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當今的教育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與勞動課程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及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其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然而,綜合實踐活動具有特定課型,需要學科教師花費一定時間學習掌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兩門課程的融合發展。基于此,“一課兩講”教學模式應運而生,該模式致力于打破學科壁壘,通過在同一課程中融合綜合實踐活動與勞動課程的核心內容,并將兩者結合,融入科學教育,是適應時代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 “一課兩講”;綜合實踐活動;協同發展;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9" " 0097-03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當今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綜合實踐活動與勞動課程憑借其獨特價值在教育領域占據重要地位。二者均以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為核心目標,強調實踐性,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積累經驗、提升能力,其秉持開放性,打破傳統課堂的局限,引導學生接觸更廣闊的世界;具備跨學科性,融合多學科知識,拓寬學生視野。在此背景下,“一課兩講”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并逐步發展。以花都區為例,該模式經歷了從早期試點到“一課兩講”的“三三制”深化的探索歷程。早期試點為模式推行積累了寶貴經驗,而“三三制”的深化則進一步優化了教學流程與內容,為“一課兩講”教學模式在綜合實踐活動與勞動課程中的實踐與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研究意義
開展“一課兩講”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與創新研究的具有理論和實踐的指導意義。在理論層面,當前關于綜合實踐活動與勞動課程協同發展的理論尚不完善。本研究能深入挖掘二者在教學理念、目標、內容等方面的內在聯系,從新的教學視角出發,豐富并完善相關理論體系,為后續學術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與方向。在實踐層面,其價值同樣不容忽視。學校在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與勞動課程時,往往面臨資源整合難、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一課兩講”教學模式能為學校提供一套切實可行、可操作的模式參考,有效促進雙課程的高效實施,進而提升教育質量,推動區域教育朝著高質量、特色化方向發展。
二、“一課兩講”概念界定及融合科學教育形式內容
“一課兩講”是一種創新性的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單一課程講授的局限,強調在同一課程框架或教學時段內,從不同維度、針對不同側重點進行雙重講解與教學實施。具體到綜合實踐活動與勞動課程領域,“一課兩講”意味著將這兩門課程的核心要素與教學目標有機融合。一方面,圍繞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教師引導學生開展項目探究、社會調研等,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創新思維與實踐操作能力,從活動設計與實施的視角展開講授。另一方面,緊扣勞動課程要求,教師傳授勞動技能、勞動價值觀,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勞動本領,體會勞動的意義與價值,從勞動知識與技能傳授的角度進行講解。通過這種模式,使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技能、思維與行動相互交織,既避免了課程的割裂與重復,又能讓學生在同一學習過程中,全面、深入地獲取知識、提升能力、塑造價值觀,實現綜合素養的協同發展。
三、“一課兩講”的問題分析
(一)課程協同深度不足
部分學校在推行“一課兩講”教學模式時,綜合實踐活動與勞動課程之間的協同深度明顯不足。在課程設計上,二者內容割裂現象較為突出。綜合實踐活動往往側重于理論調研,學生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資料收集、問卷調查與數據分析,卻缺乏將理論轉化為實踐行動的契機。而勞動課程則多局限于簡單的勞動操作,像校園衛生清掃、基礎手工制作等,沒有將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進行有效延伸。這使兩門課程在目標上缺乏緊密銜接,難以形成教育合力,學生無法在綜合學習中獲得連貫、系統的能力提升與素養培養。
(二)資源保障不均衡
在“一課兩講”教學模式的實踐過程中,資源保障不均衡的問題在農村學校尤為突出。農村學校普遍存在實踐場所匱乏的情況,缺乏專門用于綜合實踐活動與勞動課程的實踐基地,學生難以獲得充足的實踐機會。師資力量也較為薄弱,部分學校甚至沒有專職的勞動教師,只能依賴主科教師兼任。這些兼任教師往往缺乏專業的勞動教育知識和技能培訓,在教學過程中難以有效指導學生開展勞動實踐,嚴重影響了“一課兩講”教學模式在農村學校的順利實施與教學質量。
(三)評價體系不完善
當前,“一課兩講”教學模式面臨著評價體系不完善的問題,目前,缺乏針對綜合實踐活動與勞動課程一體化評價的標準。在實際評價中,往往僅從勞動成果或調研報告這一單一維度來評價學生的綜合表現。這種片面的評價方式無法全面反映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真實情況,忽略了學生在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團隊協作等多方面的成長與進步。不完善且不科學的評價體系,難以發揮評價的激勵與導向作用,不利于“一課兩講”教學模式的持續優化與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四、“一課兩講”典型實踐案例
(一)學生核心素養提升
在實踐能力方面,以“垃圾分類”主題活動為例,學生不再局限于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學習,而是主動走出校園,深入社區進行調研。學生自主設計社區宣傳方案,從宣傳海報的繪制到宣傳活動的組織,每一個環節都親力親為。通過與社區居民的互動交流以及實踐推廣,學生將所學的垃圾分類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社區的垃圾分類準確率顯著提升,這充分展現了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提高。在創新思維的培養上,“智慧小農田”項目成了學生發揮創意的舞臺。學生大膽運用物聯網技術監測作物生長情況,學生仔細觀察、記錄數據,并結合所學知識提出“自動灌溉系統”的改進方案。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技應用能力,更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在勞動價值觀的塑造上,烹飪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四菜一湯”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從食材的采購、清洗到烹飪,全程參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深刻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與樂趣,逐漸形成了“尊重勞動、珍惜糧食”的意識,明白了每一份食物都來之不易,從而更加珍惜勞動成果,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二)教師專業發展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專注于單一學科領域的教學工作。而“一課兩講”模式的實施,推動教師打破學科壁壘,構建跨學科教學思維。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圍繞特定主題,引導學生從多維度思考問題,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變廢為‘包’”主題教學為例,教師指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確定背包尺寸,通過比例計算確保背包大小適宜、結構協調;運用科學知識分析廢舊材料的物理與化學特性,如依據塑料瓶的柔韌性和防水性,合理規劃其在背包制作中的用途。這種教學方式不僅鍛煉了學生知識整合運用能力,也促使教師拓寬教學視野,提升教學質量。在教研成果方面,教師團隊收獲頗豐。在探索“一課兩講”教學模式過程中,教師通過總結教學經驗、開展深入研究,成功開發出1~6年級系列代表性課例。這些課例具備較強的示范價值,為其他教師開展跨學科教學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范例,有效推動了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推廣。
(三)區域課程生態優化
在品牌效應構建上,廣州市花都區獅嶺鎮育華小學憑借特色課程的創新實踐,成功獲評廣州市“一課兩講”示范校。這一榮譽不僅是對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成果的高度肯定,更成為區域教育發展的示范標桿。周邊學校紛紛組織教師團隊到校觀摩學習,借鑒其課程設計、教學實施經驗,有力推動了“一課兩講”教學模式在區域內的推廣實踐,形成了協同創新的教育生態。隨著影響力持續擴大,學校吸引了更多優質教育資源關注,為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五、“一課兩講”的實施路徑
在主題開發階段,堅持生活導向原則,緊密圍繞真實情境和社會發展需求來提煉主題。教師需敏銳捕捉社會熱點、學生生活痛點以及未來社會發展趨勢,從中挖掘具有教育價值和實踐意義的主題。例如,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可圍繞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利用等主題展開教學。同時,注重學科融合,引導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去解決問題。在面對一個主題時,鼓勵學生從不同學科角度進行思考,如數學學科可用于數據統計與分析,語文學科可用于撰寫調查報告與宣傳文案等,通過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跨學科思維能力。而雙課程協同設計是“一課兩講”的核心環節,主題確立時,需進行問題調研與主題論證,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和實際需求,同時分析勞動需求,共同聚焦真實問題。
在方案設計階段,精心規劃活動流程,明確各環節的時間節點和任務要求,合理分工協作,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優勢,制定詳細的勞動技能學習計劃,確保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所有活動都應統一目標導向,如“減少浪費培養節約意識”,使綜合實踐活動與勞動課程緊密圍繞同一目標展開。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注重數據收集與方案優化,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調研方向與勞動方式,實現過程互通。如在調研過程中發現新的浪費現象,可及時調整勞動實踐的重點,確保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在活動評價時,關注學生的創新思維、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勞動態度、技能掌握情況,將社會責任、實踐創新作為共同的評價指標,全面衡量學生在“一課兩講”教學模式下的成長與進步。
六、結論與展望
(一)研究結論
“一課兩講”模式以其雙課程協同、多主體聯動以及全環節貫通的特點,顯著提升了綜合實踐活動與勞動課程的育人效能,為實踐育人開辟了新路徑。從實際成效來看,該模式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上發揮了積極作用,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使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與提升。此外,還優化了區域課程生態,推動了區域內課程資源的合理配置與高效利用。
(二)未來展望
深化課程融合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可以積極探索“一課兩講+AI”的創新形態,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為教學注入新活力;還可以嘗試“一課兩講+跨學段銜接”,打破年級界限,實現教學的連貫性與系統性。在擴大輻射范圍上,通過建立區域聯盟、開展結對幫扶活動,能夠推動城鄉學校在“一課兩講”模式下均衡發展,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實驗教學的意見[S]北京:教基〔2019〕16號,2019.11.
[2]周立波.實踐教育的課程美學與高質量發展[J].廣州教育研究,2025(1):45-50.
[3]鄒立波,吳小敏.“一課兩講”:破解“雙課程”實施難題:新課程方案下綜合實踐活動與勞動課程實施的廣州實踐[J].教育家,2023(44):71-72.
[4]潘麗.“活教育”視角下的幼兒園勞動教育課程設計研究[J].名師在線(中英文),2025(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