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以“人工智能時代治理模式和公共關系賦能策略”為主題,在京舉辦第十期中國公共關系講壇。
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會長郭衛民,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大平,副會長夏吉宣、董關鵬出席講壇。協會各專委會負責人,部分在京常務理事、理事和會員,戰略合作單位代表,以及來自企業、高校、智庫、公關界等特邀機構代表與會山西省 江蘇省" 貴州省" 杭州市等地方公共關系協會參加線上分會場。副會長張小影主持本期講壇。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蘇世民書院院長、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院長薛瀾擔任主講嘉賓。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正在與各行業深度融合,并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速度重塑產業根基,影響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行為方式。在新技術不斷迭代和普遍應用的背景下,政府、企業、公眾的思維方式、價值判斷、行為方式都發生深刻變化。公共關系領域既是新技術的傳播者受益者,也面臨新技術帶來的沖擊和挑戰。本期講壇旨在探討如何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為公共關系賦能,從而更有效力地服務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助力企業聲譽的傳播與管理,促進合作伙伴之間的高效與協調,增進政府企業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更好地凝聚和擴大社會各界的價值共識,進一步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事業的發展。
薛瀾從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及國際比較、人工智能的社會收益及潛在風險、中國人工智能治理的進展、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及中國貢獻等五個方面,介紹和分析了當前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他認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具有極強的滲透性,對社會產生系統性的深刻影響,在工業、農業、政務、教育、醫療、金融、科研等眾多領域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場景。中國較早制定了人工智能國家戰略,并把人工智能治理體系納入到戰略之中,著力構建由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社會團體、公眾等多元協同治理格局,統籌平衡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關系。近年來,已進入基于風險的治理階段,正以法律規則、技術標準、倫理規范等多維治理工具,推動數據治理、算法治理和平臺治理,形成了系統化、場景化、分類分級的治理方案。他表示,人工智能時代的治理模式攸關全人類的命運,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課題。目前世界各大經濟體已經圍繞人工智能技術的硬實力與治理模式的軟實力展開博弈,構建全球數字秩序迫在眉睫。中國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場景的豐富多元,不僅全面賦能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同時也使“以人為本”“共商共建共享”等中國治理觀,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中國正在圍繞推動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議題設置、打造多層次立體化多雙邊交流平臺、穩步推動多領域務實合作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全球治理體系注入中國智慧、做出中國貢獻。
薛瀾認為,人工智能與公共關系密切相關。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從輿情監測、受眾分析、預測分析、內容生成、溝通模式、聲譽傳播和危機管理等各方面,重塑公共關系的工作方式、效率和策略重心;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和應用過程中的風險防控離不開公共關系的助力。公共關系行業要高度重視這一深刻變化,深入學習掌握運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主動從“經驗驅動”邁向“數據智能驅動”,提升公共關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同時,可以通過加大科普教育和價值傳播,幫助公眾正確認知人工智能技術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促進企業跨領域合作,不斷擴大和豐富應用場景;通過搭建對話平臺和危機公關案例解讀,引導公眾正確認識發展與安全的關系,廣泛參與人工智能領域風險防控實踐;還可以通過調查研究、總結梳理實踐經驗,提出建議,助力政府完善政策環境與行業生態。
主題演講后,薛瀾還與攜程研究院、北京中科聞歌、中國傳媒大學、艾利艾等機構的代表進行了現場互動交流。
講壇結束時,郭衛民代表協會向薛瀾頒發了榮譽證書。
“中國公共關系講壇”是中國公共關系協會的品牌活動,主要邀請國家部委、高端智庫、知名高校、頭部企業等權威人士和專家學者擔綱主講人,圍繞經濟社會的熱點話題、前沿議題和未來趨勢,為協會會員和廣大公共關系工作者介紹相關領域的最新理論與實踐成果,搭建拓展視野、交流思想的平臺,旨在整合資源、匯聚力量,共同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公共關系事業的繁榮,更好地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