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屬于丘陵山區(qū),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全市海拔差異較大,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處于半濕潤半干旱地區(qū)。洛陽市氣候多樣,四季分明,光熱充沛,水資源相對貧乏,洛陽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約為 600mm ,山區(qū)在 800mm 左右。洛陽市降水分布很不均勻,年際變化較大,使之干旱較為頻繁,形成了“十年九旱”的氣候特征。全市耕地面積43.33萬hm2 (基本農田37.52萬 hm2) ,其中,旱地面積34萬hm2 ,水澆地面積9.33萬 hm2. 。紅薯具有較好的耐旱性,且經(jīng)濟附加值較高,因此在各種農作物種植中的比例逐漸增大,已經(jīng)成為洛陽市的主要旱地糧食作物之一。近年,全市紅薯種植面積保持在4萬 hm2 以上,其中汝陽縣紅薯種植面積保持在0.67萬 hm2 以上。由于紅薯生長周期較長,且處于溫度較高期較長,生長期間容易受到各種病蟲為害。因此,做好病蟲害的防控工作,特別做好紅薯移栽至發(fā)根緩苗期病蟲害的預防工作,可有效降低紅薯病蟲害的發(fā)生基數(shù),提高紅薯產量,保障紅薯安全生產。
一、紅薯常見病蟲害
(一)莖線蟲病
紅薯莖線蟲病是紅薯常見蟲害之一,該病具有毀滅性特征,不但侵害薯塊,還侵害地上莖蔓,輕發(fā)病薯田能造成減產 10% 左右,重發(fā)病薯田減產超過 50% ,甚至造成整塊田絕收。莖線蟲的卵、幼蟲和成蟲可以同時在薯塊上越冬,也可以在肥料內或土攘中越冬。病原菌能直接通過薯塊或薯莖葉的傷口或表皮直接侵入,也可種隨水源或農具傳播。病原菌的適宜溫度為 25~30°C ,濕潤、疏松的砂質土有利于其傳播為害,過濕或過干的土壤不利于其活動。線蟲侵害苗床薯苗,在薯苗地下部分產生病斑,剖開莖基部,能看見褐色的空隙,薯莖內白漿變少,重病苗內導致糠心。薯塊染病主要有糠皮型和糠心型兩種類型,其中糠皮型病薯是由土壤中的莖線蟲侵入薯皮導致的,發(fā)病部位通常從下向上、從外到內發(fā)展,早期薯皮上有青色到紫色凹形斑,后期因綜合侵染發(fā)展為黑褐色,病薯皮形成龜紋狀裂口,皮層內部形成褐白相間的干腐狀;糠心型病薯在紅薯生長中多見,是病薯苗或莖線蟲侵入薯苗造成的,通常自上而下、自內到外發(fā)展,塊被為害后形成不規(guī)則的空洞,受害紅薯內部呈褐白相間的干腐癥狀,病薯外表無明顯病癥,但薯塊變輕,通常被稱為“糠心紅薯”。
(二)螬
蟒螬是侵害紅薯最主要的地下害蟲之一,是金龜子的幼蟲。螃螬可啃食紅薯的塊根,形成孔傷,從而導致其他病菌侵入,造成其他病害。螃螬形成成蟲金龜子后主要采食紅薯的葉片。螬一般1~2年發(fā)生1代,幼蟲和成蟲均可在土中越冬,5一6月出現(xiàn)成蟲,以春秋兩季對幼苗為害最重。
(三)病毒病
紅薯病毒病通常是由甘薯羽狀斑駁病毒引起的一種病害,常見的病毒病有6種類型。
1.花葉型病毒病。在紅薯苗期染病,初發(fā)病時葉間網(wǎng)狀透明,后期圍繞葉脈呈黃綠相間的無規(guī)則花葉斑紋。
2.褪綠斑點型病毒病。該病在苗期開始發(fā)生,初期在紅薯葉片上有輕微褪綠半透明斑或明脈,后期斑點四周加深形成紫環(huán)斑或褐色斑,沿葉脈形成紫色羽狀紋。
3.葉片皺縮型病毒病。染病后薯苗葉片稀少,葉邊緣扭曲或不整齊,出現(xiàn)和中脈平行的褪綠半透明斑。
4.葉片黃化型病毒病。葉片變黃,形成黃色網(wǎng)狀脈。
5.卷葉型病毒病。染病后紅薯葉片邊緣往上卷,后期卷成杯狀。
6.薯塊龜裂型病毒病。染病后薯塊上產生黃褐色或黑褐色裂紋,排列成橫帶狀或貯藏后內部薯肉木栓化,病薯內部可見有黃褐色斑塊。
(四)黑斑病
紅薯黑斑病又稱為黑疤病,是紅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受害病薯中有毒素,牲畜食用較多時會引起中毒,嚴重的可導致死亡。黑斑病在苗期、生長期和貯藏期均有可能發(fā)生,引起死苗、爛薯、爛窖。黑斑病主要侵害薯苗和薯塊,苗染病后在近地莖基部出現(xiàn)圓形的黑色凹斑,嚴重時幼莖、須根變黑腐爛。大田生長期和收獲貯藏期薯塊染病后,會出現(xiàn)膏藥狀凹陷黑色斑,深入薯肉且有苦味。潮濕時斑面上會出現(xiàn)灰色的霉層,然后出現(xiàn)黑色的刺狀物。紅薯黑斑病通常在地勢較低、土壤黏重的重茬地或多雨年份發(fā)生。
(五)枯萎病
紅薯枯萎病病菌主要侵害紅薯莖蔓和薯塊,病菌以菌絲或厚垣孢子在病薯內或附著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該病易在紅薯苗期發(fā)生,主莖基部的葉片逐步變黃后脫落,后期紅薯莖基部逐漸膨大、開裂,露出髓部,病莖內維管束呈黑褐色,開裂處組織呈纖維狀,最終全株秧蔓干枯死亡。薯塊染病后,薯蒂先出現(xiàn)腐爛,病薯內上部維管束呈褐色斑點,臨近收獲期,病薯表面可見近圓、淺褐色凹陷斑,紅薯貯藏期間病部四周因水分喪失呈干癟狀。
二、主要病蟲害防治措施
(一)檢疫控制
加強植物檢疫,可控制不同地區(qū)危險病蟲的傳播及蔓延。在種薯、薯苗調運時,應做好薯苗的檢疫工作,嚴格控制病種、病薯跨地區(qū)傳播,對引進的可疑種苗進行銷毀或藥劑處理。使用經(jīng)過植物檢疫部門檢疫的甘薯種子或薯苗,嚴禁私引亂調,避免給本地紅薯生產造成重大損失。
(二)農業(yè)防治
1.選用高產抗病品種。選擇抗病蟲、抗逆性強、適應性廣、高產優(yōu)質、耐貯藏、商品性能好的脫毒甘薯品種。選用紅薯優(yōu)良品種是紅薯病蟲害防控的基礎,優(yōu)質的紅薯品種具有高產、抗病、適應性廣等特征。例如,對根腐病和黑斑病抗性較好的品種有洛薯13,對莖線蟲病抗性較好的品種有豫薯8號、豫薯13號,對莖線蟲病、黑斑病等病害抗病性較好的品種有豫薯7號、豫薯10號等。
2.選用壯苗。壯苗普遍比弱苗增產 15%~20% 壯苗的標準是薯莖粗壯、節(jié)間較短、剪口多白漿、葉片較厚實、葉色稍深、頂葉平整。
3.實行高剪苗。移栽取苗時離坑面 3cm 以上剪苗,可除去容易感病的地下白色部分,降低發(fā)病率。
4.輪作倒茬。有條件的地區(qū)紅薯與煙葉、小麥、谷子等作物進行3年以上的輪作,可減少紅薯病菌的積累量,減輕發(fā)病程度。目前,洛陽市已開始在個別縣 開展試驗對比,效果明顯。
5.合理施肥。紅薯是一種耐旱耐瘠作物,過多的肥水反而會影響作物的生長,植株旺長茂密通風不良,也會導致紅薯病蟲害的發(fā)生。因此,澆水時忌過勤、過濕,需適可而止。追施提苗肥時應掌握“小苗、弱苗多施,壯苗少施”的原則,要堅持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控氮、穩(wěn)磷、增鉀。在紅薯重病區(qū)盡量不施土糞,防止土糞傳病。
6.控制旺長。針對紅薯莖葉出現(xiàn)旺長的地塊,可噴灑生長抑制劑,適當減少澆水頻率,控制其旺長,紅薯植株強健,可有效提高其抗病性。
7.徹底處理病殘體。要及時清除田間病薯塊、病薯籠頭、病薯秧等病殘體進行集中燒毀,避免病殘組織污染土壤。移栽薯苗前,最好對土地進行深翻晾曬,以殺滅土層中的病菌,減少紅薯病原基數(shù)。
8.做好物理防治??衫煤οx的趨光性、趨化性進行誘殺。利用黑光燈或糖醋液誘殺金龜子等,利用楊柳枝。誘殺甜菜夜蛾,利用泡桐葉誘集地老虎幼蟲,然后集中捕殺,也可使用殺蟲燈誘殺害蟲,建議每 3.33hm2 地塊至少安裝1個殺蟲燈,當紅薯害蟲進入成蟲后,在田間懸掛黃色粘蟲板。使用這些方法,不但能有效殺死害蟲,還能有效預防害蟲傳播真菌病。
(三)藥劑防治
1.病害預防。在薯苗移栽時用 50% 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 5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苗 10min ,要求藥液浸至種苗藤蔓的 1/3~1/2 處,可有效預防黑斑病、枯萎病等病害的發(fā)生。
2.蟲害預防。輕病區(qū)可用 40% 辛硫磷乳油150倍液,浸薯苗基部 10min 后栽植。重病區(qū)可采用藥液灌穴法,即用 40% 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灌穴,每穴灌澆稀釋后的藥液 0.5kg ,然后栽苗、覆土;可用 0.5% 苦參堿水劑 300~500 倍液灌根;可用阿維菌素乳油3000~5000 倍液灌根防治莖線蟲病;可采用藥劑土壤處理法,預防莖線蟲病和螃螬,效果明顯。
作者簡介:謝長營(1974—),男,河南洛陽人,本科,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基層農業(yè)技術推廣、綠色優(yōu)質農產品安全認證、綠色防控等工作。
(責任編輯劉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