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辦理退休后能否到其他企業繼續工作
【案例】
林先生在一家室內裝飾材料生產企業的技術部門工作,今年即將到達法定退休年齡。鄰市的另一家室內裝飾材料生產企業的產品與林先生所在的企業大同小異,兩家企業一直處于競爭狀態。當鄰市的這家企業知道林先生即將退休,便向他拋出了橄欖枝,準備聘請林先生到他們的企業從事技術顧問工作。林先生現在的企業知道這件事情后,迅即找他談話,明確予以禁止,表示決不允許。那么,林先生退休后,是否可以到另外的企業從事與現在企業相同的工作?
【解析】
本案中,林先生所在的企業之所以不允許林先生退休后到另外一家企業工作,無非是涉及商業秘密問題,擔心林先生泄漏本企業的技術信息,將本企業的技術成果應用于另外的企業,使本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我們知道,所謂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商業秘密是企業的財產權利,它關乎企業的競爭力,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有的甚至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存。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中,對不得實施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作出了明確規定,其中第(三)項為:“違反保密義務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根據這一規定,并結合林先生所在的企業的工作性質來看,林先生是掌握了企業相應專業技術,如果林先生與企業簽有在一定時期內保守相應技術秘密的協議,那么,林先生退休后在協議期內就不能應聘到另外企業從事與所在的企業進行相同性質的工作,并使用企業的技術為另外企業生產相同的產品。
但我們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如果林先生只是憑多年的工作經驗,熟練地掌握了企業相應的專業技術技能,也沒有與企業簽有保守技術秘密的協議,那么,在退休后就可以應聘到另外企業繼續發揮余熱。
超齡農民工受傷是否屬于工傷
【案例】
柳先生家住農村,一直在城里打工,今年雖然已經超過了法定退休年齡,卻仍然作為農民工在一家建筑公司從事木工工作。兩個月前,因為木工房的電鋸防護裝置脫落,柳先生的左眼被電鋸飛起的木塊擊傷,雖經全力救治,但左眼還是完全失明了。日前,當柳先生要求享受工傷待遇時,卻因公司沒有給柳先生等人辦理工傷保險,導致他無法從工傷保險機構獲取有關工傷待遇。于是,柳先生要求公司擔責,但公司一再拒絕,理由是柳先生盡管仍在公司打工,但卻是超過了法定退休年齡的農民工,不是屬于法律意義上的勞動者,不屬于《工傷保險條例》所保護的對象,自然也就不能構成工傷,不能享受工傷保險待遇。那么,像柳先生這樣的超齡農民工在工作中受到傷害是否屬于工傷?
【解析】
超齡農民工在工作中受到傷害應當按工傷處理,因為超齡農民工照樣可以作為參加工傷保險的主體。
勞動者是具有勞動能力,以從事勞動獲取合法勞動報酬的自然人。自然人要成為勞動者,須具備主體資格,即須具有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既然農民工是到企業參加勞動并按照規定取得相應報酬,那么就是法定意義的勞動者,屬于企業的職工。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和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雇工繳納工傷保險費。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這家建筑公司沒有按照規定為作為屬于本企業職工的柳先生辦理工傷手續,繳納保險費用,已經違反了《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
另外,2010年3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在對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進城務工農民因工傷亡的,應否適用lt;工傷保險條例gt;請示》的答復中指出:“用人單位聘用的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務工農民,在工作時間內、因工作原因傷亡的,應當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的有關規定進行工傷認定。”
這家建筑公司以柳先生“是超過了法定退休年齡的農民工,不是屬于法律意義上的勞動者,不屬于《工傷保險條例》所保護的對象”為由,拒絕柳先生享受工傷待遇,于法無據。鑒于此,柳先生在工作時間內、因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應當按工傷處理。
這家建筑公司既然違反了《工傷保險條例》,就要承擔相應責任。《工傷保險條例》第六十二條規定:“依照本條例規定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職工發生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按照本條例規定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和標準支付費用。”
撞傷退休而被返聘者是否需賠誤工費
【案例】
去年年初,趙先生按照法定年齡退休,正式辦理了退休手續,但由于他所從事的工作無人接替,退休后被單位返聘,單位按照返聘協議每月向他支付一定的返聘報酬。1個月前的一天早晨,趙先生在上班過馬路時,被一輛輕型貨車撞傷,當場昏迷,經醫院救治后脫離危險。經交警部門現場勘查認定,輕型貨車駕駛員負全責。最近幾天,當趙先生與輕型貨車駕駛員協商賠償時,在誤工費上產生了分歧。輕型貨車駕駛員認為趙先生已經退休,正在領取退休金,不存在誤工費之說。當趙先生向他說明自己退休之后的返聘情況時,輕型貨車駕駛員仍然強調退休就等于喪失工作能力,即使受傷之后退休費也沒有受到任何損失,堅決拒絕誤工費的賠償。那么,像趙先生這種情況受到傷害后,是否應當要求肇事人賠償誤工費?
【解析】
我們知道,誤工費是指賠償義務人應當向賠償權利人支付的受害人從遭受傷害到完全治愈這一期間(誤工時間)內,因無法從事正常工作而實際減少的收入。在我國相關的法律規定中,誤工費所強調的是“受害人實際收入的減少”,并沒有已經退休與正式在職之說。這也就是說,無論是已經退休還是正式在職,只要存在“個人收入”和“誤工時間”,就會存在誤工費。
本案中,趙先生在退休后返聘于原來工作單位,并按照返聘協議獲取相應的報酬,而他被輕型貨車撞傷后入院治療,停止了返聘后的正常工作,在此就難以獲得報酬。對于不能正常工作這部分報酬的減少,輕型貨車駕駛員應當給予經濟賠償,也就是需要向趙先生支付誤工費。
關于誤工費的賠償,在相關法律中是有著明確規定的。我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條規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營養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輔助器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規定:“誤工費根據受害人的誤工時間和收入狀況確定。誤工時間根據受害人接受治療的醫療機構出具的證明確定。受害人因傷致殘持續誤工的,誤工時間可以計算至定殘日前一天。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誤工費按照實際減少的收入計算。受害人無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計算;受害人不能舉證證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狀況的,可以參照受訴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業上一年度職工的平均工資計算。”
綜上所述,趙先生可以按照相關規定,向撞傷自己的輕型貨車駕駛員主張誤工費的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