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中后期地下害蟲防治是決定花生產量的關鍵時期,花生常見病蟲害有葉斑病、莖腐病、根腐病、金針蟲、螃螬、新黑地蛛蜥等,而對花生產量影響較大的是金針蟲、螬等地下害蟲。用 600g?L-1 吡蟲啉懸浮劑拌種,對花生中后期地下害蟲進行防治試驗,觀察其防治效果,以期為提高花生的產量和品質,順利實現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目標,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一、材料與方法
(一)試驗材料
試驗作物為花生,品種為豫花15;防治對象為花生田地下害蟲金針蟲、螃螬;試驗用藥劑為 600g?L-1 吡蟲啉懸浮劑,由安陽市全豐農藥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提供。
(二)試驗地點
試驗田塊選擇在湯陰縣五陵鎮屯莊村夏花生田,田塊東面、北面均為辣椒,西面、南面均為夏玉米,田塊面積 400m2 。試驗田為壤土,土質肥沃,地勢平坦,澆灌方便。花生長勢一致,前茬種植小麥。花生種植方式為麥壟套種,行距 30cm ,株距 20cm ,每穴播種3粒種子,隔1行小麥播種1行花生。
(三)試驗設計
試驗設5個處理如下:處理1( 600g?L-1 吡蟲啉懸浮劑1000倍液)、處理2( 600g?L-1 吡蟲啉懸浮劑500倍液)、處理3( 600g?L-1 吡蟲啉懸浮劑250倍液)、處理4( 600g?L-1 吡蟲啉懸浮劑125倍液)、處理5 (CK)空白對照。如表1所示。小區面積均為 30m2 ,設3次重復,隨機排列。
(四)施藥方法
采用藥劑拌種的方法。播種前取適量種子,按種子質量1/10稱量取相應的藥劑,攪勻后倒入裝有種子的塑料袋內,使藥液與種子在袋內充分混合,藥液均勻分布在種子上。藥劑拌種后 20h 內各小區播種完畢。
二、試驗調查記錄
(一)藥效調查
試驗結果調查在花生收獲時進行。每小區4點取樣,每點隨機取連續的3穴植株,調查花生各類莢果數、蟲數,莢果晾曬干后,測量果質量,計算單莢果質量、產量和增產率。
(二)生育期調查
與空白對照對比生育期是否提前或推遲。
(三)對作物的直接影響
檢查藥劑對作物是否有藥害,記錄藥害的類型和為害程度。此外,記錄對作物有益的影響 (如加速成熟、增加長勢等)。
(四)數據統計分析方法
使用DPSV7.05統計軟件,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
(DMRT)法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保果率 Σ=Σ 調查總英數-蟲莢數查數 ×100% 調查總莢數空白對照區果莢被害率-藥劑處理區果莢被害率
防治效果 2號 ×100% 空白對照區果莢被害率
防蟲效果 空白對照區活蟲數-處理區活蟲數 ×100% 空白對照區活蟲數
增產率 Σ=Σ 處理區產量-空白對照區產量 ×100% 空白對照區產量
三、結果與分析
(一)不同處理對防治效果的影響
由下頁表2可以看出,處理5(CK)蟲害莢數最大,蟲害最嚴重,由此可知,蟲害發生程度隨拌種濃度增加而遞減,順序為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處理4蟲害最輕;處理2無害單籽莢最大,其次處理5(CK)與處理3無害單籽莢相同,處理4略高于處理1,處理1無害單籽莢為最低;處理2無害雙籽莢數量最大,其次是處理5(CK)、處理3、處理4、處理1,處理1雙籽莢數最小。可見拌種對無害單籽莢數、無害雙籽莢數影響不大。處理4防治效果(不同樣點數)最好,為 33.17% ;處理4防治效果(不同樣點數)最好,為50.18% ;處理3防蟲效果最好,為 65.91% ,其次是處理4處理1;處理4防治效果最高,防治效果遞減順序是處理3、處理2、處理1;處理1莢果被害率最高,莢果被害率大致隨拌種濃度增加而遞減,遞減的順序是處理2、處理4、處理 3
(二)不同處理對花生產量的影響
由3表可以看出,處理5(CK)總莢數最多,其次是處理2和處理3,處理4總莢數最少,由此可知用藥對花生莢數有影響;處理3的保果率最高,為93.2% ,較處理5(CK)提高7.4個百分點,處理4、處理2,處理5(CK)的保果率,均大于處理1的保果率,由此可見,拌種用藥濃度太低沒有效果;處理3 的12穴產量最高,較處理5(CK)增加 79.52g 但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處理3產量最高,較處理5(CK)增產 1104.45kg?hm-2 ;處理3增長率最大,為 20.48% 。
(三)安全性調查
在花生生長的各個生育期觀察,與處理5(CK)對照比較,處理1、處理2、處理3個對花生生長安全,未發現明顯藥害,對花生的生育期無明顯影響。但處理4出現明顯的藥害癥狀,花生種子發芽慢,出芽晚,較處理5(CK)晚出苗3~5天,較處理3晚出苗2天,而且存在苗小、苗弱、葉小、長勢差的問題。
四、結論與討論
對花生使用 600g?L-1 吡蟲啉懸浮劑250~1000倍液安全,但隨著濃度不斷加大,種子的出苗時間不斷延長,處理4的花生出苗明顯延遲,偏晚3~5天,而且苗小,葉片小,長勢弱,不利于壯苗。
600g?L-1 吡蟲啉懸浮劑在花生播種期進行拌種處理,對結莢期地下害蟲的防治效果顯示:在 125~1000 倍液的種子處理濃度范圍內,最佳防治效果為處理3(35.40% 、最高防治效果為處理4( (50.18% 。
在花生播種期進行拌種處理時, 600g?L-1 吡蟲啉懸浮劑在 125~1000 倍液的種子處理濃度范圍內,與空白對照相比,在保果率、防治效果、防蟲效果、增長率、產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600g?L-1 吡蟲啉懸浮劑適用于花生播種期拌種處理,能夠有效防治苗期地上、地下害蟲,推薦使用250倍液,建議在花生種植生產中大面積推廣應用。
作者簡介:劉繼紅(1971—),女,河南湯陰人,大專,農藝師,主要從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通信作者:李艷芳(1971一),女,河南湯陰人,大專,高級農藝師。
(責任編輯劉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