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課堂就像一部‘動’起來的百科全書!孩子們在《觀潮》里用地理知識分析潮汐現象,在剪紙課上用數學對稱原理設計紋樣!”5 月30日,泰安市岱岳區全學科實踐育人結題會在泰安市岱岳區智源小學舉行,該區教師蔣文文指著學生跨學科實踐作品感慨。此次活動集中展現了岱岳區自2020年實施“全學科實踐育人”理念以來的創新成果,呈現出“全學科聯動、全要素融合”的縣域教育改革新圖景。
一、課題研究:從教學痛點到科研課題的雙向激活
在課題成果展區,612項課題材料詳實記錄了五年的探索歷程。“我們始終秉持‘問題即課題’的理念,例如針對古詩文教學的難點,開發了‘古詩中的科學’跨學科任務,引導學生運用物理原理解讀‘潭清疑水淺’,利用地理知識分析‘大漠孤煙直’。”參與課題研究的一線教師向記者介紹道。這種“真問題”研究模式使教師從“教案執行者”成功轉型為“教學研究者”。數據顯示,全區教師參與課題的比例從12%顯著提升至45%,并有35人成長為省市級教學能手。泰安市岱岳區大汶口鎮的14項子課題、泰安市岱岳區臥虎山小學的國家級勞動教育課題等成果,更是展現了從基層實踐到榮獲全國獎項的突破性路徑。
二、課堂革新:讓學習在“做”中真實發生
在活動現場,“合作+”321生本課堂模式正生動演繹。4~6人小組圍繞“校園植物養護”項目,從測量土壤酸堿度(數學)、設計灌溉方案(科學)到撰寫養護日記(語文),全程在實踐中完成知識建構?!斑^去一節課80%的時間在講授,如今60%的時間讓學生‘動手做’?!笔谡n教師介紹,這種“真實情境導入—小組協作探究—成果展示評價”的模式,使學生的動手能力測評優秀率達到85%,全區10余節課例獲評“部級精品課”,傳統“灌輸式”課堂基本消失。
三、課程融合:從單一學科到五育融通的立體建構
在“三維融創”課程展區,學生的《黃河魂》主題作品吸引目光。美術課繪制黃河流域地圖,語文課朗誦黃河詩詞,道法課講述黃河治理故事。這種“五維四類三層”課程體系(五維:做人、做事、求知、生活、責任目標;四類:基礎、融合、拓展、校本課程;三層:學生、教師、學校評價)已在全區落地生根:臥虎山小學“1+3+N”勞動課程將農耕實踐與數學統計、科學種植結合,其《玉見精彩,米中作樂》項目登上全國勞動教育研討會;夏張鎮中心小學“泰山西御道剪紙”課程被列入區級非遺,學生在刻刀起落間領悟傳統文化。
四、基地賦能:將教室融入“真實世界”
經驗交流環節,一幅幅生動圖景躍然眼前?!案础眲趧踊氐柠溙锢?,臥虎山小學的學生正認真記錄小麥的生長周期;東牛小學戲劇基地的舞臺上,課本劇《西游記》巧妙融入戲曲元素;道朗鎮九女峰文化基地的展廳內,學生通過VR技術“重走”古商道……全區116個實踐基地年均開展活動超過2000場次,使學習場景從教室延伸至田間地頭、文化場館。“我們的金工教室和體能教室與學科課程緊密聯動,學生在制作木工模型時(勞動),能夠運用數學幾何知識和物理力學原理。”智源小學校長宋洪偉表示,這種“場域育人”模式讓五育融合變得可觸可感。
五、雙向成長:洞見教育的“生命力”
“最顯著的變化是學生‘會學’了。”一位數學教師分享道,在“生活中的百分數”實踐課上,學生自主調研家庭收支、設計理財方案,“以往依賴刷題得分,如今通過實踐解決問題”。數據顯示,全區學生具身學習覆蓋率達到100%,省級以上競賽獲獎人次達586,勞動技能合格率為98%。在教師層面,200余門校本課程得以開發,45%的教師參與課題研究,這一系列成果有力印證了從“教書匠”到“課程開發者”的積極轉型。
“岱岳區的探索打破了‘實踐育人僅限于綜合實踐課’的誤區,使每個學科都成為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笔薪炭圃簩<以诂F場評價道,該區構建的“1122”育人路徑(以核心素養為目標,全學科實踐為主體,實踐教學與基地建設為兩翼,課題研究與評價機制為保障),形成了“可復制、可生長”的縣域樣本。其成功經驗已輻射至周邊6個縣區,接待省內、外考察團30余批次。
從課堂跨學科探究到基地實踐體驗,岱岳區五年實踐印證了一個樸素道理:當教育回歸“實踐育人”的本質,每個學科都能成為學生成長的沃土,每名學生都能夠在“做中學”的過程中遇見更好的自己。這場仍在持續推進的教育變革,正在泰山腳下書寫著“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