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養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晚輩人應盡的責任和法定義務。子女應感念父母的恩情,通過盡心的養回報養育之恩。然而,由于種種認識上的誤區,以致“老有所依,老有所養”還不盡如人意。
【案例】
一天,滿臉憂愁的胡大爺來到縣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我有點事情,想請你幫忙解決。”原來,年近七旬的胡大爺是來狀告親兒子胡某喜的。胡大爺不是為了討要瞻養費,而是因為兒子胡某喜一年到頭很少回家看看他。
1980年1月,胡大爺經熱心人介紹,與鄰村的女青年陶某相識并定親,兩人經過1年多的相處后,相互投緣,于1982年秋天結為夫妻。婚后的第二年,陶某產下一個男孩,胡大爺欣喜之余,為兒子取名胡某喜。在胡某喜快滿周歲時,母親陶某因一起意外事故不幸去世。喪偶后的胡大爺一直未再娶,而是把全部精力放在兒子胡某喜身上。
在胡大爺的精心呵護和培養下,胡某喜深得村里人的喜歡。上學后,胡某喜學習很用功,以優秀成績考入省內的一所重點大學。大學畢業后,因各方面表現突出,胡某喜順利進入省城的一家大型國有企業工作。剛工作的頭些年,胡某喜常買些煙酒禮物回家看望父親胡大爺。村里人都說胡某喜懂事、孝順,胡大爺真有福氣。
可是,胡某喜結婚生子后,由于家務繁重,加之被公司委以重任,工作十分忙碌,就很少回農村老家看望父親,只是春節期間才回去幾天,陪伴父親,拉拉家常。雖然胡某喜會不定時寄500元、800元給胡大爺,但胡大爺并不稀罕錢物,而是稀罕兒子能常看看他。
在與鄰居們拉家常時,胡大爺難免流露孤獨的心理。鄰居們打趣胡大爺,兒子不回來看你,你干脆搬到兒子那兒住算了。可是,胡大爺心想,自己身體還硬朗,到了城里肯定生活也不習慣,又人生地不熟的。
在一次法律服務進鄉村的活動中,法治宣講員在宣講中提到老年人可以要求子女履行精神贍養義務,如果子女不履行的話,父母可以去告子女。這讓胡大爺心里起了波瀾:去告兒子吧,擔心會被村里人笑話;不告吧,又常被村里人笑話自己是個“孤老頭”。經過一番思量后,胡大爺還是決定把兒子胡某喜告上法庭。
在立案庭,胡大爺對接待他的法官說:“我不愁吃、不缺穿。我也曉得娃兒忙,但我很想兒子常回家看看我。而且,距離也就100來公里,現在交通也方便。”弄清胡大爺的訴求后,法官為其立了案。
在縣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中,胡大爺稱家里很冷清,他連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自己成了“孤鬼”,所以希望兒子每月回老家看一兩次。兒子胡某喜則認為自己給老父親寄錢,還每周打電話問寒問暖,每年春節也回家陪老父親兩三天,已盡到了孝敬、贍養義務。
縣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胡大爺的訴訟請求符合人情倫理,于法有據。經法官調解,胡某喜同意除每年春節回家外,每個月回老家探視父親胡大爺一次。
【解析】
物質養不能替代“常回家看看”。民法典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成年子女對父母負有養、扶助和保護的義務。”第一千零六十七條第二款規定:“成年子女不履行養義務的,缺乏勞動能力或者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給付養費的權利。”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四條規定:“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養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負有養義務的人。養人的配偶應當協助養人履行蟾養義務。”第十八條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由此可見,養的內容是豐富的,包括經濟上的供養,生活上、體力上的照料、幫助,精神上的尊敬、慰藉、關懷,以及保護父母的人身、財產權益不受侵犯,可概括為物質養和精神養。精神養即親情慰藉,其內容非常豐富,包括關心、體貼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經常問候、探視、看望老年人等,使其感到愉悅、開心、欣慰。顯然,物質蟾養難以替代精神蟾養,“常回家看看”應成為子女們的自覺行為。
如今,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人經濟供養要求下降,更渴求的是精神蟾養與親情關懷。在一定意義上講,精神蟾養比物質供養更重要,“常回家看看”、陪老人說說話,這比給父母養費、為老人雇請保姆要顯得更為重要、更為溫馨。
本案中,小胡對老父親胡大爺已經做得較好了,但還可以做得更好。因為回父親那一趟只要跑100來公里,而且不能常回家看看父親是因為自己工作忙,這顯然是一種搪塞。胡大爺要求兒子小胡定期探望的訴求,是希望子女能夠承歡膝下而享天倫之樂,符合法律規定,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孝道,應當得到支持。法院對本案的審判維護了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弘揚了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常回家看看”應當是子女們發自內心的行為,而不應是法律強制的結果。
【常見誤區】
現實中,子女在履行養義務時常存在一些認識誤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誤區一:父或母再婚的,可以不養。有的子女認為,母親改嫁或父親再婚后,便與自己脫離了原有的家庭關系,其養老問題便由新組成的家庭的子女承擔。還有的子女為阻撓父或母再婚,竟然以不盡養義務相威脅。這些認識和做法均是錯誤的。子女應當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不得干涉父母離婚、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而且,子女對父母的養義務不因父母的婚姻關系變化而終止。
誤區二:不繼承遺產就可以不盡贍養義務。養父母和繼承父母遺產是兩個各自獨立的法律關系,養義務的履行與成年子女是否繼承父母遺產以及繼承遺產的多少是沒有必然聯系的。繼承權作為子女依法享有的一種民事權利,子女自愿放棄的,法律自不干涉。而贍養父母作為子女的一項法定義務,子女是不能以任何理由來主張免除或者進行轉讓的。以放棄繼承權為由拒絕履行養義務,既錯誤也違法。
誤區三:可以分包養。現實中,父母有多個子女的,這些子女往往簽訂協議約定由各自分別負責為父方、母方養老送終,卻不知這種約定是沒有法律效力的。因為,法律規定子女對父和母都負有養扶助的義務,而分包養協議則免除了子女對父親或者母親的養扶助義務,顯然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
誤區四:父母對子女未盡撫養義務,子女自然也就無養義務。在家庭關系方面,往往不能夠完全按照“權利與義務相一致”原則來處理的。父母子女關系不同于商品交換關系,法律對父母子女之間撫養、養義務的規定,是沒有附加任何條件的。子女不能以父母是否對其進行過撫養及撫養多寡,來決定自己是否對父母承擔養義務及養義務的多少。
誤區五:養是兒子、女兒的事,與兒媳、女婿無關。兒媳(女婿)與公婆(岳父母)的關系是因婚姻而成立的姻親關系,因此,養老人不但是養人本人的義務,而且,其配偶也是責無旁貸的,應當承擔起協助養人履行養公婆或岳父母的義務。
誤區六:分家不公,可以不養。現實生活中,一些子女以父母偏心眼兒、分家不公為由,拒不履行養義務,這是與法律相悖的。分家析產是純粹的財產關系,子女對父母的養義務,不受父母有無財產、是否分過家以及分家是否公平的影響。
誤區七:出嫁的女兒可以不承擔養義務。法律規定,成年子女對父母負有養、扶助和保護的義務。這里所講的“成年子女”,包括已婚、未婚的成年兒子和女兒,也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撫養關系的繼子女。所以說,出嫁的女兒并非潑出去的水,同樣有養父母的法定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