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河南省主要種植的農作物,全省小麥常年種植面積566.67萬 hm2 ,總產量達350億kg,占全國小麥總產量的 28% ,占全省糧食總產量的 56% ,在保障糧食安全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河南省作為全國小麥生產第一大省,明確細化小麥單產提升技術路徑和關鍵措施,促進小麥大面積單產提升,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一、河南省小麥產業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一)發展現狀
1.面積連續9年穩定在566.67萬 hm2 以上。自2016年以來,河南省的小麥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566.67萬 hm2 以上,持續位居全國第一。2022年、2023年、2024年全省小麥種植面積分別為568.25萬 hm2. 、568.61萬 hm2. 、567.54萬 hm2 。
2.小麥總產量連續10年穩定在350億 kg 以上。2013年和2017年,河南省糧食總產量先后邁上600億kg、650億kg兩個臺階,并已連續8年穩定在650億kg以上。2015年,全省小麥總產量為352.69億kg,邁上350億 kg 臺階,并連續10年穩定在350億 kg 以上。2024年,小麥總產量達378.53億 kg
3.連續11年小麥產量在 6000kg?hm-2 以上。自2014年河南省小麥產量首次超過 6000kg?hm-2 以來,已連續11年穩定高產。2024年小麥產量達6669.75kg?hm-2 0
(二)主要經驗
1.建好示范基地是單產提升的基礎。近年,河南省集中打造小麥、玉米高產示范區,遴選示范作用好、輻射帶動強的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種植大戶等作為示范主體,率先應用新品種、新機具、新肥料、新藥劑、新模式,集成推廣關鍵增產技術措施。農技人員與示范基地主體精準對口服務,發揮典型引領帶動作用,“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促進了科技與生產、集成與示范、培訓與推廣緊密結合,推動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集成熟化落地示范。
2.培養人才隊伍是單產提升的關鍵。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關鍵在于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才。近年,河南省利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等項目,培養一大批技術推廣骨干人才。充分利用中國農技推廣APP、“農業科技網絡書屋”等信息化平臺,組織農技人員加強線上學習,加快知識更新,為重大技術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培養了一批了解生產需求,熟悉技術、培訓技術、
推廣技術的人才隊伍。
3.實施重大項目是單產提升的支撐。近年,河南省通過實施糧油綠色高產高效、規模主體單產提升、大豆玉米單產提升等項目,以穩產高產、節本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突出主導品種、主推技術、主力機型,大力集成推廣一批高質高效集成技術,促進了大面積單產提升,在保障糧食穩產豐產中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4.開展多元推廣是單產提升的動能。近年,河南省農技推廣系統積極聯合高校、科研單位專家,形成多行業的省市縣鄉專家指導組,進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田間管理,打通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提高了技術覆蓋率、到位率。注重公益性推廣和經營性推廣有機結合,實現功能互補,提高服務效能。引導和支持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全過程服務示范戶和小農戶。依托龍頭企業、種糧大戶、合作社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示范帶動小農戶應用重大集成技術。
(三)存在問題
1.極端天氣和病蟲害多發頻發。近年,小麥生產中極端低溫、干旱、倒春寒、大風等異常天氣增多。小麥條銹病、赤霉病、莖基腐病、紋枯病等有加重發生趨勢,給小麥生產帶來較大風險。例如,2016年小麥赤霉病嚴重發生;2018年豫北遭遇春季晚霜凍害,豫南麥區赤霉病嚴重發生;2023年小麥成熟期出現“爛場雨”,給小麥生產帶來了嚴重不利影響。
2.農田基礎設施仍需完善。早期建成的高標準農田由于投資標準低、運行時間長,亟須改造升級。2024年7月,河南省遭遇多輪強降雨天氣,造成農田大面積積水,暴露了農村排灌渠系不完善、堵點多、不通暢問題。
3.應急農業機械裝備不足。履帶式拖拉機、收獲機作業效率低、購置成本高,群眾購置意愿不高,總體保有量偏低。全省可用烘干機械裝備不足5000臺,難以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大功率抽排水設備缺乏,且調用費用高,難以滿足大規模農田積水排澇需求。
二、小麥產量提升潛力與實現路徑
(一)發展潛力
1.面積潛力。河南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僅有700多 m2 ,比全國平均水平低 20% ,10年來耕地總面積減少約66.67萬 hm2 ,耕地后備資源僅有8.09萬 hm2 ,且糧食種植面積占農作物總面積的 73% ,靠擴大小麥種植面積來提升產能基本沒有空間。
2.單產潛力。近年,河南省高度重視小麥單產提升,大力推廣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集成推廣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全力推動重大病蟲害統防統治和“一噴三防”,小麥單產屢創新高,保持主產區領先水平。但由于氣候條件、基礎設施、種植制度、管理水平等差異,小麥單產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從種植區域看,2024年,豫北麥區平均產量達到 6900kg?hm-2 ,信陽市稻荏麥區平均產量僅有 4800kg?hm-2 ,相差 2100kg?hm-2 。從高產典型看,2024年,最高產量達到 13500kg?hm-2 比全省平均產量高出1倍;2023年,全省小麥高產示范區有46.67萬 hm2 ,產量超過 9000kg?hm-2 ,比全省平均產量高出 2400kg?hm-2 。這充分說明河南省小麥單產還有較大的提升潛力。
(二)實現路徑
從小麥生產實際看,僅靠單項技術大幅提高產量難度很大,必須對現有的成熟技術進行集成組裝與應用。當前,全省要把各小麥種植區具有實際增產效果的單項技術集成好,先試先行,為下一步大面積推廣打好基礎。從長遠來講,要把單產提升作為一項長期系統工程,圍繞小麥從品種到收獲生產全過程,推動農技、植保、土肥、種子等環節要素整合、同向發力,推動大面積均衡增產,為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提供支撐。
小麥單產提升技術路徑重點是“深耕深翻整地、小麥寬幅勻播、鎮壓保熵增、澆水防凍抗旱、‘兩病統防統治、后期‘一噴三防\"”,鞏固提升水澆地小麥單產,大幅提升稻茬小麥和旱地小麥單產。具體是以整地播種為核心,以培育壯苗為基礎,以田間管理為重點,推動關鍵技術措施落實落地,促進全省小麥大面積均衡增產。
1.抓整地播種質量提高。全省大力推廣深松整地技術,力爭耕地每3年深耕1次,提高秸稈還田和有機肥施用量,提高整地質量;大力推廣寬幅勻播,構建合理群體;大力推廣種子包衣和藥劑拌種,減輕土傳病害和地下蟲害。
2.抓小麥冬前壯苗培育。小麥播種期突出抓好適期、適墑、適深播種,提高出苗質量,培育冬前壯苗。積極推廣播種后鎮壓,踏實土壤,防止跑風漏,保證苗齊苗壯。
3.抓春季田管措施落實。小麥返青拔節期加強肥水管理,因地制宜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強化倒春寒防范,提前澆水防凍;突出抓好小麥赤霉病、條銹病防控和后期“一噴三防”,大力推行統防統治。
(三)關鍵措施
聚焦耕、種、管、收等不同環節的短板弱項和增產潛力,整合資源、協同發力,力爭小麥單產提升取得明顯成效。
1.抓好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堅持新建與改造提升并重,分類分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建立全過程質量監管機制,嚴格全流程管理,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質量“回頭看”和專項整治行動,抓實抓好問題整改,確?!凹羞B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標準高質量實現。完善溝渠網絡體系,實施農村溝渠連通整治行動,全面打通農田排水溝渠堵點、斷點,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農田防洪排澇能力。
2.抓好優良品種推廣。針對小麥品種多、亂、雜等問題,統籌農技推廣、科研教學、種業企業等多方力量,因地制宜做好品種選育和篩選,合理確定主導品種和搭配品種,積極推廣高產穩產多抗新品種,加快品種更新換代。
3.抓好集成技術應用。依托綠色高產高效行動等項目,加大對整建制推進縣支持力度,打造萬畝高產片、千畝示范方、百畝攻關田,集成推廣小麥高產栽培和防災減災技術模式,力爭短時間內使重大技術普及率、關鍵技術到位率明顯提升。
4.抓好農業防災減損。牢固樹立“防災就是增產,減損就是增收”的思想,努力做到正常年份多增產、輕災年份保穩產、重災年份少減產。一是強化氣象災害防范。以干旱、凍害等氣象災害為重點,及時發布災害預警信息,指導農民科學防災減災,減輕災害損失。二是強化重大病蟲防控。突出抓好小麥條銹病、赤霉病、莖基腐病、蚜蟲等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推進藥劑拌種和種子包衣,強化“一噴三防”和化學除草,力爭病蟲害損失率控制在 5% 以下。三是強化機收減損措施落實。發揮農機購置補貼作用,加快老舊機具更新換代,推廣應用高效低損收獲機械;加強農機手指導培訓,持續開展機收減損大比武活動,提升減損技能和作業水平,促進減損措施落實。
5.抓好配套機具推廣。聚焦整地、播種、收獲等關鍵環節,加快小麥生產機具裝備升級換代,全面提升小麥生產機械化水平,助力提質增效。聚焦整地環節,根據不同土壤情況,在平原灌區積極推廣深耕深翻整地機械,在丘陵山區積極推廣小型輕便整地機械,在信陽市稻區積極推廣履帶式整地機械。聚焦播種環節,大力推廣精量半精量,播前播后鎮壓等復式作業播種機,示范推廣寬幅溝播、寬窄行或北斗導航復合播種等適宜機具。聚焦收獲環節,加快推廣高效低損聯合收割機、丘陵山區輕便收割機和稻茬麥區履帶式收割機推廣應用,提高作業效率。
6.抓好適度規模經營。聚焦大面積單產提升,扎實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支持大型糧油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提高關鍵技術到位率。
作者簡介:馮曄(1980一),女,河南開封人,本科,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責任編輯程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