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間滾動播放的商業廣告、地面停車位的租賃收入、公共場地臨時出租的費用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區公共收益,實則關系著每位業主的切身利益。近日,廣西擬出臺新規規范小區公共收益管理,這一消息在社區治理領域引發熱議。長期以來,由于缺乏系統性規范,小區公共收益存在賬目不清、使用隨意甚至被侵占等亂象,此次廣西的新規正是為破解這一治理難題開出的“良方”。(《南國早報》)
廣西擬出臺的新規直擊公共收益管理的核心痛點。新規明確要求,公共收益單獨建賬,不低于 50% 優先補充物業專項維修資金,其余由業主大會決議使用。同時,建立“專戶存儲 + 雙重監管”機制,公共收益存入指定專戶,接受政府行政監管與業主監督。對挪用、侵占行為,處“責令退還 + 沒收違法所得 + 最高2倍罰款”。
這一系列制度設計的社會價值不言而喻。從個體層面看,公共收益歸全體業主共有,規范管理賦予業主對資金使用的知情權、決策權,讓“糊涂賬”變成“明白賬”,增強業主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與歸屬感;從社區治理角度看,合理使用公共收益能直接改善小區居住環境,老舊電梯換新、破損路面修復等工程的落地,將顯著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從社會治理維度看,統一規范的管理模式有助于減少物業與業主間的矛盾糾紛,為構建和諧社區注入制度保障。
事實上,廣西并非探索公共收益管理的先行者。長沙通過“線上小程序 + 線下公示欄”雙渠道,實現公共收益收支明細全公開,讓電梯廣告收入、停車費等賬目一目了然,有效提升物業服務公信力;福建則通過修訂管理辦法,明確公共收益可用于抵扣物業費、補貼公共能耗等多元用途,激發業主參與自治的熱情。這些地區的實踐印證:信息公示透明化、決策流程制度化、監督機制常態化,是破解公共收益管理難題的關鍵要素。
新規落地見效,仍需多方協同發力。住建、市場監管等部門應建立常態化巡查機制,對違規行為“零容忍”,同時通過社區宣講、短視頻普法等形式,提升居民對新規的知曉度;物業企業和業委會需嚴格落實收支公示制度,主動接受業主監督;廣大業主更需增強主人翁意識,積極參與公共收益使用方案的討論與決策。多方共舉,協同發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
此次廣西擬出臺的小區公共收益新規,是順應居民訴求的治理創新,更是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實踐。期待這項新規能切實解決公共收益管理亂象,讓每一筆資金都成為提升社區品質、增進居民福祉的“源頭活水”,為構建美好家園注入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