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是我國近現(xiàn)代繪畫大師,其畫作融合了淳樸的民間藝術風格與傳統(tǒng)的文人畫風,達到了中國近現(xiàn)代花鳥繪畫藝術的高峰。由于齊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農村,自幼于鄉(xiāng)間喂牛養(yǎng)雞,故對雞十分熟悉。他畫雛雞,先以平涂筆結合圓點筆表現(xiàn)小雞的頭、胸、腹、翅等外形,再通過墨色的濃淡干濕,以及不同的運筆方法,把雞身絨毛質感展現(xiàn)出來,最后添加喙、眼和爪,巧妙地表達出小雞的各種動作情態(tài)。齊白石的《七雞圖》無背景相襯,構圖簡潔,七只小雛雞或站立,或啄食,或相互對視,形態(tài)栩栩如生。他以濃淡墨色把雞群區(qū)分開來,近處四只聚攏的雛雞用濃墨,遠處較為分散的三只雛雞用淡墨,通過位置和用墨變化,使整幅畫面看起來布局協(xié)調、疏密有致,是其雛雞畫作中的精品。
這七只看似簡單的小雛雞,其背后還隱藏著一個與抗戰(zhàn)有關的故事。
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前,常有來華的日本人借探望齊白石之機,求其畫作,他都以禮相待,時常揮毫為之作畫。但是戰(zhàn)爭改變了很多人和事,品行高潔、頗具民族氣節(jié)的齊白石怎會為侵略自己祖國的日本人再行作畫?他選擇沉默以對。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軍占據(jù)北平,齊白石更是親身感受到被奴役的痛苦與恥辱。為了不被日軍、漢奸利用,不被索畫騷擾,他閉門謝客,并在門口貼出“畫不賣與官家”的告白。淪陷時期,“國立藝專”欲聘他為教授,他在裝聘書的信封上寫下“齊白石死了”五個字,以示不屈。
當?shù)弥哲姖u漸窮途末路之時,他便以老鼠、螃蟹為題作畫,借以諷刺侵略者。朋友見此,勸他明哲保身,齊白石說:“我殘年遭亂,留一條老命,還有什么可怕的呢?”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齊白石喜出望外,賦詩曰:“受降旗上日無色,賀勞樽前鼓似雷。莫道長年亦多難,太平看到眼中來。”
抗戰(zhàn)勝利后,齊白石又恢復了賣畫生涯,并創(chuàng)作了這幅《七雞圖》。在畫作左側,他題寫:“盧溝有事后無畫興,今秋翻陳案矣。”在右側綾裱上,啟功題跋:“蓋盧溝變后,水火之中,雖時弄翰,寧有佳興。”“盧溝有事后無畫興”說的正是齊白石閉門謝客的那段歲月。“今秋翻陳案矣”是指他創(chuàng)作此畫紀念“盧溝有事”,畫名“七雞”即取“七七”諧音,借指七七事變。從啟功題跋“此幅題云今秋翻陳案矣,乃指敵寇投降”推斷,《七雞圖》應當創(chuàng)作于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當年秋季。齊白石自號“寄萍堂上老人”,啟功說“此寄萍老人興會極高之作”,可見齊白石創(chuàng)作《七雞圖》時那極度喜悅的心情。如今,《七雞圖》被收藏在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內,供后人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