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J8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5)14-0046-03
晉劇《巡城記》是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資助項目,由呼和浩特市晉劇院出品,獲得了區內外多個獎項,如呼和浩特市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中宣部文藝局、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主辦的2018年全國榔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獎,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地方戲曲折子戲優秀唱段展演優秀組織獎,2015一2016年全區優秀劇目獎,2016年戲劇曲藝節一等獎。能夠獲得如此多的獎項,不僅需要導演的精心編排、編劇的獨特創作、演員的精湛演技,還需要音響技術、舞臺燈光等工種的密切配合。普劇《巡城記》講述的是清乾隆四年,大清官劉統勛在奉旨查辦綏遠建城重大案件,與綏遠副都統詹岳和建城總管鐵順為首的惡勢力之間斗智斗勇、殊死較量的事跡。
瑞士舞臺美術家、20世紀戲劇藝術革新運動的先驅者阿道爾夫·阿皮亞曾說:“人們來到劇院,就是為了能親眼看看戲劇行動,因此演員是舞臺演出的中心因素,人們所期待的喜怒哀樂感情也是來自演員。”戲劇舞臺對燈光的基本要求是演員的照度,戲曲舞臺上尤其要保證演員的面光照明,做到照度均勻、亮度適中。全劇由赴綏、私訪、接風、巡城、記賺、驚夢、罵宴七場串聯起來,故事起承轉合,配合燈光音響技術的藝術技術手段,通過幾個場景的劇情展現了劉統勛清正廉潔、機敏睿智的清官形象。晉劇《巡城記》的燈光設計通過多層次、多維度的技術手段與藝術表達,將傳統戲曲的寫意美學與現代舞臺技術深度融合,在虛實相生中構建出富有張力的戲劇空間。以下從燈光技術參數、藝術意象表達及技術創新三個層面展開具體分析。
一、赴綏
開場用面光(見圖1)展現主角欽差大臣劉統勛帶領一行隨從從京城來到綏遠,燈光設計采用LED聚光燈構成面光陣列,模擬日光質感。燈光動態控制呈現出漸強漸弱效果,開場時亮度從 30% 逐漸升至 100% ,用光的剛性和動態變化表現他的品格和行動,象征劉統勛從京城到綏遠的行程推進,光區角度隨人物移動動態調整,明亮的光感表現出其為人正直,燈光的運用暗示劉統勛不遠萬里來此辦案的決心,形成“光隨人動”的藝術效果。
圖1開場面光

二、私訪
劉統勛一行人來到客棧,正常面光的呈現(見圖2)表現出客棧內各類人物的形象特征,如討薪民工的卑微與糾結、當地官員鎮壓民工的狡詐嘴臉。民工群眾沒有面光(見圖3),以藍光作為背景,劉統勛由定點特效光在舞臺中央,配合唱腔體現出人物內心對民工的不公遭遇深表同情。當劉統勛的成像燈與鐵順的頻閃光形成延遲對崎時,實則是光明與黑暗的量子糾纏,暗示清廉與腐敗在體制夾縫中的持久博弈。面光設計采用暖白光還原人物膚色真實感,輔以側逆光窄光束燈帶投射環境光。其中,氛圍光背景區使用全彩帕燈投射動態水波紋圖案,深海藍色則用來模擬客棧陰郁環境,與前景人物形成明暗對比度的戲劇性分割。通過燈光明暗對比度來達到特定舞臺藝術效果。
圖2正常面光的呈現

圖3民工群眾沒有面光

三、接風
以副都統詹岳與鐵順為核心的敘事焦點(見圖4),通過極具壓迫感的燈光語匯揭露權力黑幕下的人性。舞臺以深海般的靛藍色為基調,暗調光影中使用搖頭染色燈低頻頻閃,猶如精密運轉的權力齒輪,在物理空間構筑起令人室息的體制牢籠一一這既是克扣民工血汗的陰暗交易場,又是鎮壓百姓申冤的暴力機器。鐵順操控的條形洗墻燈投射出垂直柵欄狀光影,將舞臺切割成囚禁人性的牢房剖面,隱喻封建官僚體系對民眾的制度化禁錮。藍調光效從理性克制的冷灰漸變為吞噬光明的墨色漩渦,燈光從客觀環境的外顯轉為主觀心理的投射,在視覺層面完成制度性腐朽的敘事。
圖4藍點光效

四、巡城
劉統勛在綏遠進行視察,而詹岳等勢力百般阻撓,所有官兵背對主人公站在暗處(見圖5),而劉統勛一人站在舞臺中央,追光追隨人物行動,表現出他深處陰謀漩渦中,與貪腐集團對抗的立場,同時暗示他即將面臨巨大挑戰。
五、記賺
鐵順等人想收買劉統勛,劉統勛為不打草驚蛇收下錢財,鐵順認為劉統勛會與其同流合污,向詹岳匯報時,狡猾的詹岳對此事深表懷疑,只為劇中兩個人物追光(見圖6),環境均為暗場,兩人處在黑暗中,體現了人物暗中密謀,內心陰暗的一面。
圖5所有官兵背對主人公站在暗處

圖6只為劇中兩個人物追光

六、驚夢
主角劉統勛在夢中被暗示貪腐集團黑惡勢力對百姓和清官的殘害,劇中人物處在暗場中(見圖7),燈光設計藍色光譜接風場次冷靜壓抑到驚夢場次深藍噩夢的漸變,構建腐敗勢力的視覺隱喻。后來紅色燈光介入:“罵宴”高潮時啟用電腦搖頭燈投射漸變紅光,突出燈籠的光感,暗指被殘害百姓的靈魂,主角與燈籠的對話,運用超現實的手法展現現實與夢境的對話。在結尾時為主角定點光,突出人物為民工冤魂昭雪的決心,讓觀眾在相對壓抑的情緒中得到釋放。這種光色敘事暗合東方思維:冷藍是淬火前的生鐵,深藍是寒夜中的鑄鐵,猩紅則是鍛打進發的星火。當燈光驟滅時,殘留的藍光如淬火池倒影,將舞臺凝固成青銅時代永不融化的記憶琥珀。
七、罵宴
最后一場戲也是全局起承轉合的高潮部分(見圖8),“罵宴”的燈光設計堪稱劇場能量的爆點:搖頭燈投射的漸變紅光,其中色溫從暖白驟變為血色,構成電磁場般的壓迫氣場,廣角光束覆蓋全場的同時,精確規避劉統勛的面部區域使其藏在暗影之中。這種“光之結界”既象征腐敗集團的精神污染,又暗含正義力量對污穢的凈化意志。當最終清官面光獨耀時,燈光又以日光色溫與前期形成環形呼應,完成從自然光代表真相到人造光代表權力再到圣光代表正義的能級躍遷。
圖7劇中人物處在暗場中

圖8高潮部分

八、結束語
綜上所述,《巡城記》的燈光系統構建了“三重維度”的視覺體系:物理維度:精確的照度控制確保戲曲程式化動作的可視性;心理維度:通過色光心理學原理,用冷色調代表黑暗焦慮對比暖色調代表正義來引導觀眾情緒曲線;哲學維度:在“驚夢”場次中,通過動態光影將舞臺進行分割,用實光代表“現實區”,用虛光代表“潛意識區”,實現戲曲“一桌二椅”的空間哲學。通過運用燈光設計表達人物的內心沖突,人物之間的立場對立得以很好地表達出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燈光設計在戲曲創作中的運用逐漸增多,燈光設計在戲曲人物的塑造中越來越重要,尋找與作品中人物內心共鳴通過用燈光的視覺語言達到一定的藝術效果,是現代舞臺戲劇的重要表達方式。
參考文獻:
[1]周怡白.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吳碩,毛偉偉,趙竅竅.地方戲曲舞臺感染力提升路徑的創新研究—以呂劇小型劇(節)目《嫂子》為例[J].藝苑,2020,(03):63-66.
(責任編輯:薛竹影)