年夏,駐安慶和樅陽的日偽軍數千人3次“掃蕩”桐南花山游擊根據地,新四軍沿江支隊及桐西、桐南游擊大隊奮勇反擊,共斃傷敵百余人。
1943年8月至翌年4月,國民黨以桂系軍隊176師為主,糾集部分地方武裝共1萬余人,對桐東、桐南、桐西和含和地區殘酷“清剿”,并實行“五戶連坐”,強迫群眾“自首”,迫害新四軍家屬。第七師1944年3月取得周家山反頑的勝利,1945年2月又挫敗了桂頑176師的進攻,保衛了根據地。
此后,根據地軍民擔起“逐日寇,收復失地”的重任,由內線作戰轉人外線作戰,1945年8月17日收復無為縣城,之后相繼攻克鳳凰頸、襄安、運漕、雍家鎮、望城崗等40余處敵偽主要據點。
新四軍在皖南的抗日活動
1938年8月下旬,新四軍二支隊在一支隊的配合下,在皖南當涂小開打退有飛機、汽艇掩護的4500多人日軍“圍剿”。10月,原轉戰于宣城、蕪湖、繁昌、南陵地區的新四軍三支隊抵達青弋江西河鎮一線,在深人友軍、密切接觸當地群眾、充分掌握敵情的基礎上,采取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逼迫日軍逃至灣沚,從而收復被國民黨第32集團軍丟失的紅楊樹陣地。11月3日,三支隊奉命擔負南陵縣馬家園一帶的防御,阻止日軍西犯南陵,斃傷日偽300多人,首戰馬家園告捷。12月,三支隊進駐銅陵、繁昌沿江一帶,在繁昌中分村擊退日偽200多人的進攻。22日,三支隊第五團在青陽縣木鎮以北的七房村伏擊日軍,斃傷日軍40余人。
1939年1月,粟裕率二支隊一部發起官陡門(日軍在蕪湖的據點)之戰,全殲偽軍守敵300余人,抓獲俘虜57人,繳獲許多槍彈。7日,二支隊第四團3個連在水陽白沙季伏擊日軍,斃敵31人。4月8日,二支隊在貍頭橋與來犯的日偽軍激戰5個多小時,斃傷敵70多人。1939年,日軍企圖占領繁昌,以此作為其“掃蕩\"皖南的基地。三支隊在譚震林副司令員的領導下,先后實施5次繁昌保衛戰,敵軍人數一次比一次增多,戰斗一次比一次酷烈,第四次“繁昌戰役\"系新四軍十大戰役之一)中“峨山頭搏斗”、“塘口壩血戰\"驚心動魄,新四軍硬是從日軍手里奪回繁昌縣城,斃傷敵軍500多人,但自身也有重大傷亡。
1940年4月和10月上旬,日軍萬余人由繁昌進犯宣城、南陵、涇縣一帶,受到新四軍三支隊的伏擊和國民黨軍的馳援夾擊,兩次對皖南“掃蕩\"都以失敗告終。4月26日,新四軍老一團在南陵縣父子嶺伏擊日軍,斃傷日軍317人;新四軍三團狙擊進犯何家灣的日軍,斃傷日軍300余人。5月26日,國民黨軍向陳家大山、青山日軍據點出擊,殲敵2000余人。
1941年,新四軍進駐東流縣境、昭潭、香隅、花山、馬田、大渡口一帶,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3月,新四軍在小岔保、楊樹湖、長安鋪分別建立交通站。1941年夏,第七師派皖南獨立大隊進人銅青南地區。
1943年3月,抗日游擊隊在東至縣開辟柏子山、八都湖等抗日游擊區。6月,新四軍五師挺進十八團在東流、至德發展抗日游擊區。9月,新四軍沿江團三營七連在地方游擊隊配合下,襲擊東至香隅相公廟,俘虜偽軍大隊長以下40余人,繳獲步槍30支、手槍2支、機槍1挺。9月下旬,日軍向蘇浙皖地區大舉進犯,國民黨軍不戰而潰。新四軍第十六旅尾隨敵后、牽制敵人。10月,新四軍十六旅四十八團由蘇南進軍廣德,收復被日軍侵占的縣城外圍地區。11月8日,郎廣游擊隊配合新四軍十六旅第四十六團,在郎溪上、下白塔,與汪偽江蘇保安團激戰,打死偽軍20多人,俘偽軍400多人,繳獲步槍600余支、“六O\"炮12門。12月,新四軍十六旅旅部、中共蘇皖區黨委及蘇南行政公署由漂水進駐廣德境內,在橫澗、流洞、山北、磚橋一帶活動,在磚橋泉村成立郎廣游擊大隊,開辟郎廣地區。
1944年3月29日,駐門口塘據點的日偽軍400余人到廣德杭村“掃蕩”,新四軍十六旅四十八團進行伏擊,殲敵70余人,繳“九二\"步兵炮一門。5月6日,新四軍沿江支隊襲擊青山腳下日軍,斃敵8人,俘敵2人。8月,新四軍沿江團三營冒雨襲擊張風灣日軍據點,擊斃日軍小隊長。10月,日軍在楊桿等地“掃蕩”,遭到當地紅槍會、黃槍會、白槍會會眾襲擊。12月5日,新四軍在東至徐村伏擊日軍,傷敵3人。
1945年1月,東至縣花山游擊大隊下設的3個中隊(100余人)改為新四軍沿江支隊第五連,國民黨洋湖通訊站全體人員起義,投奔新四軍。2月,新四軍第七師皖南部隊粉碎汪偽6個團對銅陵、繁昌地區的聯合進攻,之后成立涇績、宣寧兩個游擊大隊,以及銅青南、南繁蕪兩個總隊,攻克銅陵、繁昌境內沿江敵人據點,并占領蕪湖部分市區。3月,新四軍沿江團進攻駐土橋附近的東流常備隊,該隊三中隊被全部繳械,有19人參加新四軍。6月下旬,汪偽軍15旅189團糾集地方大刀會“掃蕩\"宣城貍頭橋、馬山埠等地,中共宣當縣委領導地方抗日武裝予以反擊。7月,宣城抗日游擊隊殲滅了駐孫家埠、洪林橋、畢家橋的汪偽謝天雷、劉文瑤、王兆武號稱3000人的“反共和平軍”。8月9日,在新四軍一縱隊二支隊的配合下,宣城抗日游擊隊于貍橋一帶全殲汪偽軍189團,繳獲大批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
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至10月中旬,青陽、南陵、郎溪、廣德、宣城諸縣境內的日軍紛紛撤離,新四軍及地方游擊隊將各處日偽碉堡摧毀,新四軍或國民黨駐軍、各縣抗日民主政府接管縣城。
抗日軍民在皖江浴血奮戰
全面抗戰8年間,新四軍是安徽戰場對日作戰的主要力量,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1937至1940年,皖南獨立大隊、黃山游擊隊活躍于皖南山區,牽制、打擊了日軍;1939年1月至1941年4月,江北(無為)游擊縱隊在皖中一帶奮勇抗日。1941年5月第七師成立后,建成東起江浦、當涂,西至懷寧、彭澤,北臨滁河、合肥,南抵宣城的皖江抗日根據地。1945年對日、偽軍大反攻的10多天內,皖江軍民共殲日偽軍萬余人,解放國土1.8萬平方千米。至1945年9月,第七師部隊和地方武裝共與日偽頑作戰2271次,攻克日偽據點140個,斃傷日偽軍11460人,消滅頑軍9271人,俘日偽頑軍26443人。第七師部隊和地方武裝犧牲2905人,傷7429人。抗戰勝利時,第七師主力部隊發展到3萬余人,組建地方武裝7000余人。之后,皖江地區的部隊和黨政人員根據中共中央決定,北撤到山東解放區。
在安徽抗日戰場,國民黨軍隊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有些愛國將士為國捐軀。如:1937年11月,川軍145師在廣德對日頑強作戰,師長饒國華以身殉國;1940年2月4日,國民黨駐軍在東流附近江面擊毀日軍艦4艘;10月5-6日,駐南陵國民黨軍52師在倉溪吳村阻敵,在當地群眾的支持下,打退日軍多次沖鋒,斃傷日軍20多人;在反擊日軍兩次皖南“掃蕩\"中,國民黨軍也曾馳援新四軍。但較之新四軍,國民黨軍整體戰斗力不強。令人憤怒的是,國民黨軍144師于1941年3月29日在茗山沖叛變投敵。
值得稱頌的是,淪陷區不少民眾和地方武裝與日軍展開勇敢斗爭,如:1937年12月,郎溪城南七里店附近居民焚毀日軍運糧汽車一輛。12月5日晚,郎溪飛鯉附近一鄉民被迫為一名日軍士兵作向導時,將敵人引至偏僻處,喚集附近居民共殺之;6日晚,一日軍騎自行車經鐘橋二七溝村,被該村張姓父子2人用鐵斧砸死,尸體被沉入塘底,自行車1輛、“三八\"式步槍1支被繳獲。1939年1月3日飛鯉鄉模范隊埋伏于松林內,斃敵兵1人,繳獲步槍1支、防毒面具1副。1939年青陽牛山抗日自衛隊3次襲擊日軍取勝。1943—1945年青陽茗山民兵在敵后開展游擊戰類似事例不勝枚舉。
皖江軍民浴血奮戰,為全國抗戰的勝利作出了貢獻,其抗戰業績和抗戰精神永載史冊。
(編輯韋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