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變后,遵照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的命令,新四軍軍部重建,并成立7個師和1個獨立旅。其中,第七師的任務是“必須堅持皖南、無為及廬、桐陣地,創立根據地”。
七師成立時,人員少,武器彈藥不足,其活動區域被敵偽頑重重包圍,由于受到敵人嚴密的經濟封鎖,根據地缺鹽少布,戰士們冬天沒有棉衣,生活極端艱苦。為此,七師政委曾希圣召開黨政軍干部會議,分析了堅持和發展皖江地區抗日斗爭的幾個有利條件:一是干部和骨干好;二是地方黨組織基礎好;三是群眾條件好,皖江地區廣大群眾與新四軍情同魚水;四是經濟條件好。他鼓勵大家堅定信心,發揮優勢,堅持斗爭。
七師成立后不久,五十七團政委馬長炎率部到無為東鄉開展斗爭。當時東鄉的日偽軍互相勾結,自恃周圍有碉堡掩護,經常外出“掃蕩”,騷擾鄉民。五十七團發動群眾,經周密偵察部署,不僅摧毀了塔橋的日軍碉堡,還攻打了土公祠、新板橋、六洲等地的日偽軍,嚇得日偽軍再也不敢輕易出來擾民了,使得七師活動范圍內老百姓的生活相對安定了許多,在日軍“掃蕩”和國民黨桂系頑軍攻擊時逃離家鄉的農民、匠人、小商人也紛紛返回家鄉。
七師在皖江地區要生存和戰斗,就必須解決部隊的經費問題。七師的生財聚財之道在于“先富民而后足兵”,百姓比較富裕了,部隊的供給也就容易解決了。
如何提高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讓百姓生活好起來呢?七師主要采取了兩條政策:一是精兵簡政,減輕群眾負擔。七師脫產的作戰隊伍本來就比較少,加上精兵簡政,各級機關的開支大幅節減,群眾負擔得以減輕。據曾任皖中行署財政經濟處處長的葉進明回憶:當時七師要求將部隊和皖中政權組織的脫產人員數量與當地農民總數之比控制在2%之內,以減輕當地人民的負擔。二是減租減息。減租減息可以減輕農民的負擔,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并改善農民生活。
但減租減息會損害地主、士紳的利益,而當時地主、士紳是抗日統戰的對象,因而,開展“雙減”運動必須考慮周到、做法穩妥。七師一方面通過廣泛宣傳,讓農民認識到必須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讓“雙減”得以貫徹實施;另一方面向地主、開明士紳闡明“雙減”是全民族抗戰中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體現,執行“雙減”就是參加抗戰的實際行動,從而得到了絕大多數地主的響應,特別是地方上一些有影響力的人物也紛紛支持。然而,總有少數地主頑固不化,以各種理由抵制“雙減”,甚至威脅農民,使一些農民產生顧慮。于是,皖中區黨委通過農抗會召開說理會,領導農民群眾與頑固地主進行斗爭。
1943年秋,無為陡溝區召開了一次說理會,會議由農抗會會長主持,邀請了該村村民和不愿“雙減”的地主參加。會長先說明“雙減”的目的是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糧食增產增收,從而給抗戰事業多納糧,地主、佃農都可以從糧食增收中得到好處。地主自知理虧,只好百般狡辯。有的地主說,家里人多,一減日子沒法過;有的地主則說,自己寬厚,對佃戶從不計較,不夠吃就直接同他講,不用搞“雙減”。這時,一個青年站起來質問道:“你恨共產黨、新四軍,他們哪點不好?新四軍沒有來的時候,日本人下來搶糧搶物,大家命都保不住。現在有新四軍在,地方上組織了民兵站崗放哨,敵偽漢奸不敢輕易到根據地來,就連據點里鬼子、‘二黃’也不敢輕易出來騷擾搶劫,日子過得很安靜,你也能坐在家里收到租子,你還要恨新四軍,你有良心沒有?”其他人也紛紛站出來揭穿地主們的謊言。迫于壓力,不愿“雙減”的地主只得承認自己的錯誤,表示愿意執行減租減息。
當時流傳的一首歌這樣寫道:新四軍好比一條魚,老百姓就是河中的水,魚在水中游來游去,離水魚兒難活。在皖江根據地,百姓們積極加入農抗、婦抗、青抗等抗日組織,廣泛開展動員參軍、救護傷員、慰勞部隊、放哨站崗、向導偵察等工作。在皖江人民的全方位支援下,七師的隊伍不斷壯大,皖江根據地也得到鞏固和發展。到抗戰勝利時,七師由組建時的1900多人發展到近3萬人,成為一支抗日勁旅,并擁有武裝民兵、自衛隊十幾萬人。皖江根據地也擴大到3萬平方千米,人口約300萬,為奪取抗戰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題圖為新四軍七師師部舊址)
(責任編輯:鄭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