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鹽城考察新四軍紀念館時強調指出,新四軍的歷史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新四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主力軍之一,當年這支鐵軍隊伍在華中戰場上浴血奮戰,忠誠報國,舍生忘死,守護家園,他們的精神彌足珍貴,他們的事跡感召后人。鹽城是新四軍重建軍部所在地,收集整理新四軍老戰士回憶在鹽阜地區抗戰經歷的口述資料,可以把這些跨越時空的記憶,轉化為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對于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有著重要意義。江蘇鹽城新四軍干部學院組織編寫的《鹽阜抗戰記憶一一新四軍老戰士口述資料選編》(中共黨史出版社2024年6月出版),是豐富鹽阜地區抗戰歷史資料庫的一項重要成果,更是新時代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和新四軍革命精神的一份實干擔當。
一、編纂背景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它不僅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重要轉折點,也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抗戰研究,有助于我們銘記歷史珍愛和平,更好地理解和傳承抗戰精神,弘揚愛國主義情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精神動力和歷史智慧。2015年7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強調,“抗戰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過檔案、資料、事實、當事人證詞等各種人證、物證來說話”,“要做好戰爭親歷者頭腦中活資料的收集工作,抓緊組織開展實地考察和尋訪,盡量掌握第一手材料。”歷史是由無數生動的細節構成的。口述的歷史和回憶既可以提供一些鮮為人知的資料和歷史細節,使歷史鮮活、生動,又可以訂正某些史料中存在的訛誤,彌補文獻資料的不足,對于豐富歷史內容,弄清歷史真相,總結歷史經驗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口述史研究在中國的興起,特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70 周年慶典閱兵儀式上出現乘車的老兵方隊后,包括新四軍老戰士在內的抗戰老兵群體再次進入公眾視野,受到社會各界前所未有的重視。
每一位老戰士都有屬于自己的感人故事,他們的從軍經歷、戰斗經歷、生活經歷甚至情感經歷等都值得加以記錄。經過眾多機構與各方人士多年的共同努力,新四軍老戰士口述記憶的存留與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包括:江蘇省新四軍研究會組織編纂的《老兵話當年》(1-18 輯),主要收錄新四軍老戰士、抗戰親歷者的口述歷史及紀念文章,該系列自2001年起連續以輯刊形式出版;2012年,杭州師范大學共青團編寫出版了《紅色的記憶一杭州新四軍老人口述史》;2014年開始,廣州新四軍研究會與相關單位合作,采訪了100多位老同志,收集了近400 小時珍貴的影像資料和150余萬字的文字資料,編成一套六輯 《紅色記憶——老戰士口述歷史選編》(2018年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2017年,新四軍紀念館建成“新四軍口述歷史”展廳;2019年,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開展《永不消逝的記憶一—以浙東新四軍個體口述史為核心的搶救與傳承》項目,出版《革命回眸:浙東新四軍口述史》訪談記錄;2022年9月,無錫市檔案史志館編著的《無錫抗戰老兵的家國記憶》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共收錄100位抗戰老兵的口述史料,其中新四軍老戰士占一半左右;2023年,南京師范大學張連紅教授從其團隊采訪的500 多名新四軍老戰士中,選取了75位編成《崢嶸歲月一新四軍老戰士口述史》(上下冊)……以上這些關于新四軍老戰士口述史的搶救性采集工作,促進了新四軍軍史與華中敵后抗日根據地史的研究深入細化,從而也推動了抗日戰爭史研究的進一步深化。
鹽城是一座與新四軍有著深厚淵源的英雄之城。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在黨中央領導下,新四軍軍部在鹽重建,一部聽黨話、跟黨走,為黨舉旗、對黨忠誠的波瀾壯闊的戰斗史詩由此拉開序幕。作為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重建軍部所在地,鹽城境內新四軍革命傳統教育資源十分豐富,全國規模最大、資料最全、最具代表性的新四軍紀念館位于鹽城。同時,全境也散居著同新四軍歷史遺存有著密切關系的人物,他們的經歷、他們的拼搏、他們的情懷不僅是鹽城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也是中國共產黨紅色歷史和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文獻史料的補充,這些新四軍老戰士的口述資料不僅可以作為革命文化研究的重要資料,而且也可以作為干部教育的生動教材。隨著時間的無情流逝,這些代表人物在不斷老去、不斷逝去,目前,仍然健在且能夠接受采訪的新四軍老戰士已經為數不多。因此,江蘇鹽城新四軍干部學院與黨史和文獻研究部門、軍史部門、新四軍紀念場館、各級新四軍研究會等機構合作,啟動新四軍老戰士口述史料挖掘、整理與研究工程,對健在的新四軍老戰士進行補充采訪,對現存口述史料進行分類整理,編纂、出版了《鹽阜抗戰記憶》一書。
二、收錄內容
全書分為5個篇章,收錄了94份鹽阜抗戰親歷者的口述資料,講述的內容涉及武裝斗爭、政權建設、統一戰線、經濟金融、民運民生、文化衛生、情報交通等方面,對于我們深入了解人民軍隊的發展、抗日根據地的壯大,傳承弘揚新四軍的光榮傳統和革命戰士的愛國主義情懷,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第一章:信仰之光,主要收錄陳玉生、陳洛漣、陳克秋、周東葵等新四軍老戰士追隨信仰,投身革命的戰斗經歷。其中,陳洛漣和陳克秋這一對姐妹的抗戰經歷尤具代表性。陳氏姐妹是浙江樂清人,出生于富裕家庭,因而姐妹二人都得以在溫州中學讀書。1938年,在抗日熱潮影響下,她們和幾位女同學一起離開校園,奔赴皖南參加新四軍。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來到鹽城新軍部工作。1943年3月16日,姐姐陳洛隨調往延安學習的愛人田守堯(時任新四軍三師八旅旅長)等51位同志乘木船經連云港小沙東黃海海域時,在與日軍遭遇戰中壯烈犧牲,23年的短暫青春書寫了無悔的信仰和革命的忠誠。妹妹陳克秋因為忠誠可靠,業務熟練,20歲就擔任了新四軍財經部總金庫主任兼江淮銀行金庫主任。為了守護好黨的“錢袋子”,她自制了一件特殊的背心穿在身上,金庫的金條全都縫在背心里,白天、晚上不離身;冬天穿著渾身冰涼,夏天穿著大汗淋漓,譜寫了“銀行金庫穿在身、寸步不離一年半”的傳奇故事。后來部隊穩定下來,江淮銀行進行盤點,陳克秋等人上交的資金分毫不差。陳克秋憑著聽黨話、跟黨走、肯干事、能干事的忠誠本色,用堅定的信仰和無畏的行動,踐行了對黨忠誠、為黨理財的莊嚴承諾。
第二章:戰火硝煙,收錄了戎克勤、周潔學、侯雨亭等老戰士當年在鹽阜戰場上浴血奮戰、英勇殺敵的戰斗故事。如:1941年裕華攻堅戰中,戰士們頂著覆蓋了濕棉被的四方桌,向敵人碉堡進攻。正是這樣的“土制坦克”(子彈打到泡水后的棉絮上就失去威力),一次次幫助他們躲開了敵軍的槍林彈雨。1943年八灘戰斗中,在謝振華團長帶領下,射陽籍老戰士仇標和戰友們一起,與日軍展開惡戰,最終成功攻克八灘據點。1944年參軍的袁東山老人,參加多次戰役,輕傷多次,重傷4次。1944年9月在上岡鎮十里橋戰斗中,跟日本兵戰斗左胳膊被子彈貫穿;1945年1月在隴海線戰斗中,左大腿被子彈貫穿;1945年7月打日軍南洋據點時頭部中彈,仍然堅守陣地,直至戰斗結束,充分發揮了輕傷不下火線,重傷不流淚的革命戰斗精神。
第三章:情報偵察,收錄了李德才、唐紅粉、劉公能等講述的機智勇敢偵察敵情的故事。那時候通訊工具簡單匱乏,傳達任務主要靠通訊員的雙腿。過溝越河,月黑風高,在墳瑩地、死人堆里奔跑是“家常便飯”。李德才回憶說:“我送了大約5年的信,沒有任何車輛。一天120 里的路,我全部都是靠腿走過來的。”“信就是小紙條,望到敵人就要把信吃掉,不能讓情報落入敵人手中。”唐紅粉把情報縫在鞋子里,假裝挖野菜混過敵人,及時將情報交給了鹽南挺進支隊。正是這份及時送達的情報,鹽南挺進支隊在區大隊的接應配合下,一舉殲滅了龍岡兩側的敵人。1944 年參軍的響水籍老戰士劉公能,因為年齡小、人機靈,首長讓他當了三師八旅二十三團的通訊員。陳家港戰斗前夕,為了摸清敵人火力配置,他自告奮勇領命偵查敵情,裝扮成要飯花子進入敵區,把敵軍的炮樓、工事、營房等情報繪成草圖交給上級領導,為部隊做好戰前準備工作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第四章:宣教戰線,收錄了周仁甫、林子秋、劉則先等老戰士從事抗戰宣傳教育工作的心得體會。鹽城市委黨校老校長林子秋回憶當年在三倉小學任教時的工作環境:“校舍是向因戰爭倒閉的油坊主人借的三間房子,一間辦公、兩間做教室。學生沒有課桌,每人發一塊四方木板和一張小板凳。上課就坐在小板凳上,木板放在大腿上聽課記筆記。”文工團老戰士劉則先回憶了淮陰戰役結束后的文藝宣傳工作:“淮陰城攻下來了黃其明、張拓、范政…前后只用7天時間勝利地在萬人祝捷大會上演出了五幕七場話劇《淮陰之戰》。劇中再現了我軍指揮員鎮定自若,指揮有術的光輝形象;展現了新四軍戰士英勇善戰、不怕犧牲、攻進淮陰城的壯烈場面;特別突出了許家標(徐佳標的化身)帶領突擊班飛架云梯,第一個登上城頭插上紅旗而光榮犧牲的崇高形象;也揭示了潘干臣投敵賣國,拒不投降而終被擊斃的可恥下場。此劇鼓勵性很強,觀看的部隊都紛紛地表示要以許家標不怕死的精神,去解放淮安、鹽城,奪取蘇北抗戰的徹底勝利。”
第五章:后勤保障,收錄了儲渭、顧文俊、朱澤等老戰士在戰地醫療隊、被服廠、根據地稅務所以及營救美國飛行員等工作經歷的回憶。顧文俊回憶營救美國飛行員的場景時說:“我印象中,1944年8月20日晚8點左右,一架美國B29重型轟炸機在轟炸日本的歸途中,因飛機引擎發生故障,墜落在建陽縣六區夾晏鄉(今建湖縣建陽鎮)金橋村晏蕩溝西畔。這里距日寇據點湖垛只有3公里,溝東不遠即為偽化區。夾晏鄉民兵和區隊在第一時間趕至現場,營救盟友并保護墜機現場。第二天拂曉,駐在10公里外的建陽總隊(后改鹽阜獨立團)二營六連聞訊,冒雨急行軍,以最快速度趕至飛機墜落地。與此同時,盤踞在湖垛的日寇近藤中隊長得知情報后,帶了100 多個日偽軍直撲金橋村,企圖搶走墜機。上午9時,建陽軍民與日偽軍打了一場爭奪墜機和營救美國飛行員的戰斗。經過4個多小時的對峙與激戰,終于將敵人擊退。機上的重要文件、武器裝備無一落入敵手。戰斗結束后,建陽軍民用13條大木船,把拆卸下來的飛機殘骸,還有機上的6 挺重機槍、1門小炮、5枚大炸彈及其軍用物資全部運送到安全的地方。同時,還營救了5名機組人員。”
綜上,全書收錄的94篇口述資料,從不同角度反映了鹽阜地區抗戰歷史的生動細節。通過這些看似瑣碎零散的歷史記憶,我們可以更完整地了解新四軍的發展歷程、戰斗經驗和作戰策略,為新四軍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同時,研究和宣傳這些抗戰親歷者的感人故事,還可以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引領全社會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
三、編后感悟
在歷史研究和學習中,實物、文獻和口述資料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能夠直接觸摸和觀察到的實物資料,如文物、建筑遺址等歷史遺留物品,因其真實性和不可篡改性,為歷史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物質證據;以文字或其他符號系統記錄信息的文獻資料,如書籍、信件、日記、檔案等,因為包含了豐富的背景信息、分析和解釋,可以幫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的復雜性;而通過個人回憶或訪談記錄等方式采集的文字、聲音、影像等口述資料,從個人視角和情感層面反映歷史,可以揭示歷史事件對普通人生活的影響,這些往往是正式文獻中所缺乏的。因此,在進行歷史研究和學習時,需要綜合運用這三種不同類型的資料,相互補充和驗證,從而構建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歷史認識。
作為一種記錄歷史、傳承記憶的方式,口述歷史能夠捕捉到歷史人物的親身經歷和主觀感受。關于抗戰,文獻資料往往從宏大敘事的角度對歷史事件進行嚴肅的記載,而老戰士在訪談中會講述一些生動具體的歷史細節;文獻資料記錄的是“發生了什么”,而老戰士的回憶告訴我們“那是什么樣的感受”。編纂過程中,我們深刻地感悟到一份份口述資料的特殊價值。這些看似零散的口述碎片,實則是歷史最鮮活的注腳,為我們構建起真實全面的鹽阜抗戰記憶。
1.補充了生動豐富的歷史細節
比如:新四軍在平原水網地區如何創新游擊戰的戰略戰術?抗戰時期在建陽六區親歷多次反“掃蕩”斗爭的金黎清這樣講述:“在水路交通要道上打壩。一打上了壩,敵人搶糧的汽艇通行受阻,鬼子到了水田坡上,嗷嗷直叫,所以日寇最怕我們打壩。常常我們夜晚打了壩,敵人白天就來毀壩。打壩——毀壩——再打壩,如此反復多次。”在他的口述資料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鹽阜人民對新四軍的大力支持:“打壩,是組織農民兄弟完成的。他們異常危險而艱苦,有時要在敵人輕武器射程內勞作,有時要浸泡在水中勞作。各家都備了打壩用的土包,一聲令下,不論男的、女的,挑起土包,個個上陣。”參加過蘇中軍區特務團的陳光這樣講述他的戰斗經歷:“當時和日本侵略軍斗爭方式主要是破壞他們的設施,拔掉天線、剪斷電話線等。我會爬樹,爬上去把這些線剪斷。還有破壞公路…”他還提到軍民同心抗敵的往事:“我們夜里就組織老百姓將路都挖掉,將河上的橋破壞掉,不讓日本人利用它來禍害老百姓。”
再比如:抗日民主政權是如何讓老百姓行使民主選舉權利的?在蘇中地區從事宣教工作的林子秋講述了他親眼看到的一幕:“我家西邊的一個村,是民主選舉村長的試點,選舉方法是由村民小組提出村長候選人,在候選人座位后面放一個碗,然后由村民代表對候選人用丟豆子的方法,你要選誰就在他后面的碗中丟豆子,最后數各人碗中的豆子,誰碗中的豆子多就當選為村長。”這種戰時環境下的選舉方式,既可以充分體現民意,又可以減少選舉成本。通過這種簡單純樸的投票形式將群眾信得過的干部選出來,真正實現了人民的民主權利。
抗戰時期很多工作是在戰時狀態下秘密開展的,程序也是盡可能的簡化。比如入黨,1941年參軍的王俊回憶說:“1942年3月15日,是我終身難忘的日子,這天夜里,我在建陽縣委、縣政府機關(王氏祠堂)秘密進行入黨宣誓。黑暗中,我在煤油燈下,面對鮮紅的黨旗,我感慨萬千、淚流滿面…”在陳家港戰斗中立功的樊金邦和他的戰友們則是“采取了歃血盟誓的方法,大家面朝黨旗,雙膝跪地,右手握刀,左手抓雞,宣誓:‘堅決聽黨話,跟黨走,不出賣,不叛變,不自首,不投降。’然后手起刀落,殺雞取血,共飲雞血酒并發誓:‘違誓者猶如此斷頭雞一樣。”
2.提供了可以借鑒的工作方法
當年新四軍是如何做思想工作的?曾在華中魯藝戲劇系參加學習的夏征農夫人方尼在口述資料里提到女生班班長葉玲同志的工作方法:“葉玲同志在我們十多個人的女生班里,算是年齡最大的了。20歲以下的人占了大半,個人英雄主義、小心眼、愛挑剔、愛生氣小毛病多著呢。整日整月地在一個集體里生活、學習,那些雞毛蒜皮不愉快的小事總會不斷地發生。但葉玲同志從來不訓人。她把白天看到聽到的問題,都巧妙地利用晚上大家放開背包睡覺的時候來解決,這就是所謂的‘五分鐘思想交流’。她讓我們一面解背包鋪地鋪,一面就把白天發生的頂嘴、爭吵、甚至哭鼻子的來龍去脈講出來,她要求我們首先講自己不對在哪里。這樣一來,一個個小疙瘩都很快地解開了。日子長了,簡直成了條件反射,每天晚上聽到睡覺的軍號聲一響,就會冷靜下來考慮:自己在一天里有什么缺點和錯誤。”
當年新四軍是如何維護鐵的紀律的?參加過鹽城戰役的老戰士蔣云海講述了1945 年秋部隊經過南洋時的一件事:當時南洋是敵占區,當地群眾對新四軍不太了解,所以部隊首長提出要求:“無論怎樣,堅決不能拿群眾一針一線,要給當地老百姓留下好印象。”部隊經過南洋時,大家都沒吃飯,感覺很餓,正好有一戶農民家的地里長了蘿卜,團部的炊事員就私自拔了蘿卜來吃,引起群眾反感。“團部首長聽到消息后十分震怒,了解情況后,讓執法隊的戰士把炊事員帶到田頭,就在拔蘿卜的地方當場槍斃了。…通過這件事,當地群眾對我們新四軍是心服口服。”文工團老戰士劉則先提到淮陰城攻克后:“大家在住地四周,撿到不少東西,手槍、鋼筆、毛毯……幾天之后,團長黃其明發覺了,立即開會責成大家全部拿出繳公。是啊!城里東西比農村多,不少還是洋東西。進入花花世界,如沒有紀律,豈不引發思想變質,那不是要再演李闖王失敗的歷史悲劇?”參加過八路軍濱海大隊的周仁甫講述了一件黃克誠師長維護群眾利益的往事:“1943年,三師八旅某部…為了準備反‘掃蕩’,打算鋸些樹來構筑工事。樹木長了幾百年,有的百姓舍不得,就向師部反映。黃克誠師長知道后,就找干部談話,取消了這種做法。群眾高興極了,主動出主意出人力幫助部隊將工事修好。”通過令行禁止、秋毫無犯的鐵的紀律,新四軍贏得了廣大民眾的信賴、擁護和支持。
戰士們在部隊里,徒步行軍是家常便飯。如何避免行軍疲勞?三師宣傳隊的陰署吾說:“我們就站在戰士的前面,用毛筆寫字,寫的大大的,在必經的路上,往墻上或者樹上一貼,貼的是謎語,戰士一看到謎語他就要動腦筋猜了,這樣就把情緒都調動起來了。有哪些謎語呢?像飛機送信,打一個地名一一高郵,一下子就猜出來了,諸如此類的,就是調節行軍的氣氛。”
3.呈現了真實細膩的情感體驗
新兵在戰場上看到死人怕不怕?17歲參軍的管國桂說:“剛當兵第一次與日本鬼子作戰…當戰斗結束后看到死人,我感到了害怕…但是我意識到既然自己已經當了兵,那么打仗時別人沖鋒,自己也應該跟著沖。在之后的戰斗中,剛開始的時候我還感到害怕,但打著打著我便不知道害怕了。”這樣的真實心理流露,構成了歷史最鮮活的血肉。
戰爭年代,家人、戰友失聯是常事。30 年后,陳光和當年脫險后失聯的老連長久別重逢,“我們相互面對面看了很長時間,當說起30年前的往事時,我倆非常激動,老淚縱橫,緊緊地擁抱在一起,久久不放。”老連長說起往事:“在我中彈倒下時,你扔的兩顆手榴彈太是時候了,你把敵人火力吸引過去,我才得以趁機在蘆葦塘里隱蔽起來。”“我們兩個人躺在床上,整晚基本上沒睡,都在講30多年前的往事。”這種戰友之間的生死之交,讓人感慨。
苦難終會結束。當抗戰勝利的消息傳來時,是一幅怎樣激動人心的場面?劉則先清楚地記得:1945年“8月16日晨1時左右,接到地委傳來的喜訊: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大家立即被叫醒,跳啊!笑啊!沉醉在歡樂的海洋里…很快隊領導決定并宣布一部分同志迅速用標語形式告訴楊集的群眾,一部分同志立即動手突擊創作和排練《日本鬼投降》活報劇。我和一部分同志連夜向老百姓家討刮鍋底灰和借個小水桶,找一個禿掃帚,用水把灰拌勻,就到村外向東去建陽縣方向的路上、墻上刷寫大標語:‘日本鬼子投降了’‘抗戰勝利了’17日,又去羅橋為地委、行署召開的慶祝抗戰勝利大會演出,曹荻秋等觀看了演出。大會上,大家慶祝勝利的口號喊得特別有勁,特別響亮。”
4.彰顯了不畏艱險的革命精神
當年部隊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武器彈藥也十分匱乏。曾任新四軍軍部通信員的朱得勝回憶說:“有時吃三頓,有時則只有一頓。為了顧及老百姓,炊事班在采野菜時,采的都是長了種子的老野菜。”老戰士陰署吾說:“睡覺的地方不像現在的床那么平整,就是將那個玉米桿鋪在地上,然后睡覺,因為它不平,一覺睡醒了以后非常疼”曾在鹽城縣委工作的周一萍回憶:“為了節約彈藥,黃克誠師長決定,每個戰士,在每次戰斗中只能打3發子彈,超過的就要給以處分。”
“除了吃住條件和武器裝備差,抗戰時期的醫療器材更是簡陋。”曾在三師八旅二十四團衛生隊工作的周東葵回憶說:“有膿血的紗布和綁帶用過后不舍得丟,每天用沸水消毒,或放在鍋爐上蒸,以便重復使用。有些重傷員身上長滿虱子,只好將稻草灰加水攪拌,用過濾后的堿性水清洗,用熱水燙衣服上的虱子。”為新四軍做過后勤工作的唐紅粉回憶說:“我把婦女組織起來洗包扎紗布,曬干后折疊起來送醫生復用…紗布上有戰士們的血、肉,有的粘著殘指頭、腳趾頭,先用鑷子剔掉紗布上的肉和骨刺,再拿到河里去洗….”
2015 年戴著新四軍臂章參加天安門閱兵的儲渭老人清楚地記得當年在蘇中根據地野戰醫院時,一次激烈的戰斗結束后:“傷亡很重,抬下來的傷員,我們快速地進行手術,取彈片。當時根據地條件很差,醫療設備非常原始,連麻藥都很少。取彈片的時候大部分情況下戰士都是咬緊牙關,目不轉睛地盯著一個地方,靠意志強行忍著。”革命前輩的堅定信念和堅強意志,令人動容,肅然起敬!
四、結語
一位老戰士就是一部活歷史。書中講述“記憶”的老戰士們是“新四軍在鹽城”這段歷史的親歷者、見證者,他們的記憶是鹽阜抗戰歷史最鮮活的注腳,他們用青春和熱血熔鑄了偉大的新四軍革命精神。作為新時代的黨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打撈和搶救這些零散在記憶角落的碎片,讓這些沉淀在歲月中的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成為激勵我們攻堅克難砥礪前行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