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濮陽市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在23.33萬 hm2 以上,是國家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其單產一直穩居全省前列。小麥吸漿蟲俗稱“麥蛆”,分為麥紅吸漿蟲和麥黃吸漿蟲,在濮陽市以麥紅吸漿蟲為主。小麥吸漿蟲以幼蟲形態在穎殼內吸食正在灌漿的麥粒汁液進行為害,易造成秕粒、空殼,嚴重時可減產50%~80% ,甚至絕收。近年,隨著對小麥吸漿蟲發生規律的深入研究和綜合防治技術的大力推廣,小麥吸漿蟲在濮陽市的發生防治呈現新的特點。
一、生活習性
小麥吸漿蟲在濮陽市一年或多年發生一代,以老熟幼蟲在土壤中結圓繭越夏、越冬,幼蟲若遇不良環境可以重新結繭進行多年休眠。當春季 10cm 地溫在 10°C 以上(小麥拔節期)時,幼蟲破繭向上層土表上升移動;當 10cm 地溫在 15°C 左右(小麥孕穗期)時,幼蟲陸續化蛹,蛹期為8~10天;當 10cm 地溫在 20°C 左右(小麥抽穗期)時,開始大量羽化出土,并在當天或第二天交配后把卵產在已抽穗未揚花的麥穗上,卵期為3~5天;幼蟲孵化后從麥穗內外穎縫隙間侵入,貼附于子房或剛灌漿的麥粒上吸食漿液,造成癟粒減產,5月中旬開始進入幼蟲吸漿高峰;小麥進入蠟熟期后,大部分幼蟲老熟,落入土中結繭休眠。
二、小麥吸漿蟲成為主要害蟲
1993年,濮陽市南樂縣楊村鄉魏莊村發現小麥吸漿蟲,隨后普查,又在張果屯鄉、寺莊鄉、梁村鄉、元村鎮發現,共涉及5個鄉鎮、25個行政村。1998年,在濮陽縣子岸鄉故縣村發現吸漿蟲為害的跡象。1999年,在清豐縣鞏營鄉劉莊村、高莊村,馬村鄉高家村、油坊村發現吸漿蟲為害。1993—1998年,濮陽市小麥吸漿蟲發生面積均在0.2萬 hm2 以下。1999—2004年,小麥吸漿蟲發生面積急劇擴大,其中2004年發生面積增加到1.27萬 hm2 。2005年發生面積與2004年基本持平,為1.3萬 hm2 。2006年發生面積擴大為1.93萬 hm2 ,為2005年的 148% 。2007年發生面積為2.2萬 hm2 ,分布在濮陽縣、清豐縣、南樂縣、范縣,共19個鄉鎮、161個村,其中清豐縣、南樂縣、濮陽縣發生面積均在0.53萬 hm2 以上。2008年發生面積減小,為1.91萬 hm2 ,是2007年的 87‰ 2009年發生面積為1.93萬 hm2 ,基本與2008年持平。2010年發生面積稍有增加,約為2.01萬 hm2 ,是2009年的104% 。2011年發生面積又有所增加,為2.33萬 hm2 是2010年的 116‰ 2012年發生面積為2.34萬 hm2 與2011年基本相當。2013年發生面積為3萬 hm2 為2012年的 128% ,又呈明顯增加趨勢。2014年發生面積3.13萬 hm2 ,為2013年的 104% ,略增。
三、小麥吸漿蟲弱化為次要害蟲
濮陽市植保站高度重視小麥吸漿蟲發生危害,積極申報市級科技攻關項目,專題研究其發生分布、成災規律、防治關鍵期和藥劑篩選試驗。2014—2021年“小麥吸漿蟲成災規律及防控技術研究與推廣”的技術模式逐漸成熟,市、縣兩級植保部門重點抓好蛹期土壤處理和成蟲期噴藥防治等兩個防治關鍵環節。一是蛹期防治選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當每小方(10cm×10cm×20cm) 有蟲蛹2頭以上時,用毒死蜱、辛硫磷制成毒土,順麥壟均勻撒施,撒后結合澆水效果更好。成蟲期防治應充分利用藥劑持效期,適當前移施藥時間,在成蟲發生主峰期用藥。二是在小麥抽穗高峰期,當每10網次捕獲成蟲在10頭以上,或用兩手扒開麥壟能一眼能看到2頭以上成蟲時,應用高效氯氰菊酯、氟氯·毒死蜱、氟氯·吡蟲啉、聯苯·三唑磷等藥劑進行防治,可兼治麥蚜、黏蟲等害蟲。發生嚴重的地塊應噴施2~3次。尤其是2021年以來,濮陽市小麥吸漿蟲發生面積顯著下降,直至2025年未在田間發現其為害,逐漸退化為次要害蟲。2015一2025年濮陽市小麥吸漿蟲詳細發生面積見圖1。
四、主要措施
濮陽市自1993年發現小麥吸漿蟲害的前10年,其發生僅處于零星分布階段;從2004年起,其發生面積逐年上升,至2014年和2015年達到最高值,約占小麥種植面積的 14% ,對小麥產量和品質造成嚴重影響,成為小麥生產的重要害蟲。隨著對其成災規律的深入研究和綜合防控技術的推廣,后來呈逐年下降趨勢,直至2025年全市未見小麥吸漿蟲發生為害。小麥吸漿蟲在濮陽市小麥田發生為害整體呈先升后降的新特點,與其發生規律的深入研究及綜合防治技術的大力推廣是密不可分的。
(一)加強領導,奠定基礎
濮陽市、縣農業農村部門把降低小麥吸漿蟲發生面積和實現“蟲口奪糧”作為扛穩夏糧生產安全、提高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將“蟲口奪糧”保豐收行動、小麥“一噴三防”技術、小麥赤霉病全面預防技術融合到防控小麥吸漿蟲的工作中,為控制其發生為害提供了諸多便利條件。據不完全統計,濮陽市年均發動市、縣、鄉各級農業技術人員600多名,分縣包鄉包村到田,全面推廣小麥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控技術,奠定了組織基礎。
(二)宣傳培訓,普及技術
濮陽市、縣兩級植保技術部門采取專題培訓、技術講座、媒體宣傳、印發資料、田間指導等多種形式,結合小麥抽穗揚花期全面預防赤霉病技術,廣泛宣傳小麥吸漿蟲發生危害和綜合防控技術。近年,宣傳培訓和技術指導工作扎實,形成了小麥田全面防治小麥吸漿蟲一遍以上的好局面。
(三)示范引導,以點帶面
自2006年列入市級科技攻關項目以來,濮陽市植保站聯合相關縣植保站建立多個小麥吸漿蟲綜合防治示范田,樹立樣板,以點帶面,加速了小麥吸漿蟲防控新技術的普及轉化。示范區小麥顆粒飽滿,較對照區產量明顯提高,吸引了周邊農民群眾紛紛參觀學習。僅2005一2013年,濮陽市共設立小麥吸漿蟲防控示范基點431個,面積約為1.14萬 hm2 ,帶動了大面積推廣工作的開展。
(四)技物結合,為農服務
在宣傳培訓技術的同時,積極協調“一噴三防”防控物資、重大病蟲害防控物資以及試驗示范防控物資,把經過試驗示范篩選出來的新農藥、新劑型、新品種、新配方送到主動參與試驗示范的種植戶手中,不僅提高了種植戶的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還達到有效控制小麥吸漿蟲為害的目的。此外,提高了植保技術人員的技術服務能力,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對開展全年糧食作物“蟲口奪糧”保豐收行動奠定了群眾基礎。
作者簡介:查曉爍(1995—),女,河南南樂人,本科,助理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責任編輯劉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