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靈芝作為名貴中藥材,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豫西地區地處暖溫帶與北亞熱帶過渡帶,氣候濕潤、四季分明,山區林木資源豐富,為赤靈芝栽培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一、栽培環境與場所設施
(一)氣候條件
赤靈芝菌絲生長適宜溫度 25~28°C ,子實體分化溫度為 22~28°C ,溫度低于 15°C 或高于 35°C 時,菌絲生長受抑制。發菌期空氣濕度 60%~70% 出芝期空氣濕度 85%~90% 。子實體形成需散射光(200~500lx) 。豫西地區年平均氣溫 12~15°C ,年降水量 600~800mm ,春秋季晝夜溫差大,適合赤靈芝子實體生長。
(二)場地選擇
1.地理位置與環境條件。一是氣候適配性:選擇年平均溫度 12~15°C, 晝夜溫差較大的區域,避開風口或霜凍洼地;周邊有自然水源 (如溪流、水井),便于調節空氣濕度 60%~90% ;以散射光為主,避免強光直射 (如北坡或林下遮陰處)。二是地形與通風:優先選擇坡角 ?15° 的緩坡地,利于排水防澇;場地四周開闊,通風良好,山區可借助自然山谷風循環;忌選低洼積水、密閉山谷或工業污染區。
2.場地類型與適用模式。一是林下栽培(生態模式)。適用林地:櫟樹、楊樹等闊葉林,郁閉度 60%~70% (樹冠遮陰率),林間透光均勻。優勢:利用林木遮陰,減少搭建陰棚成本;自然濕度較高,降低人工加濕難度;落葉層可調節土壤保水性。要求:清除林下雜草、枯枝,預留操作通道;坡角 gt;10° 時需修整階梯式種植帶,防正水土流失。二是大棚栽培 (集約模式)。規模化種植建議采用標準化大棚,配套環境調控設施。大棚規格:跨度 6~8m ,肩高 2~2.5m ,長度依地形而定(建議 ? 30m) ;覆蓋材料:外層遮陽網(遮光率 70% ) + 內層塑料膜 (防雨)。優勢:溫濕度可控,適合規模化、反季節栽培;減少病蟲害傳播風險。要求:大棚間距 ?3m 避免相互遮光;配備噴淋系統、通風扇或水簾降溫設備。三是窯洞或者廢棄房屋(山區特色利用)。適用條件:豫西黃土丘陵區廢棄窯洞,洞內恒溫(夏季 ?28°C 冬季 ?10°C) 。改造要點:加固窯頂防塌方,開鑿通風孔;地面鋪設“石灰 + 砂石”混合層,防潮抑菌。
3.場地基礎設施要求。一是水源與排水。水源清潔 (井水、山泉水最佳), pH 為6.5~7.5,忌用污染河水;修建排水溝(深 20cm 、寬 30cm, ,防止雨季積水。二是電力與交通。大棚或窯洞需接入電力,供滅菌、照明、噴淋等設備使用;道路寬度 ?2m ,保證菌袋、物料運輸暢通。三是遮陰與防風。自然林不足時,需搭建遮陽網(遮光率 70%~80% ;風口區域設置防風屏障(如竹籬笆、塑料擋板)。
4.衛生與生物安全要求。一是場地清潔。栽培前徹底清理雜草、碎石、前茬作物殘留;地面撒生石灰 (200g?m-2) )或噴灑 5% 漂白粉溶液消毒。二是隔離防護。遠離畜禽養殖場、垃圾處理站等污染源(距離 ?500m) ;場地周邊挖防蟲溝(寬 30cm 、深40cm) ,內填生石灰或細沙。三是輪作要求。連續栽培2年后需輪作其他作物(如豆類、玉米)1年,減少病原菌積累;林下栽培可輪換種植區域,避免同一林地多年連作。
二、栽培技術流程
(一)菌種與培養基制備
1.菌種選擇。推薦適應性強、產量高的“豫靈1號”或“韓芝3號”,確保菌種純度高、菌絲濃密。
2.培養料選擇與預處理。木屑料:樹種以櫟木、青岡木、柞木、楊木、樺木等硬質闊葉樹木屑,顆粒直徑 3~5mm ,豫西山區可充分利用蘋果樹、洋槐樹等伐木剩余物。其中禁含松、柏等油脂或芳香物質的針葉樹木屑。新木屑需暴曬3~5天,殺滅蟲卵及雜菌;或堆漚發酵15~20天(翻堆2~3次),降解木質素。麩皮:選擇新鮮無結塊、無霉變的大片料。其他輔料:生石灰、生石膏選用新產品,不宜貯存過久。培養料配方:木屑 78% ,麩皮 16% ,玉米粉 2%. 、石膏 1% ,石灰 1% 。滅菌前pH為 7.0~7.5 ,含水量 60%~65% (以手握成團、落地即散為宜)。
(二)裝袋
菌種裝袋可使用小袋 15cm×35cm×0.005cm 或大袋 25cm×37cm×0.006cm 聚丙烯折角袋。小袋裝料高度 20cm ,每袋質量為 1.8~2.0kg ;大袋裝料高度27~28cm ,每袋質量為 3.0~3.2kg 裝袋至松緊適中(手指按壓微凹陷)。封口時用套環配無棉蓋體扎口或折袋口后用橡皮筋扎緊。
(三)滅菌
1.高壓滅菌。 126°C 維持 3h ,大袋比小袋延長 0.5h
2.常壓滅菌。 100°C 維持 18h (蒸汽穿透時間需延長),燜鍋 24h (20
(四)冷卻接種
滅菌料袋放入事先用紫外燈、臭氧消毒處理過的接種室,冷卻至 28°C 接種。接種前 24h ,把接種用具、服裝、菌種等用品放進接種室,用二氧化氯氣霧消毒劑熏蒸消毒。接種時采用袋口單點接種的方法接種。接種量按單袋接種量 Σ=Σ 袋口表面積 ×0.3g?cm-2 計算,小袋接入固體菌種為 10~15g ,大袋接入固體菌種為 30~40g
(五)發菌管理
發菌初期,氣溫控制在 25~26°C ,保持袋溫在24~25°C ;菌絲擴展期,氣溫控制在 22~23°C (大袋比小袋低 1~2°C) ,保持袋溫在 23~24°C ,避免袋心高溫燒菌,大袋供氧不足的可以刺孔增氧。
菌絲后熟期,菌絲體長滿菌袋(小袋需要25~30天,大袋比小袋延長5~7天)后,繼續培養 10~15 天,控制溫度 22~25°C ,濕度 75%~80% ,每日通風1次,促進菌絲體后熟,積累出菇所需的養分。
(六)出菇管理
1.擺袋出芝。一是開口誘蕾。菌袋表面劃\"V\"形口,開口間距 8~10cm ,單袋開6~8個口;適當拍打菌袋刺激原基形成。二是環境調控。溫度 22~28°C ,高溫時噴水降溫,低溫覆蓋薄膜保溫,晝夜溫差利于刺激原基分化;空氣濕度 85%~90% ,建議早晚各噴水1次(霧化噴頭最佳),每日噴霧不少于3~4次,配合地面灑水保持濕度;二氧化碳濃度應低于 0.1% ,每日中午通風1~2h ,山區可自然通風,大棚需定時換氣。三是疏蕾與整形。開口后7~10天原基形成,保留形態飽滿的幼芝,每袋留健壯原基1朵,及時剔除畸形或過密幼芝。
2.覆土出菇。一是覆土材料與處理。覆土材料忌用黏重土、鹽堿土或未腐熟農家肥。適宜的覆土配方為:“菜園土 60%+ 河沙 30%+ 谷殼或木屑 10% (增加透氣性)”或“泥炭土 + 蛭石 (按 1:1 比例)”。pH調為6.5~7.0 二是覆土處理。覆土前攤開暴曬3~5天,殺滅蟲卵及雜菌;也可以噴灑 50% 多菌靈800倍液或生石灰水( 5% 濃度),悶堆 24h 后使用。三是菌袋預處理。脫去菌袋塑料膜,避免殘留膜阻礙菌絲與土壤接觸;菌棒表面劃“井”字或螺旋形淺切口(深 0.5cm? ,刺激原基分化。四是覆土操作流程。首先,栽培床準備,大棚模式:挖深 20~25cm 、寬 1~1.2m 的畦床,畦間距 50cm ,底部鋪 3cm 厚碎石或粗沙,增強排水性;林下模式:清除地表雜草,平整土地后直接擺放菌棒。其次,菌棒擺放方式:直立擺放,菌棒間距 5~8cm 覆土后頂部露出 1~2cm ;平臥擺放,菌棒橫放,覆土厚度 3~5cm ,適合密植。最后,覆土方法:分兩次覆土。初覆,覆土至菌棒 1/2 高度,輕拍壓實;出芝前再補覆土至菌棒完全掩埋,僅留出芝口。覆土后噴水使土壤含水量 60%~65%o0 五是覆土后管理要點。首先,環境調控。溫度保持在 22~28°C ,高于 30°C 時開啟遮陽網 + 噴霧降溫;空氣濕度 85%~90% ,土壤濕度 60%~70% (忌積水);保持 500~800lx 散射光,光照太強需適當遮光。其次,通風管理。每天早晚各通風1h,保持二氧化碳濃度 lt;0.1% ;林下栽培需人工清除周邊雜草,保障空氣流通。最后,催蕾與疏蕾。覆土后 10~15 天原基形成,保留健壯原基(每棒3~5個);畸形或過密幼芝及時剔除減少養分競爭。
三、病蟲害綠色防控
(一)常見病害及防治
1.競爭性雜菌病害。一是綠霉病 (木霉病)。病原菌為木霉屬真菌,癥狀為菌袋表面出現綠色霉層,與赤芝菌絲爭奪養分,抑制靈芝生長。防治措施:培養基滅菌時間要充足(常壓滅菌 ?12h, );接種前用臭氧或紫外燈對接種室消毒;局部注射 5% 石灰水或 75% 酒精,嚴重的菌袋應及時焚燒。二是青霉病。病原菌為青霉菌,癥狀為菌袋內出現藍綠色霉斑,伴隨酸腐味。防治措施:發菌期濕度 ?70% ,避免菌袋積水;噴灑 0.1% 多菌靈溶液 (限發菌期使用)。
2.侵染性病害。一是爛芝病 (軟腐病)。病原菌為細菌(如歐文氏菌)或真菌 (鐮刀菌),癥狀為子實體發軟、腐爛,表面滲出褐色黏液。防治措施:出芝期保持空氣流通,降低濕度在 85% 以下;爛芝帶離栽培區深埋,病區噴灑 100mg?L-1 鏈霉素溶液。二是白腐病菌。病原菌為真菌 (如疣孢霉),癥狀為菌蓋出現白色絮狀菌絲,子實體萎縮。防治措施:避免高溫高濕,使用 50% 咪鮮胺1000倍液 (采收前20天停用)。
3.生理性病害。一是菌種塊不萌發或不吃料。病因分析:培養料溫度過高,燒死燒傷菌種,菌種活力下降;培養料含水量過高,內部缺氧;裝袋時間太長或裝袋后沒有及時滅菌,培養料變酸。防治措施:料袋滅菌后,插溫度計到料袋中心,溫度降為 28°C 以下方可接種;拌料時,培養料含水量控制在 60%~65% ;pH控制在 6.5~7.5 ;做到當天拌料、當天裝袋、當天滅菌。二是不現原基。病因分析:培養料C/N失調;發菌期管理不當;催蕾期環境條件不適宜,子實體原基難形成。防治措施:嚴格控制培養料麩皮添加量,防止氮素過剩導致菌絲體徒長;精細發菌期管理,做到恒溫培養;科學調控溫濕度、光照等出菇環境因子,為原基形成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出現老菌皮的菌袋,用搔菌的方法,劃破老菌皮促使原基形成。三是畸形芝。病因分析:長時間強光照射,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溫差不足。防治措施:調節散射光強度( (200~5001x) ;每日限時多次通風,控制二氧化碳濃度;選擇合適季節或采取一定措施,保證 5~8°C 的晝夜溫差。
(二)主要蟲害及防治
1.蕈蚊 (菇蚊)。幼蟲蛀食菌絲和子實體,導致菌 袋發黑、芝體空洞。防治措施:清除周邊雜草,減少蟲源; 出芝棚懸掛黃色粘蟲板;噴施 1.5% 苦參堿500倍液。
2.跳蟲 (煙灰蟲)。成蟲啃食幼嫩芝體表面,形成凹坑。防治措施:在菌袋周圍地面撒生石灰粉隔離,用蜂蜜水浸泡稻草誘捕后集中處理。
3.螨蟲。吸食菌絲,導致菌袋退菌、子實體僵化。 防治措施:菌袋滅菌時應確保溫度達標,借助高溫殺滅螨蟲;噴施 73% 炔螨特乳油2000倍液(限發菌期使用)。
四、采收與加工
(一)采收標準
赤靈芝菌蓋邊緣白色生長圈消失,孢子彈射前采收。
(二)干燥方法
赤靈芝需陽光曬干,防雨防露水;烘干機烘干,含水量≤ 12% 。
作者簡介:王安祎(1973一),女,河南鄭州人,中專,農藝師,主要從事中藥材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通信作者:尚惠香(1971一),女,河南三門峽人,本科,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 張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