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對比分析法、邏輯分析法剖析校園足球與職業足球青訓協同發展的內在邏輯,借鑒國外經驗,詮釋其理論意蘊,理清其首要核心要務,為中國校園足球與職業足球青訓協同發展提供理論指導依據。研究表明:國外校園足球與職業足球青訓協同發展的必然性是基于雙方內在需求和共同利益的追求,而中國校職青訓缺乏利益追求契合點,協同發展內在動力不足。中國校園足球與職業足球青訓注重外在形式的“協議式”協同發展,缺乏深層次互惠互利式“內涵式”協同發展。校園足球與職業足球青訓協同發展的核心要務是建立有效的人才選拔、輸送、退出機制,做到有機銜接,即多元連通,有利于孩子們成長發展的路徑都要連通,可以多元選擇,全面發展,有機轉換。
關鍵詞:校園足球;職業足球;青少年;訓練;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G8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08(2025)03-0058-06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ampus football and professional football youth training (CF-PFUT) by using the literature method,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Learn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interprets its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clarifies its primary core priorities,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F-PFUT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bout foreign CF-PFUT is based on the internal needs and common interests of both parties, while the Chinese CF-PFUT lacks the convergence point of interest pursuit and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insufficient China’s CF-PFUT focus on the agreemen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xternal forms, and lack the connotati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deep mutual benefit The core task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F-PFUT is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 talent selection, delivery and exit mechanism, so as to achieve organic connection, that is multiple connections, and paths conducive to juvenil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hould be connected, so that they can be diversified choices,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organic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Campus football; Professional football; Juvenile; Train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在新時代的征程中,體教融合成為我國教育與體育領域改革的鮮明旗幟,它不僅是對我國教育與體育工作未來發展路徑的全面規劃與高位布局,更是推動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戰略導向。2020年,這一理念在實踐層面邁出了堅實步伐。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并批準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標志著體教融合進入實質性階段。同年8月底,教育部攜手國家體育總局,正式對外發布了這份意見文件,為深化體教融合提供了行動指南。緊隨其后,9月份,教育部聯合七部門,依據該意見制定了《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八大體系建設行動計劃》,旨在通過校園足球這一載體,推動體教融合的深度實踐。計劃還提出,要構建校園足球與青訓體系的一體化設計與推進機制,利用校園這個平臺,通過系統的足球教學、訓練及競賽,發掘和培養足球競技人才。同時,鼓勵具備足球潛能的學生向職業體育領域邁進,為他們打通進入各級足球后備梯隊及國內外職業俱樂部的渠道,構建一個教育、體育與社會相互銜接、相互支撐的人才輸送網絡。體教融合不僅是國家層面的重大決策部署[1],更是體育事業發展的關鍵性改革舉措,承載著體育戰線的新使命,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鋪設了更為堅實的道路。
1 協同論理論基礎
協同發展是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諸多領域追求高效、創新、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戰略。作為系統科學的重要分支,“協同論”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協同論”是20世紀70年代德國理論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創立的系統科學,是系統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理論[2]。主要研究系統中各子系統如何通過協同作用,形成有序結構系統,整體功能和效應,如何通過自組織過程得到最大發揮。協同論認為,通過協同作用形成某種結構和功能,從而促進系統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關系[3]。
協同論的核心思想主要體現在全局性、自組織和協同效應三個方面:
全局性原理:協同論強調系統的全局性,認為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相互影響。在協同發展過程中,確保各子系統的發展能夠為實現總體目標服務,需要關注系統的總體目標和發展方向。自組織原理:協同論認為在外部環境和內部機制的共同作用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組織能力,能形成結構有序的系統。在協同發展中,激發各子系統創新活力,促進系統全面發展,需要充分利用系統的自組織能力。協同效應:協同論強調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的協同效應。通過協同效應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使系統的整體效能得到增強。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協同效應,能夠在運動領域推動整體的發展[4]。
協同論應用于運動訓練、運動項目和體育教育中。在運動訓練中,協同論能夠最優化地引導運動員、教練員隊伍達到訓練目標。通過協同效應提高運動員競技水平,將不同的訓練內容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同時,協同論還能幫助教練組在制定個性化訓練計劃、方案,做到因材施教的同時,更好地了解運動員的個體差異和需求。在運動項目中,協同論能促進各參賽隊之間公平競爭協同發展。通過協同效應在賽事組織、裁判工作、安保措施等方面,實現有機協作確保賽事平穩運行、裁判公正執裁。同時協同論也能促進全球體育共同發展,各國、各地區之間的體育交流與合作。體育教育中,運用協同論理論可以幫助體育教育中達到最優化的教學目標。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相結合,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得到提高,這是一種協同效應。同時,協同論還能促進體育教育改革與創新,探索出更多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使之符合時代的需要,符合學生的特點。
“協同論”在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上,為體育領域的協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指導依據。在體能訓練中,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和競技水平,可以通過協同論來得到有效提高;在體育賽事中,協同作戰能夠起到凝聚團隊協同作戰能力的作用;協同論在體育教育中能促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創新。
2 校職青訓協同發展的異域經驗
歐洲足球發達國家和日本的校園足球都有上百年的發展歷程,校園足球與職業足球一直保持著緊密的聯系,處于良好的協同發展態勢。但是每個國家協同發展模式有所不同,根據本國國情都有自己有效的辦法實現校園足球與職業足球青訓(以下簡稱校職青訓)協同發展,深度掌握這些國家的有效舉措和實施辦法,有助于挖掘適合我國國情的校職青訓協同發展的創新路徑,為校園足球和職業足球青訓提供發展方向,解決中國足球青訓實際困境問題。
英國足總積極推動校園足球與社區足球、職業足球相互銜接貫通,打造青少年足球發展網絡。1997年,英足總正式啟動了憲章標準計劃,旨在革新英國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養模式,告別傳統的球探與合作學校選拔方式,轉向支持廣泛參與足球訓練的學校和社區青少年,進而擴大足球人口基數,推動青少年的足球運動普及。英足總通過整合各類資源,推動校園足球組織深度融合,構建全方位的合作框架,覆蓋學校、社區、職業足球聯盟和NGO。這個校園、社區、職業三個層次的金字塔式發展體系環環相扣,形成了完整高效的足球人才輸送鏈條。教育、社會、體育組織在此框架下的合作不斷深化,各系統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為廣大學員提供了更高質量的訓練比賽機會,也為具有潛力的精英球員提供了足球基礎教育服務。校外足球培訓中心和俱樂部成為了學生交流切磋、提升球技的平臺,為推動校園足球發展、輸送優秀人才至職業訓練領域提供了有力支持[5]。
德國足球協會力促俱樂部與中小學校通力合作,資源共享,通過穩定的合作機制,為校園足球人才培養提供保障,達到互利雙贏的目的[6]。德國的足球協會以其獨特的社會化協會屬性,秉承合作發展理念,為構建多元共育的足球生態,精心策劃推出“Team2011”和“Doppelpass2020”兩大計劃。德國的足球協會在這個生態中,與政府部門、學校、俱樂部、家長、足球志愿者、媒體等多方力量共同為培養青少年足球人才而努力。德國政府建立訓練基地,推動俱樂部與學校深度合作,成立足球精英學校,對培養質量和數量進行全方位監控,作為責任主體的德國足球協會承擔責任,學校與俱樂部、訓練基礎以及足球精銳學校之間,互利共贏,共享深度協作資源。為青少年足球人才提供成長舞臺,學校提供了足球教育資源和科技支撐,而培訓基地、俱樂部、精英學校則共同培養未來德國足球發展的棟梁之才,提供足球信息、師資力量、技術指導和訓練場地,以及豐富的比賽機會[7]。
日本校園足球“部活”與地方足球俱樂部實現了有機聯動,地域體育資源得以充分利用,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參與校外足球活動的寶貴機會[8]。日本足球的職業化改革,深刻重塑了職業球員選拔與青訓體系。即便如此,傳統的“部活”模式作為校園足球活動,其形式較為單一,已難以滿足精英人才向職業球員進階的需求。日本中小學生在完成校內“部活”后,紛紛利用課余時間加入職業足球俱樂部梯隊訓練,這為校園足球精英打開了通往職業足球青訓的大門。然而,隨著日本出生率下滑,青少年足球人口逐漸縮減,“部活”參與度亦隨之降低,尤其在考試期間,足球“部活”常被隨意暫停,參與不足問題愈發凸顯。因此,有必要拓寬“部活”形式,深入挖掘地域體育資源潛力,實現校內外足球訓練的深度融合與高效協同,以充分發揮一體化訓練的最大效能。“訓練中心制度”建立的初衷是“天才計劃”,即培養日本高水平足球運動員,校園足球的精英人才是其培養的重點。但是,“訓練中心”對于“入訓”學生足球技術水平要求過高,限制了更多想來“訓練中心”參訓學生的機會。為此,日本足協應該重新定位“訓練中心”的功能,降低參訓標準,給更多學生參與專業足球訓練更多的機會,讓校園足球與訓練中心銜接更為緊密[9]。日本校園足球訓練水平相比于足球學校還是有一定差距,校園足球精英人才主要是通過職業足球俱樂部的選拔進入其青訓梯隊,進而走向職業化道路。這些職業足球俱樂部的足球學校對學員的學習格外重視,18歲以下的學員必須在學校完成學習任務,只能在課余時間參與足球訓練,實施“走訓制”訓練模式。日本文部科學省(教育部)認為,校園足球精英人才的身份屬性首先是一名學生,其次才是一名足球運動員,并且明確規定,學生一旦升入大學,必須完成大學的學業后才允許進入職業足球俱樂部成為職業球員。
3 校園足球與職業足球青訓協同發展現實背景
31 校園足球與職業足球青訓合作深受教育部重視
2008年,中國足球協會最先提出發展校園足球,積極推進校園足球深入開展。然而,足球協會作為體育行政部門,在學校的行政權弱化,教育部的支持與配合力度有限,推廣校園足球成為中國足球協會的單方面主張,校園足球開展效果不好。2015年—2020年,各級政府陸續頒布了多項政策,推進我國校園足球發展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以往由體育部門主管的校園足球管理體制,轉變為以教育部門主導多部門協同共治的發展格局[10]。
2015年,教育部對校園足球的發展定位是立德樹人,夯實足球基礎,重點是普及足球運動,未提及校園足球培養高水平足球競技人才,更未涉及校園足球與職業足球青訓協同發展。2018年,教育部首次提出,校園足球的發展戰略定位要堅持目標統攬,完善中國特色足球青訓體系;進一步完善與足協、體育部門的聯動機制,形成校園足球與足球青訓體系在教學、訓練和競賽方面的“一體化設計、一體化推進”,以及“資源條件和發展通道全方位對接”的發展格局,推動形成教育系統全面普及和輸送人才、體育系統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持的融合發展態勢[11]。盡管這些決策并未全部付諸實踐,也未出臺相應實施計劃,但一定程度上,表明教育部對校園足球的發展定位有了新的認識,開始重視與職業足球青訓協同發展的問題。教育部對校園足球與職業足球青訓協同發展制定了具體的實施計劃,進入實質實施階段[12]。
2022年,教育部提出進一步適應校園足球新形勢,創新體育教育融合機制;消除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之間的參賽壁壘限制,形成良好的辦賽氛圍和發展環境,推進青少年足球賽事的深度融合[13]。
32 職業足球俱樂部梯隊和足球學校仍是中國職業足球青訓主要路徑
自1994年足球職業化改革以來,足球學校對我國足球運動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專業隊模式徹底被足球學校和職業足球青訓梯隊模式所取代。然而短短幾年內,足球學校和學員數量銳減[14]。職業足球俱樂部通過定期或不定期選拔優秀足球競技人才進入相應年齡段的青訓梯隊或一線隊伍的模式,是足球職業化改革后一直沿用的足球青訓模式[15]。而校園足球在中國足球青訓體系中一直處于邊緣地位,對職業足球青訓貢獻極為有限。2014年,國內一些職業足球俱樂部開始與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合作,在助力校園足球的同時,組建俱樂部青訓梯隊,這在中國足球發展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表明中國職業足球青訓路徑也在逐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中國的足球學校與歐洲足球學校的差距,不僅在于管理水平和訓練水平,更大的差距在于足球人口基數。培養不出高水平足球運動員的最主要原因是足球人口基數小,選材范圍極為有限。與歐洲足球學校的高門檻、高淘汰率相比,中國的足球學校門檻極低,交錢就可以入校是普遍現象,選拔程序只是走過場。" 中國的足球學校多采用集中住宿、集中學習、集中訓練的“三集中”封閉式管理模式[16]。一些經濟實力雄厚的俱樂部自辦足球學校,依靠俱樂部的知名度吸引青少年足球學員加盟。更多的俱樂部青訓完全是“圈養式”培養,為了滿足足球協會準入制度和梯隊建制要求,在全國范圍內購買足球學校或其他俱樂部淘汰的梯隊隊員來組建自己的青訓梯隊。一些職業足球俱樂部的青訓梯隊甚至沒有自己固定的辦公、訓練場地,只能臨時租借其他院校的足球訓練場地、辦公室和宿舍來培養隊員。在這種環境中,隊員的學習成為了形式上的存在,在脫離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大環境下進行封閉訓練。實際上,訓練水平提升得非常有限,只有少數隊員能成為俱樂部的一線球員。
33 校園足球與職業足球青訓合作形式單一
近年來,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與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合作案例逐漸增多,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在國內,多家知名足球俱樂部紛紛邁出了與中小學校合作的步伐。北京國安、上海申花、河南建業和河北華夏幸福等職業足球俱樂部,開始重視校園足球人才的挖掘與培養。校園足球與職業足球青訓合作,在此基礎上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俱樂部與學校明確了長期或定期派駐青訓教練入校開展教學、培訓、競賽活動的計劃,同時俱樂部還承擔學校足球教師業務培訓、參與校本課程研發等任務。2015年開始,職業足球俱樂部與校園足球合作進入爆發期,與校園足球合作的職業足球俱樂部數量爆發式增長。其中,河南建業、武漢三鎮和北京中赫國安與校園足球合作數量最多,合作較為深入,形成了以點帶面,區域覆蓋的發展態勢。
職業足球俱樂部與校園足球的合作,本是一種雙贏的模式。對于職業俱樂部而言,這種合作不僅為其提供了穩定的青訓人才來源,還通過整合教育資源,確保了青少年球員在接受專業足球訓練的同時,能夠繼續接受高質量的文化教育,從而促進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全面發展。然而,在當前的合作實踐中,更多的職業足球俱樂部與校園足球的合作形式顯得較為單一,多以一對一的合作模式為主。俱樂部往往只與1~2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立合作關系,合作學校的數量相對較少。盡管雙方會簽訂合作發展協議,并授予相應的牌子,但實際的合作內容,多局限于派遣職業足球教練員幫扶開展校園足球活動,以及捐贈一些足球訓練器材。
這種合作模式的局限性在于,實際參與的校園足球學生數量有限,難以形成規模化、制度化的合作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園足球高水平足球競技人才的培養和輸送,使得職業足球俱樂部的青訓人才選拔范圍并未得到明顯擴大。因此,這種合作形式單一、內容有限的合作模式,其效果并不理想,未來需要探索更多元化、更深入的合作方式,以促進校園足球和職業足球的共同發展。
4 校園足球與職業足球青訓協同發展內涵
校園足球與職業足球青訓深度融合的本質是探索一條青少年足球人才培養之路,最終目的是解決我國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匱乏問題,促進立德樹人的育人工程實施,提高中國足球普及程度與競技水平[17]。從國外經驗看,校職青訓協同發展的核心要務是建立科學、合理的校園足球人才選拔機制和暢通的人才輸送機制,即打通校園足球精英人才晉級職業足球青訓梯隊路徑,給予有職業足球夢想的學生創造更多的晉級機會。
2017年,中國足球協會聯合教育部首次推出了區域性周末主客場聯賽賽制的“全國青少年男子足球超級聯賽”。2018年,校園足球中經選拔的大學、高中、初中分別參加U19、U17、U15組別的青超聯賽。2022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中國足球協會首次推出全國青少年足球聯賽,共同研究制定了《中國青少年足球聯賽賽事組織工作方案(2022—2024年)》。聯賽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四個學段,男、女各9個比賽組,學校、體校、職業足球青訓、社會青訓培機構均可參賽,實現了中國青少年足球比賽體系的全面融合,中國少年足球賽體系逐步完善。
全國青少年足球聯賽是教育部與國家體育總局、中國足球協會相互協調,共同努力的結果,目的是通過比賽選拔優秀人才,建立青少年精英球員數據庫,為各年齡段國家隊組建奠定堅實基礎,提升校園足球培養高水平足球運動員水平,推進體教融合策略[18]。但是,競賽體系融合的弊端很明顯,它直接打破了校園足球競賽體系和職業足球青訓競賽體系的獨立性與完整性。2022年首屆全國青少年足球聯賽中出現了多場10:0,甚至20:0比分的比賽,學校與職業足球青訓梯隊的競技水平差距過大,對學生自信心打擊很大,比賽也缺乏競技性,失去了比賽意義。在競賽體系融合過程中,校園足球精英人才選拔機制與輸送機制并未完全理順,并未解決過去體教分離的實質問題。從國外發展經驗看,競賽體系融合并不是校職青訓協同發展的核心要務,全日本高中足球聯賽與日本職業足球競賽體系完全隔離,已經有100余年歷史。
因此,中國校職青訓協同發展應該理順思路,在全面推進校職青訓協同發展過程中,把工作重點放在打通校園足球精英人才挖掘與晉級職業足球青訓路徑上,為校園足球精英人才晉級職業足球青訓創造有利機會,建立起科學、有效的校園足球精英人才選拔、輸送與退出機制,使職業足球俱樂部與校園足球建立起緊密的聯系,而并非在形式上刻意追求校園足球競賽體系與職業足球青訓競賽體系的融合。在實際融合發展過程中,積極借鑒日本校園足球發展經驗,實施“走訓制”訓練模式,給予職業足球青訓隊員學籍注冊或解決學習、學業問題[19]。
作為校園足球主管部門的教育部要科學規劃,縝密實施,做好校園內足球教學、訓練和競賽工作,全面提升校園足球訓練質量和培養高水平足球競技人才的水平,使校園足球成為職業足球俱樂部梯隊選材的搖籃。職業足球俱樂部轉變青訓理念,高度重視校園足球人才的挖掘,青訓大門始終面向地域中小學校敞開,定期選拔校園足球精英人才進入梯隊,給予校園足球精英人才晉級職業足球青訓的機會,建立有效的人才選拔、輸送、退出機制,做到校職青訓有機銜接[20],即多元連通。有利于孩子們成長發展的路徑都要連通,可以多元選擇,全面發展,有機轉換。學生可以走升學或職業梯隊多條路徑,可以相互轉換。這是尊重人才成長的規律,保障成長過程中有充分選擇、充分成熟的機會。再具體就是要做到能出輸出優秀人才,能分流學業、職業路徑,能轉換學業、職業路徑,形成互惠互利的協同發展的格局[21](見圖1)。
5 結 語
校職青訓協同發展是“體教融合”新國策下的必然發展路徑。體教融合就是把競技人才培養(體)融合到國民教育體系(教)之中。而在實踐過程中教育系統與體育系統之間的體制壁壘隔閡一直存在,盡管形式上的融合、協作一直是兩個系統官方所積極倡導的,但內涵式、深層次的協同發展并未深入展開,雙方發展目標很難統一。中國校園足球與職業足球協同發展的核心要務是職業足球俱樂部轉變青訓理念,積極與所在地域的普通學校建立“以點帶面”的穩定、可持續的協同發展關系,建立科學有效的校園足球人才培養、選拔、輸送機制,最大限度給予校園足球精英人才晉級職業足球青訓的機會,降低其職業規劃風險,解決學生后顧之憂,校園足球和職業足球青訓實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孫科,劉鐵軍,馬艷紅,等.中國特色體教融合發展思考——對《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詮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1,47(1):13-20.
[2] 廖小明.協同治理視域下民族地區生態治理的路徑選擇[J].學術探索,2020(9):50-56.
[3] 赫爾曼·哈肯.協同學——大自然構成的奧秘[M].凌復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4] 唐恢一. 系統學——社會系統科學發展的基礎理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
[5] 譚淼.基于中英比較視角的校園足球人才培養方略探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6,35(5):109-114,138.
[6] 陳正.德國青少年足球研究:以“Doppelpass 2020”計劃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7,30(14):16 -17.
[7] 萬勃,管勇.德國職業足球俱樂部青訓模式運行特點及對我國的啟示[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1,20(10):67-71.
[8] 高村梨江.學校運動部と地域スポーツクラブとの融合[J].體育科教育,2015:204-211.
[9] 橫田匡俊.學校運動部活動の現在と未來 (25) 部活動改革の実際 (3)自治體と大學のたな関係スポーツ振興審議會での報告[J].月刊トレーニング·ジャール, 2010:68-73.
[10] 游松輝,鄒尚均,王志遠.從“1.0時代”到“2.0時代”:我國校園足球政策演進特征與文本計量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9):123-134.
[11] 邱林,秦旸.法國青少年足球教學訓練模式:理論證成與實踐鏡鑒[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2,46(7):64-75.
[12] 王登峰.從“有”道“強”:新時代青少年校園足球發展的戰略定位與發展方向[J].體育科學,2018, 38(4):3-7.
[13] 王登峰.改革與融合:青少年校園足球發展成效與未來策略[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2,46(7):1-7.
[14] 王建明.我國青少年足球后備人才銳減的社會因素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8(5):34-36.
[15] 肖建忠,鞏蓮蓮,屈冬林,等.我國足球后備人才培養“格雷欣現象”及消解策略[J].體育學刊,2023,30(5):86-89.
[16] 顧偉農,張紅松,李政君.廣東省中超職業足球俱樂部后備人才培養研究—以廣東省恒大、富力足球俱樂部為例[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6,36(6):80-84.
[17] 邱林,秦旸.我國校園足球與職業足球青訓深度融合的選擇邏輯與推進路徑[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2):59-70.
[18] 王登峰.改革與融合:青少年校園足球發展成效與未來策略[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2,46(7):25-33.
[19] 李云廣,李大威.日本校園足球“走訓制”訓練模式及啟示[J].體育文化導刊,2020,12(1):1-5,11.
[20] 任彥軍,李云廣.體教融合背景下校園足球與職業足球青訓協同發展研究[J].教書育人,2024(28):10-13.
[21] 汪升,龔波.我國校園足球與青訓體系的有機銜接[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18, 52(3):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