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適應體育課程作為全納教育的重要實踐,對特殊群體學生身心發展具有關鍵作用。本研究采用文獻分析、問卷調查等方法,構建身體自尊與課程關聯模型,并對安徽省某高校適應體育課程學生進行縱向追蹤。結果顯示,“四位一體”課程模式(運動價值引領-體育知識拓展-綜合能力提升-思想行為塑造)在實驗組學生身體自尊的四個維度上顯著優于傳統教學。基于生態系統理論,提出四維優化策略:三維協同結構策略整合課程內容;生態化課堂管理重構教學環境;智能技術賦能推動數字化轉型;全要素保障體系強化資源支持。
關鍵詞:身體自尊;適應體育教育;四位一體模式;踐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08(2025)03-0074-06
Abstract:Adaptive physical education (APE), as a crucial practice of inclusive education,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promot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This study employed literature analysis,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to establish a correlation model between physical self-esteem and curriculum components, while conducting longitudinal tracking of APE participants at a university in Anhui Province. 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the“four-in-on” curriculum model (sports value orientation - physical knowledge expansion - comprehensive capability enhancement - ideological behavior shaping)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superiority over traditional pedagogy across four dimensions of physical self-esteem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Grounded in ecosystem theory, we propose a four-dimensional optimization framework: A three-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structural strategy for curriculum integration; Ecological classroom management for instructional environment reconstruction; Smart technology empowerment to driv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Comprehensive support systems for resource reinforcement.
Key words:Physical self-esteem; Adaptiv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our-in-one model; Practice strategies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平民化的發展,殘疾學生數量顯著增加。《殘疾人事業藍皮書:中國殘疾人事業研究報告(2023)》指出,普通學校殘疾學生數量從2013年19.1萬人,到2020年增加至43.58萬人,增長128.17%[1]。為實現科教興國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高校課程改革應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2],2020年教育部頒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3]。體育課程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適應體育課程在這一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
盡管國家政策推動了高校特殊體育教育的發展,但目前許多高校普遍實行的體育保健課程模式存在一定缺陷[4]。國內外關于身體自尊的研究多集中于心理學、運動行為學領域,針對適應體育課程與身體自尊的雙向促進機制較少。
本研究將身體自尊作為構建適應體育課程模式的重要切入點,旨在為特殊群體的學生提供更具針對性的課程支持,通過提升身體自尊水平,培養學生的身體素養,掃除“體盲”。[5]
1 身體自尊的概念及其在適應體育課程中的重要性
1.1 身體自尊的概念
身體自尊是個體從身體自我認知、吸引力、素質、技能、情感層面對自己在身體狀況各個維度的認可或不認可的感覺,或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他人對自己印象與評價的一種心理狀態,是自尊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6]。實證研究發現,身體自尊水平越高的群體往往展現出顯著的運動行為依從性,其運動參與頻次與自我效能感呈正向關聯,表現出更高的自信心、適應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從而推動其身心全面發展[7]。
1.2 身體自尊在適應體育課程中的重要性
在高校體育課程中,學生的身體自尊不僅決定了他們是否愿意參與體育鍛煉,還直接影響其運動表現、健康素養以及生活滿意度。
適應體育課程的核心目標是通過個性化、差異化的教育方式,為不同身、心狀況的學生提供公平、包容的體育學習機會。身體自尊在提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促進心理和社會適應、增強個體身體素養和健康意識等方面起到關鍵作用。
2 適應體育課程主體的特性與類別
2.1 新時代普通高校適應體育課程主體的寬泛性與多元性
適應體育是從“殘疾人體育、殘障體育、特殊體育、矯正治療、
運動康復”等標簽化概念中演變而來 [8],指為滿足特殊需求人群實現個體與環境最佳適應狀態而設計的身體活動[9]。高校適應體育課程起源于保健康復課程,其核心理念是通過針對性體育活動滿足無法參與普通體育課程學生的需求,課程內容涵蓋非限制性游戲、發展性運動和韻律活動,強調根據學生能力、興趣及局限進行個性化設計。
據2020年統計,全球殘疾人口超過10億(占15%)[10]。《中國統計年鑒》顯示,2021—2022年普通高校錄取殘疾考生從14 559人增至15 472人,反映高等教育普及帶來的機會增長。隨著高校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改革推進,課外鍛煉納入課程評價體系后,適應體育課程主體已從殘疾學生拓展至臨時傷病(如運動損傷)和亞健康狀態群體,形成覆蓋長期殘疾與短期健康問題學生的立體化體系,課程主體呈現寬泛化、多元化特征。
2.2 普通高校適應體育課程主體的特質性與異質性
適應體育課程主體在群體特性上具有廣泛性,在個體特性上亦表現出高度異質性。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求呈金字塔式結構,從基礎到高級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尊重需求屬于高層次的成長需求,而整體自尊是尊重需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1]。身體自尊與個體的整體自尊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從身體自尊的角度來看,高校適應體育課程主體的社會融入水平較低。
2.3 普通高校適應體育課程主體分類與分層設計
在強調課程促進適應主體的多維度和諧發展的同時,要充分認識到主體對象的病、弱、傷、殘的相對性。為了便于統籌和分類,將不同病理的課程主體分為以下幾類:先天慢性疾病、身體異形、心理疾病與障礙、意外疾病與運動損傷(見圖1)[12]。
圖1 不同病理學生分布狀況圖
針對特殊群體需求并結合學校資源制定差異化體育課程設計。如,先天慢性疾病(心臟病、哮喘等)采用太極拳、瑜伽等輕緩活動增強耐力;身體異形(脊柱側彎、肢體殘缺)通過矯正器械和低強度力量訓練改善身體功能;心理障礙(抑郁、焦慮)融入正念訓練和協作游戲提升社會適應力;運動損傷患者實施散步、騎行等低沖擊康復訓練。
3 普通高校適應體育課程模式的構建與踐行
3.1 “四位一體”適應體育課程模式的構建
課程強化健康促進、團隊協作、公平競爭等核心價值認知,深化運動對個人成長與社會參與的意義,構建運動價值引領維度。通過運動科學基礎與生活保健知識,指導學生通過科學鍛煉維護身心健康,構建體育知識拓展維度。同步提高身體素質(協調性、靈活性)與社會能力(團隊協作、問題解決),促進身心協同進步,構建綜合能力提升維度。融入“知情意行”教育理念,破除對特殊群體的偏見,培養包容平等的價值觀與積極行為,構建思想行為塑造維度。
通過運動價值引領、體育知識拓展、綜合能力提升和思想行為塑造四維融合,構建系統性發展框架,推動學生身體自尊水平提升與全面發展,實現從單一技能傳授向全人教育的轉型。
3.2 “四位一體”適應體育課程模式的踐行
3.2.1 采用“三全”理念與“三課”模式提升教學效果
“三全”理念以全體學生、全過程教育、全面健康為核心構建課程體系。[13]全體學生理念強調課程覆蓋所有群體,重點關注殘障學生及慢性病患者的特殊需求;全過程教育形成“三課”聯動模式:課前通過預習建立知識基礎,課中實施多樣化活動與動態評估,課后依托個性化運動處方強化訓練;全面健康注重體育對身心的綜合促進作用,通過科學運動方法培養終身鍛煉習慣。通過分層課程設計保障教育公平性與實效性,實現“人人參與、全程貫通、全面發展”目標。
課程評價體系構建“評價—反饋—改進”動態機制[14],采用三維框架:將課前(在線學習/討論)、課內(技能訓練/健康教育)和課外(運動計劃/社區活動)按權重納入綜合評價(見表1),開發多樣化工具如知識測試、技能達標度評估及運動數據追蹤,形成覆蓋全流程的評估體系。
3.2.2 全人教育、傳統文化、榜樣示范及科學康復的四維融合實踐
課前預習環節,教師每學期設計不超過10個主題涵蓋以下四大知識體系PPT在線發布學習。
正確殘障觀培育。從身心社三維度強調殘障學生的整體價值,結合體育促進多維和諧發展。教授科學運動方法(準備/放松活動、傷病急救、心肺復蘇),融入生命教育以提升健康認知與生命質量。[15]
傳統健身文化溯源。解析《易筋經》《八段錦》等傳統氣功的文化淵源、功效及習練要點,通過思政延展強化民族文化認同與傳承責任。[16]
殘障名人精神感召。以霍金、張海迪等杰出事跡為例,傳遞“殘而不廢、超越自我”的價值觀,倡導包容社會理念與個體奉獻精神。
病況適應性康復訓練。通過動態影像與直播講解四大康復手段——骨骼矯正(脊柱/足部畸形)、協調訓練(平衡障礙)、心肺強化(慢性呼吸道疾病)、綜合訓練(肌肉神經功能恢復),結合思政培養家國情懷與拼搏精神。
各板塊均嵌入思政元素,以知識傳授為載體,實現技能學習與價值觀塑造的雙重目標[17]。
3.2.3 身體矯正、心理調適與精神升華的三維遞進路徑
通過情境化教學打破校內外教育邊界,以“破立結合”重塑大學生運動認知與行為模式,分層遞進實現身體、心理和精神三維發展(見圖2)。
圖2 高校適應體育課程講評體系圖
身體矯正。以正位塑形(脊柱立直/沉肩展胸)矯正不良體態,通過主動放松、身體感知與科學鍛煉提升身體效能。引導殘障學生探索適應性運動方案,建立身體自信,實現“平等、參與、共享”的轉化。
心理調適。結合感恩手勢(合掌含胸)與團體實踐,消解抱怨情緒,重構積極認知。通過正視不足、挑戰自我、合作互動等環節,培養包容心態與抗逆能力,突破心理固有限制。
精神升華。呼吸調控:融合深度呼吸與壓力管理,吸氣蓄能、呼氣釋壓,強化身心平衡感知,聯結自我關愛與社會責任;感官凈化:引導接觸自然意象(海洋/草原/山林)與正向人文場景,通過情境代入擴展精神格局,激發天人合一的潛能;情緒自主:建立規律作息與健康生活方式,強化行為自控力,最終實現從情緒管理到自我價值實現的躍升。
3.2.4 同質病種學生間互動體驗
高校適應體育課程以提升學生社會適應力為目標,通過病種分組建立互助社群。將學生按先天性慢性病(心臟病、肺病、腎病等)、身體異形(脊柱病、肢體缺損)、運動損傷(踝/膝/肩關節)、心理障礙、意外疾病五大類細分5~7個小組。各組成員結合自身病癥,協作梳理病理知識、治療方案及保健要點,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師依托“互聯網+”平臺,嵌入康復視頻、動態圖解等資源,組織小組進行病理講解與互動交流。[18]通過病友間的經驗分享、康復心得與情感支持,促進身心健康協同發展,激發積極生活態度,構建具有人文關懷的體育教育新模式。
3.2.5 課外運動處方的設計與實施
適應體育課程通過體驗式、合作式及探究式情境開展,學生需在學期前三周結合健康、興趣、時間及設施資源,制定涵蓋周/月/學期計劃的個性化運動處方,明確運動內容、時長、強度及階段目標。實施階段將學生分為5-7人小組并選任組長,每月通過運動軟件或社交平臺提交運動記錄,由組長監督進度并指導激勵。教師重點記錄學生在運動情境中展現的思政素養與品行發展軌跡,包括行為表現和心理傾向等過程性證據。[19]期末由組長協同教師完成運動計劃達成度統計與課程成績評定工作。
3.2.6 “四位一體”適應體育課程模式踐行效能分析
本研究通過對安徽省某大學參加適應體育課程(實驗組74人)和保健課程(對照組72人)學習的146名學生進行調查和統計分析(見表2、表3),并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評估“四位一體”適應體育課程對大學生身體自尊的干預效果。
方差齊性檢驗顯示,身體自我價值感、運動能力、身體狀況和身體吸引力維度方差齊性(Siggt;0.05),身體素質維度方差不齊(Sig=0.004)。采用等方差t檢驗分析顯示,實驗組(n=74)在身體自我價值感(13.41±2.07 vs. 12.39±2.31,t=-2.802,P=0.005)、運動能力(13.99±2.17 vs. 13.08±2.88,t=-2.143,P=0.032)和身體狀況(14.68±2.52 vs. 12.92±2.40,t=-4.318,Plt;0.001)顯著優于對照組(n=72)。異方差t檢驗表明實驗組身體素質顯著提升(13.41±2.10 vs.11.93±2.94,t=-3.481,P=0.001),而身體吸引力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2.88±2.18 vs.13.11±2.52,P=0.550)。結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課程模式能有效改善身體自尊水平,其中身體素質維度效果尤為突出(Plt;0.01),盡管身體吸引力維度未達顯著差異,但其在青年異性交往中的動態認知特性值得持續關注。
4 “四位一體”適應體育課程模式的踐行策略
4.1 三維協同:課程模式的結構優化策略
構建“標準化—多樣化—個性化”三維動態課程體系,通過多維度協同機制平衡教育標準化與個體差異化需求,實現學生身體自尊的系統化提升。
標準化層面建立包含健康教育、運動技能、心理輔導和社會適應四大模塊的課程框架,實施周期性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含體能測試、心理評估及運動能力診斷),依托動態檔案系統實現課程適應性調整。多樣化層面開發多模態課程矩陣,涵蓋團體協作(球類運動)、個人挑戰(攀巖)和康復訓練(水中運動)三類課程形態,配合每月主題活動日(心理減壓、傳統健身等)及成功案例分享機制,拓寬學生運動參與路徑。個性化層面實施差異教學策略,依據個體特征定制運動處方:慢性病群體實施低強度有氧訓練,心理障礙者開展正念冥想,運動損傷者進行水中康復訓練,形成精準化運動干預方案。
4.2 管理方式轉型:課堂管理的生態化轉型策略
4.2.1 建立師生高情感聯結、高認知交互的課堂環境
基于“雙高”的課堂環境促進師生共生共學。課前設破冰環節,如團隊熱身、自我介紹及興趣分享,增強歸屬感,縮短師生心理距離。課中采用互動教學,鼓勵提問、分享,由體委記錄表現,課后通過評分表提供個性化建議及心理支持。建立定期反饋機制,每兩周組織小組座談,了解運動體驗與困難,給予針對性指導,形成“破冰—互動—反饋”的良性循環體系。
4.2.2 植入團體動力社交法
針對適應體育課程主體內向敏感、負能量偏高的特點,通過團隊協作構建心理支持場域。設計病情自述、輪值體位/小教師、同質分組(按病癥或體能)討論鍛煉等模式,借助集體凝聚力營造積極氛圍,消解個體懈怠行為,同步提升溝通協作、戶外生存及幸福感獲取能力,實現從被動參與向主動成長的轉化。
4.2.3 引入動態評價機制
建立課堂行為觀察表,從參與度、互動質量、運動表現三個維度評分并實時反饋。按月生成課程進度報告,涵蓋運動技能(如跑步速度、動作協調性)、團隊協作(貢獻度、協作態度)及心理變化(身體自尊水平)等指標,基于數據分析優化教學策略。評價體系聚焦學生參與課程前后的多維動態變化,依據體能、心理等個體差異動態調整評價標準,依托智能工具高效采集數據,實現教學策略靈活調整。例如:通過運動監測設備量化技能提升,利用心理量表追蹤情緒改善,結合小組活動觀察記錄協作能力演變,形成個性化、精準化的體育教學閉環。
4.3 智能技術賦能:體育教育數字化轉型路徑策略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提出深化AI技術與教育管理融合,加速高校體育課程智能化轉型。重點推進智能運動監測、VR/AR設備應用,同步完善數字資源審核更新機制與智能評估體系,實現教學內容動態優化。預習環節依托“互聯網+”平臺整合微課、MOOC資源精準推送;課中通過健身APP和監測系統實時采集運動頻率、軌跡、熱量等數據,形成個性化運動處方;課后利用AI數據采集系統、可穿戴設備及智能賽事轉播,構建“學練賽評”全場景運動空間。通過AI技術實現運動數據實時反饋與教學精準化,結合定期抽查機制保障鍛煉實效,最終形成覆蓋教學全流程的智能化解決方案,全面提升體育教學質量與學生運動素養,為學校體育創新提供科技支撐。
4.4 全要素保障體系的結構性優化策略
4.4.1 人力資源層:實施教師數字素養提升工程,構建“雙師型”教師發展共同體
人力資源層實施教師數字素養提升工程,通過數字化培訓課程及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等機構資源開展“雙師講堂”,強化教師數字技術應用與通用教學能力。同步構建“雙師型”教師發展共同體,聯合企業、高校建立培養基地,組織教師赴企業訪工實踐以掌握行業技術動態,并依托數字化平臺創建協作網絡,推動跨校跨域教學經驗共享與協同發展,形成可持續的教師專業成長生態體系。
4.4.2 制度保障層:完善數字化轉型制度矩陣,建立彈性化資源配置機制
高校應設立專門機構統籌規劃體育教學環境建設,協調校企合作整合資源,形成協同創新機制。企業可依托技術優勢參與智慧校園平臺搭建,開發AI運動處方系統等數字化教育資源。需構建數字化轉型制度框架,制定總體規劃明確部門職責,建立數據治理體系規范全流程管理,保障數據安全。同時建立彈性資源配置機制,運用數字技術實現資源動態調配,例如通過大數據分析預測學生課程需求,優化場地器材分配,提升資源使用效能。通過組織保障、制度完善和技術賦能三維聯動,全面推進體育教學數字化轉型。
4.4.3 文化生態層:培育技術人文主義教育理念,營造人機協同的智慧教育文化
技術人文主義教育強調體育教學應融合技術素養與人文精神,通過技術倫理教育引導學生正確運用技術,強化社會責任感。借助智慧校園平臺構建人機協同教學模式,利用AI提供個性化學習反饋,促進師生高效互動。高校需優化教學條件,整合政策、資源與技術應用,健全保障體系以支撐體育課程改革,銜接個體成長與文化傳承,實現“文明精神、強健體魄”的全人教育目標。
5 結 語
本研究聚焦身體自尊視角下高校適應體育課程模式構建的創新路徑與育人效能。面向2035教育現代化戰略目標,適應體育課程通過其多維功能定位與創新性價值向度,在德、智、體、美、勞協同育人體系中展現出獨特的學科滲透與價值融通效應。實證研究表明基于“運動價值引領—體育知識拓展—綜合能力提升—思想行為塑造”四位一體的課程模式,對特殊群體大學生的身體自尊水平具有顯著的干預效能。然而,在課程體系建構層面仍存在若干理論命題亟待深化:其一,如何通過跨學科課程設計實現身體素養提升與五育要素的系統耦合;其二,特殊群體學生的具身認知發展規律與差異化教學策略的適配性問題;其三,智能技術賦能背景下課程評價體系的范式轉型。建議后續研究可從具身認知理論出發,構建“生理—心理—社會”三維度的課程實施框架,同時強化循證實踐研究,在課程建構、價值認同與范式創新維度形成可推廣的理論模型與實踐方案。
參考文獻:
[1] 鄭功成.殘疾人事業藍皮書:中國殘疾人事業研究報告(202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5.
[2]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EB/OL].(2016-12-08). https://qnzz.youth.cn/zhuanti/kszt/xzhd/08/xdemo_127402/02/201702/t20170219_9139209.htm
[3]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4] 徐廣艷,賴麗麗,張敏,等.適應體育理論指導下高校體育保健課程體系構建路徑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 2020(7):108-109.
[5] 任海.“體育素養”還是“身體素養”?—Physical Literacy譯名辨析[J].體育與科學,2023,44(6):6-9.
[6] 雷博.大學生BMI水平和身體自尊水平相關性研究——以蘭州市部分高校為例[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7:20-21.
[7] 張力為,任未多,等.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8.
[8] 吳雪萍,梁天翼,王丹丹,等. 功能聯動·進階發展:適應體育理論與實踐的新范式[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2,46(3):12-25.
[9] 吳雪萍.適應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4.
[10] WHO.Disability and health [EB/OL].(2021-11-24).https:www.who.int ennews-roomfact-sheetsdetail disability-and-health.
[11] (美)馬斯洛著,石磊編譯.馬斯洛談自我超越[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8:149.
[12] 汪映川,吳堅,鄭國祥,等.高校適應體育主體多重比較研究[J].高教學刊,2023, 26(9):5-10.
[13] 章翔.“三全育人”視域下大學體育俱樂部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基礎與踐行路徑[J].體育學刊,2022,29(1):118-123.
[14] 朱曉紅.高校內外課程資源融合路徑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2):159-161.
[15] 任海.新殘疾觀視域中的殘疾人體育[J].體育學研究,2022,36(2):1-8.
[16] 張敏,徐貴華,李峰,等.健身氣功易筋經促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康復[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6(4):339-343.
[17] 徐帥帥,呂吉勇,張濤,等.課程思政融入體育院校體操必修課程教學的價值塑造與路徑鋪展[J]. 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4,42(3):60-67.
[18] 王瀚,張藝萍.數智技術賦能體育個性化學習:內涵、機制、困囿與進路[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25,43(1):1-9.
[19] 王慧莉,呂萬剛.表現性評價在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的應用研究——以體育教育專業體操類專項課程為例[J].體育學刊,2022,29(1):10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