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從小聽過不少文人墨客懷才不遇的故事,那當今世界,天才還會被埋沒嗎?
實事求是地講,被漏掉的天才或者優秀人才肯定會有,但真正的天才被漏掉的并不多。這是因為所有培養人的單位,以及很多老師,都在挖地三尺尋找天才。
我的同學史元春教授曾是清華院系一級的領導。我問她,如果在某個邊遠地區,發現一位天才,清華是否會以特殊的方式,不通過高考或者常規保送途徑,把Ta錄取。她給了非常肯定的答復。
大部分人覺得上一個好學校太難了,但你要知道,好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如果發現一位天才而不能把T a招進來,同樣會覺得很可惜,甚至痛苦。所以,各國都有挖掘天才、照顧天才的做法。
印度數學家拉馬努金就是被英國數學家發現,并且提供了在英國接受教育的條件。類似的情況還有越南裔數學家吳寶珠。吳寶珠中學時成績優異,父親覺得在越南會耽誤他發展,就設法聯系了一位到越南訪問的法國教授,看能不能幫吳寶珠進入法國的大學。這位教授在和吳寶珠交談后,確認他是天才,就想讓他進入巴黎高師學習。但是由于巴黎高師每年的招生名額特別少,只有兩位數,因此通過非正常渠道塞進去一個人很困難,巴黎高師就建議吳寶珠到巴黎大學學習,因為那里也出過不少大數學家。
不過,推薦吳寶珠的教授認為讓他進入巴黎大學是屈才了,堅持讓他進巴黎高師。最終,經過各方努力,法國方面先讓吳寶珠在巴黎大學短暫學習,然后轉到巴黎高師。后來,吳寶珠不斷取得成就并且獲得了菲爾茲獎,這是數學領域國際最高獎項之一。
從這些例子不難看出,如果你真是天才,大概率會有人搶著幫助你。如果你覺得這些例子有些遙遠,沒有可參考性,那接下來的這個故事你不妨聽一聽。
大約10年前,我有一次回國做講座,一位年輕人說他是我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校友,問能不能和我一起吃個飯,我很驚訝在國內還能遇到校友,就答應了他。吃飯的時候聊了一會兒,我就奇怪他是如何申請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因為全國一年也就10個左右的名額,而且絕大多數申請到的人上的是國際學校,而他上的是國內普通高中。
他就講,他從小愛做實驗,中學時把自己的實驗成果申報了英特爾獎,并且入圍了。這個獎是美國專門為選拔天才青少年設立的科學獎項,每年從全世界范圍內評選出300人進入半決賽,之后再選出40人入圍決賽,最后公布大賽前十名。在入圍者中,出過多位諾貝爾獎得主。
聽到他的故事,我說那難怪。在美國的名牌高中里,成千上萬的優秀學生暑期到大學做研究,然后申請這個獎項,但大部分無功而返,這位學生居然能夠入圍,難度比美國的同齡人不知道高多少。這確實能說明他比美國那些學生更優秀。
除了培養人才的學校會為天才開設特殊通道,用人單位也會挖地三尺去找那些有天賦的人。
很多年前,谷歌第一次在中國招收員工,由于報名的人太多,H R基本上只從清北交復和浙大的學生中挑選,但是謹慎起見,每一份簡歷他們都會認真看。其中有一位候選人,既不畢業于名校,平均績點還不高,當時在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公司任職,但是他大學期間做的東西卻似乎極有水平。
H R怕漏掉優秀人才,打電話和他聊了聊,但是這位候選人英語還不好。于是H R就讓當時谷歌最資深的華裔工程師朱會燦博士去看他的簡歷,并且審核他的材料。朱會燦和他聊了之后發現,這是一個編程奇才。雖然他非常偏科,溝通能力還差,但他的編程能力實在太強了。最后谷歌破格錄用了他。后來經過谷歌進一步的培養,他一個人能抵一個小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